“雙師型”教師教學團隊建設研究

時間:2022-04-17 10:35:38

導語:“雙師型”教師教學團隊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雙師型”教師教學團隊建設研究

“雙師型”教師教學團隊建設研究[摘要]在“雙高計劃”背景下,開展“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有利于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開展協同創新,適應產業發展需求;有利于凝練教師教學團隊建設成果,示范引領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有利于增強高職院校綜合競爭力,服務保障“雙高計劃”項目落地。針對“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目前存在的團隊合作基礎薄弱、產教融合不夠深入的現實困境,需要健全體制機制,結合現狀建立資格認證標準;深化產教融合,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師資建設;優化團隊結構,多措并舉選培團隊負責人;開展相關培訓,增強團隊合力與創新能力。[關鍵詞]雙高計劃;“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2019年5月13日,教育部印發了《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創新團隊建設方案》”),明確提出要經過三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設,打造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示范引領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適逢教育部啟動“雙高計劃”建設項目,建設一批“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也是提升高職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

一、“雙高計劃”背景下“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價值功能

1.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協同創新適應產業需求。教育部、財政部于2019年3月29日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服務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中國產業走向全球產業中高端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根據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的分析預測,到2020年,我國高技能人才將達到390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總數的28%左右。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高技能人才的總量達到4136.5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總數的26%。盡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數量與占比上超前完成了預期目標,但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規模與質量的需求仍在不斷2020年4月下第8期(總第960期)增長。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轉型發展期,經濟增長進入高質量水平階段。與此同時,以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方興未艾,成為經濟行穩致遠的重要動能與影響國際經濟競爭態勢的重要因素。產業發展需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師資隊伍建設是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建設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始終是高職院校的工作重點。為適應產業發展需求,除了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與教學水平之外,組建一批“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是一種最優化選擇。德國學者赫爾曼•哈肯(HermannHaken)認為“協同是系統的各部分之間的相互協作,使整個系統形成個體層次所不存在的新質的結構和特征”①。協同性是“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顯著特征,團隊成員通過分工協作在實踐中打破教學資源之間的壁壘與邊界,有助于相互轉化與提升,向共同的目標開展創新。這種協同創新并不局限于團隊內部活動,也包括與其他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國際創新力量等社會主體之間的相互協作?!半p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建設使得師資隊伍建設開始從職業教育系統內部的物理結合向協同創新的社會融合轉變。2.凝練轉化團隊優質建設成果,示范引領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秳撔聢F隊建設方案》提出,要總結、凝練團隊建設成果并進行轉化,推廣應用于全國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實踐,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時間較短,在教學模式上仍處于借鑒模仿英國BTEC、德國雙元制、美國社區學院等成熟國外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階段。毋庸置疑,吸取國外成熟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經驗有助于加快高職教育的發展進程,但本土化成熟經驗的缺乏也阻礙了中國特色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形成。同時,國外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理念和目標上突出彰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價值的彰顯在國內教學實踐中則被曲解異化為人文關懷的缺失,強調社會本位,而較少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雹诒M管我國高職教育一直號召進行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但在高職院校中依然存在實踐教學不足等問題,急需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探索出與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現狀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模式。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踐行者、教育教學改革的執行者,因此,教育教學改革對教師的理論教學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要求較高。對于未接受師范專業培養培訓、不了解教育教學規范的企業兼職教師來說,改革創新是一項嚴峻的挑戰。同時,教師并非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直接受益者,這也削弱了教師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因此,以項目的形式選擇一批教育教學改革基礎好的高職院校進行“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將教師的參與情況與考核評價和職稱晉級掛鉤,能夠提高教師參與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積極性。團隊教師在聚集優質資源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教法,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有效展開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將最新研發成果融入教學。通過明確團隊成員的分工協作,使教師全面參與從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到專業建設的全過程,使每位教師自身的優勢得到發揮,形成特色教學風格。團隊通過模塊化教學模式改革,從“窄口徑”的特定專業培養走向“寬口徑”跨專業能力培養,實現學生職業素質與技術技能培養的融合統一。通過在遴選的高職院校建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形成有特色、可復制的經驗成果,有助于以點帶面,示范引領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改革。3.增強高職院校綜合競爭力,服務保障“雙高計劃”項目落地。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的相繼出臺,我國高職教育在質量發展新階段的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已初步成形?!半p高計劃”是我國政府基于對高職教育現狀與特征的全面認識所作出的一項重要改革舉措,是推動高職教育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建設的重要工程?!半p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和“雙高計劃”皆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戰略部署內容,有著相同的時代背景與主旨訴求,兩者具有融合性、關聯性與目標一致性。“在項目管理的九大知識體系中,人力資源管理與集成管理是兩個關鍵環節,建立恰當的項目管理組織與實施團隊,是項目成功與否的核心內容之一?!雹垡虼?,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也可被視為服務“雙高計劃”項目的一種組織模式?!半p高計劃”踐行扶優扶強理念,依據周期績效評價結果動態調整項目建設單位,為高職院校創造了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圍繞“雙高計劃”的遴選條件提高自身綜合競爭力,是高職院校成功入圍的關鍵所在。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E.Porter)提出的鉆石理論模型認為,“要通過生產要素建立起強大而又持久的競爭優勢,必須發展高級生產要素”④。在“雙高計劃”背景下,高級生產要素的發展在提升高職院校競爭優勢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中,通過優中選優組建的“雙師型”教師教學團隊即屬于一種高級生產要素,能夠直接或間接增強高職院校的綜合競爭力?!吨袊厣咚礁呗殞W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項目遴選管理辦法(試行)》對師資水平及教師團隊提出了明確要求,如在高職院校的遴選條件中對教師獲得國家級獎勵情況做出了規定、在專業群的遴選條件中要求配備高水平專業帶頭人和教學創新團隊?!秳撔聢F隊建設方案》也提出,立項院校團隊建設情況作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等國家重大項目的評價因素?!半p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建設情況與“雙高計劃”的遴選條件直接掛鉤,遴選條件中如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要求,也離不開“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支撐?!半p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是增強高職院校綜合競爭力、服務保障“雙高計劃”項目落地的核心力量。

二、“雙高計劃”背景下“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困境分析

1.尚無成熟建設經驗可資借鑒,各地各校還處于探索階段。“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在高職院校屬于新生事物,需要在政策制度上系統設計解決問題的框架與措施,對地方政府、行業企業、高職院校等建設主體起到有效的引導、指導、規范、督促和激勵作用。《創新團隊建設方案》對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從目標任務、基本原則、立項條件、建設任務、進度安排以及保障措施做出了設計,教育部教師工作司《關于遴選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通知》確定了首批團隊建設的范圍數量、申報條件與工作程序。一套科學完善的頂層設計能夠為“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建設活動提供一定的確定性,并釋放出足夠的自主空間鼓勵團隊教師的自主創新與探索。秉持“擇優遴選、培育建設一批,優中選優、考核認定一批”的總體思路,“雙師型”教師教學團隊的建設制度與培養機制十分重要。當“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打破原有的組織形式后,團隊的運行機制和相應制度的不跟進會導致建設過程與建設目標出現偏離。例如,人事制度、準入任用制度的不到位將導致團隊負責人、“雙師型”教師團隊組建的壁壘難以消除,激勵制度的缺失會制約教師的積極性,等等。在培養機制上,也存在由于團隊教師培訓的教材資源與設備資源的匱乏以及培訓專家水平不高等原因導致培養效果不理想、為教師提供的能力提升形式和機會有限等問題。目前我國職業教育至今依然缺乏對“雙師型”教師的明確官方概念界定以及一套成形的“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真正內涵,容易弱化團隊建設的可操作性、增加團隊建設的不確定性。由于尚無成熟的建設經驗可資借鑒,各地各校仍處于建設“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探索階段。2.團隊合作基礎薄弱,“雙師”結構機制還不完善。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財政部的《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將教學團隊與高水平教師隊伍作為建設內容,并在隨后的工作中將高職院校也列入建設范圍?!秳撔聢F隊建設方案》的出臺標志著高職教學團隊建設工作在“雙高計劃”背景下進入獨立階段。高職院校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愿景逐漸清晰,但由于之前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的覆蓋面有限,團隊的合作基礎依然薄弱。高職院校的教學團隊多以將完成不同專業的課程教學作為分工依據,課程的變化會引發成員的變動,因此難以形成較為穩定、科學的教學團隊。兼職教師在團隊建設中的參與度不高,難以實現團隊兼職教師和專任教師的有機結合。在團隊合作基礎薄弱的情況下,教師之間的合作觀念不強,凝聚力、團隊成員的職業認同感與職業滿足感等都存在不足,制約了團隊整體實力水平的發揮。《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超過一半。《創新團隊建設方案》的立項要求也提到,團隊“雙師型”教師占比應超過一半,并明確指出要“通過項目建設輻射帶動全國職業院校加強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數量充足的“雙師型”教師是教學創新團隊發揮核心作用的保障,但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數量短缺是不爭的事實。高職院校生師比的合格標準為16︰1,然而據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高職院校的生師比為17.89︰1,仍未達到合格標準。在“雙師型”教師占比上,“2018年我國高職院校專任教師49.8萬人,‘雙師型’教師為19.14萬人,占專任教師比例的39.70%”⑤,與理想比例還存在一定差距。新一輪的高職院校擴招已然拉開序幕,快速擴張的學生群體與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之間的供需矛盾將會更加突出,“雙師型”教師缺口較大、數量短缺造成的“雙師”結構機制不完善是“雙師型”教師教學團隊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3.校企命運共同體尚未形成,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到職業院校任教的路徑還不通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建設“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關鍵路徑。《意見》提出,要推動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資源,形成命運共同體,支持企業深度參與教師能力建設和資源配置?!半p高計劃”也對推動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做出了明確要求?!靶F竺\共同體是一種以共贏為目標,相互開放、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利益實體,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組織形式”⑥,亦是產教融合的最高表現形式。但在校企合作的實踐中,校企命運共同體尚未完全形成,產教融合的不深入使企業很難真正參與師資培養過程,企業中的優質資源還沒有在“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中發揮作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助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在“學校有需求、企業有驅動、政策有支持”的現實條件下,企業的優秀技術人員以兼職教師的身份進入高職院校本應成為常態,但目前他們到職業院校任教的路徑仍然不通暢。一是由于政府引導機制和保障機制缺位,盡管相關文件中對兼職教師的重要性有所提及,但缺少相應的可行性指導建議,以致高職院校和企業的實際操作困難重重。二是由于高職院校為企業和企業兼職教師提供的激勵措施有限,難以吸引優秀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到高職院校兼課。兼職教師路徑不通暢的問題必須解決,否則將阻礙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專兼結合”的建設進程。

三、“雙高計劃”背景下“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推進路徑

1.健全體制機制,回應需求建立資格認證標準。在“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需要健全“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體制機制。要創新管理模式,為團隊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目前,“雙師型”教師資格標準的制度性缺失是影響團隊建設的重要問題,我國尚未開啟國家層面的“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標準工作?!半p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建設需要結合“雙高計劃”,建立起一套“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標準。要豐富“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從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實踐能力以及教研科研能力出發,依據職業教育的現實需要,科學地、因地制宜地制定“雙師型”教師認證標準。要實現認證程序的制度化,實行“雙師型”教師定期注冊考核制度,促進認證標準的動態管理。同時,還應打破教師資格無時限的現狀,“相對穩定的‘雙師型’教師認證標準衡量體系以及與標準相適應的動態調整與監控過程的有機結合,有利于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對職教師資提出的新要求”⑦。采取“雙師型”教師資格的動態管理制度,使教師依照相關要求不斷提升自身能力。要實施相應的教師管理配套政策,將資格認證與職稱評定、崗位聘任及考核相銜接,與“雙高計劃”評定及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工作真正對接,建立有效統一的運行機制,推動多方協同,為認證結果提供科學性、有效性的保障。2.深化產教融合,鼓勵企業深度參與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暗聡穆殬I教育師資培養始終都貫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職業院校與企業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企業培訓機構和自由經濟組織都積極參與職教師資的培養,充分體現出德國‘雙元制’模式的特色?!雹唷半p高計劃”背景下,我國高職教育“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也需秉持“提質”的思路和行動,高職院校與企業要持續深化產教融合,在對“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有共同需求的基礎上實現雙師共育,持續深入地開展多層級、多形式、多領域的合作,實現校企雙方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機整合。實現校企共建共贏的關鍵在于探尋雙方的共同利益訴求點,即培養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兼備的技術技能人才。要立足于自身實際,結合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在政府引導下構建與完善校企共同體,探索“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途徑和模式。要建立完善的校企聯動機制,實現崗位聯通,實現校企互利共贏。應建成一批協同創新中心,加大教育鏈與產業鏈的銜接力度,實現創新成果的有效轉化。要充分發揮校企共同體形式的優勢,與企業聯合制訂教師企業實踐方案,明確教師到企業掛職的職責與任務,鼓勵專業教師與兼職教師積極開展合作研發、參與技術技能創新。3.優化團隊結構,多措并舉選培團隊負責人。《創新團隊建設方案》提出,團隊結構應科學合理,團隊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半p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需要能力突出的團隊負責人。美國學者戴維•麥克利蘭(David.C.McClel⁃land)認為:“勝任力模型(competencymodel)指承擔某一特定的任務角色所必須具備的勝任特征的總和,是針對具體職位表現和要求組合起來的一組勝任特征?!雹釀偃翁卣髂軌蛴绊憘€人工作的主要部分,它與工作績效相關,能夠用可靠標準加以測量并通過培訓和開發得以改善。在“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中,團隊負責人的選拔與培育也應依照對這一角色勝任力的要求來開展。在團隊負責人選拔上,要明確團隊負責人的入職標準并制定嚴格的選拔程序,依照如《創新團隊建設方案》明確規定的硬性條件以及相關能力要求進行選拔。在團隊負責人培育上,要建立相應的培養體系,如針對團隊負責人的領導能力、應用技術研發與推廣能力、課程開發技術、教研科研等能力開展培訓。由于大多數高職院校中的專業帶頭人往往由于被納入科層管理鏈而承擔了大量行政管理事務,“專業性”被不斷弱化。在科層管理體制下,作為一種外在的角色抑或一種制度賦予的身份,如何明晰其相應權責,賦予團隊負責人專業化的身份,顯得更加迫切和必要。4.開展專業培訓,增強團隊合力與創新能力。美國學者沃倫•本尼斯(WarrenG.Bennis)認為,“在人類組織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勵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聯結在一起?!雹鈱⒔ㄔO好“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作為共同愿景,是當前職業院校的共同追求。“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是具有共生關系的團隊,需要在生態取向上注重團隊的深度合作和知識共享。“生態取向能夠超越知識取向、實踐取向中主要關注教師本身的局限,關注教師專業的背景、專業圖景中各因素的關系,強調團隊的合作與和諧,在更大的視野下看待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因此,不但要促進團隊教師的科學有機結合,還要開展相關理論與實踐培訓以增強團隊成員的凝聚力與共生意識。“‘雙師型’教師所具備的素質能力結構應是多元與多維的,從知識的建構到傳輸、從技能的內化到展現,都要求其理實并蓄、求真悅學。高職院校要營造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在教師團隊中形成合作式的專業發展文化與范式?!?#1048778;􀁉􀁔同時,要提高團隊教師的創新能力,使其在教學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提升教研科研水平。此外,要在團隊建設制度設計中積極引導教師從事技術技能研究與創新,建立促進教師創新能力提升的長效機制,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教育行政部門和職業院校都需積極圍繞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設計培訓內容?!半p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建設任重而道遠,“雙高計劃”背景下,“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效果直接關系到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甚至影響我國高職院校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需要政府、行業企業、高職院校以及專兼職教師積極協同建設,共同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

作者:李夢卿 陳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