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雙師型教師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3 02:56:41
導語:高職雙師型教師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現代職教呼喚“雙師型”教師
“十二五”以來,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城市化進程加速,新增勞動力結構性失業現象日趨嚴重,人才培養模式與質量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新階段。”與此同時,我國職業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構建現代職教體系。現代職教體系的構建必須要適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并要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長的特殊規律。所以說“,滿足人民群眾接受更高層次職業教育需求和滿足企業更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是構建現代職教體系的邏輯起點。”在現代職教體系中,高職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高職院校不僅要發揮引領作用,而且肩負踐行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歷史使命,“‘培養人才’是大學的一大職能,是大學與生俱來的職能”,這不僅需要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傳統型”教師,更需要精通專業技能、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即“具備基本的教育和職業工作素質,精通特定專業工藝原理和專業實踐能力,勝任承擔對職業教育學習者的教育和培訓任務的職業教育機構的教育者”。如果高職院校的教師只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而沒有專業實踐能力,肯定不能培養出兼具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專業人才。所以,推動職業教育科學穩步發展,服務構建現代職教體系,高職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據此,高職院校才能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大量區域社會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進而滿足加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要求,才能最終滿足群眾和企業對高職教育的更高層次需求。因此,“現代職教呼喚‘雙師型’教師。”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遭遇困境
近年來,高職院校都很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政府、高職院校、企業的職能缺位或角色缺失,“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遭遇困境,其在制度環境、教師結構、教師來源、后續培養等方面的問題依然突出,仍不能適應現代職教體系構建的需要。
(一)政府職能缺位
良好的政策制度環境可以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肥沃土壤。現代服務型政府職能在于建構維系、保障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制度環境,而現狀就是“符合高職教育要求的教師格標準和專業技術職務與職稱評聘制度缺失”。
1.符合高職教育要求的教師任職資格標準缺失。
“我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尚處于起步階段,自身建設還不很完善,不能順應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只規定:“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應當具備研究生或者大學本科畢業學歷。”而高職教育極具職業的特殊性,普通高校教師資格顯然不能適應這種特殊性,“雙師型”任職資格呼之欲出。但是,目前沒有政府權威部門對其資格的認定,缺乏具體、嚴密、細致的規定,沒有形成統一可操作評價標準,使得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入口管理缺乏制度保障,從而增加了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難度。
2.符合高職教育要求的職稱評審制度缺失。
江蘇高職院校與本科高校職稱評審沿用的是同一標準,即《江蘇省高等學校教授資格條件(試行)》、《江蘇省高等學校副教授資格條件(試行)》等文件,這些文件并沒有將“雙師型”元素納入其中,重點仍是考核教師的科研能力,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優勢恰恰不是科研能力,而是精湛的實踐能力。這與現代職教體系本質上要求建立“能工巧匠”的“雙師型”教師極不相應。
(二)高職院校主體角色弱化
囿于現行政策制度環境,高職院校主體角色被客觀地弱化了,在教師結構調整和教師來源方面顯得無能為力。
1“.雙師型”教師現有結構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
(1)教師數量偏少。“2010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擁有專任教師40.41萬人,生師比為17.21:1。”生師比過大導致的直接問題就是不能滿足個體對職業教育的更高層次需求。“不同學生有著自身的個性特點,因此教育要落實全體學生的發展,除了同質化的教育,必定更需要關注學生的差異。”(2)年齡結構不合理。年輕人較少,整個隊伍缺乏精神活力。(3)學歷職稱層次不高。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人數偏少,“比較發達的江蘇省高職院校教師隊伍中,取得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為1.27%,取得碩士學位教師比例為8.14%,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教師極少,專業帶頭人特別是一些新興學科的學科技術帶頭人更是嚴重不足。”另外“,雙師型”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也不高,現行職稱評審體系并未吸納“雙師型”元素,這就導致技藝精湛的“雙師型”教師在職稱評審方面劣勢明顯。
2“.雙師型”專任教師來源單一且缺乏穩定性。
教師大多來源于高校畢業生,基本屬于從學校到學校,具備系統的理論知識而欠缺嫻熟的實踐技能,這些基礎教師是需要一定時間培養才能成為“雙師型”教師。同時,為了彌補實踐教學環節的薄弱,高職院校聘請了大量具有企業工作經歷或在企業擔任技術職務的人擔任兼職教師。這些兼職教師大多學歷不高,很難滿足高職專任教師“大學及以上學歷”的標準,但是卻有著非凡的實踐技能,囿于公辦高職的管理體制,往往會遭遇諸如編制等人事制度方面的限制,此類兼職教師不可能進入專任教師的體系,更不可能享受與專職教師同等的待遇,因此兼職教師缺乏穩定性,不但很難保證教學的連續性,而且妨礙了高職院校吸納優質的“雙師型”教師資源。
(三)企業深度參與角色缺失
如前文所述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來源單一,新引進的青年教師只是具備“雙師型”的潛質,這種潛質的激發與培養必須依靠有效的后續培養。目前“職業院校‘雙師型’培養體系缺乏,培養培訓基地條件還較薄弱”。“雙師型”教師培養必須有全程實踐和先進技術作為支撐,培養不能閉門造車,必須融入社會、與企業接軌。所以說,校企合作是“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有效途徑。但在實際運行中,因缺少雙方利益共享和保障機制,很多行業企業基于生產環節涉密,擔心因為“局外者”參與會導致泄密,所以并不愿意高職教師參與其生產過程。校企深度合作不夠,產教結合不緊密,高職教師很難真正掌握生產一線的高技能,傳授給學生肯定是“紙上談兵”。最終出現的問題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單一,脫離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企業發展也招不到合適人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能力與就業能力完全脫節。企業角色在“雙師型”教師后續培養上的缺失,導致的問題是顯而易見:一方面,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與社會需求脫軌;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培養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脫軌。
三、“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策略探討
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建立一支技藝精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既是服從于國家戰略大局的需要,又是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政府、高職院校、企業必須緊密合作,各司其職,才能真正建立素質高、技能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一)政府主導
在政府主導型的社會,政府部門是最具公信力和權威性的。所以,在我國目前社會體制下,只有政府權威部門可以切實有效地推進建立科學規范的“雙師型”教師準入制度和以“雙師型”為導向的高職職稱評審體系。
1.建立科學的高職教師資格認定制度。
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對職教教師的嚴格認定標準:首先教師應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其次,具備相應教育知識和教學技能與政府認定的執業資格證書;最后,具有企業工作的經歷。例如德國要求五年以上工作經歷,其中至少三年以上為企業或行業工作經歷;美國要求兩年以上的實踐工作經驗;加拿大、丹麥要求五年以上企業行業經歷;日本要求專業課程的學習時間與從事相關工作的時間總計須達六年以上。由此,建立科學的高職教師資格認定制度,必須按照“雙師型”設定,要著重強調實踐工作經驗,將職業資格、企業工作經驗作為取得“雙師型”教師資格的首要條件:(1)具備一定時間的行業企業工作經歷;(2)具備與任教科目相同或相關的本科及以上學歷;(3)具有專業技能等級資格證書。
2.將“雙師型”元素融入高職職稱評審體系。
《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中指出:“職業學校教師職務資格評審要突出職業教育特點,改進評審辦法。”高職院校職稱評審資格條件要突出高職教育的特色,政府權威部門要不斷完善高職院校職稱評審體系,將“雙師型”元素納入其中,制定適應高職院校的職稱評審體系,引導教師加強專業技能實踐,利用職稱評審體系引導教師整體轉型。通過建立以“雙師型”為導向的高職職稱評審體系,才能將高職教育發展與教師自身發展二者有機緊密結合,更好地推動高職教育快速發展。
(二)院校主體
高職院校作為“雙師型”教師的運載主體,一方面,可以配合政府建立健全“雙師型”教師建設保障體系;另一方面,必須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原則,拓寬“雙師型”教師來源與培養渠道。
1.請進來。
新增“雙師型”教師的量與質要滿足高職教育發展的需求,必須有效拓寬教師來源渠道,改善教師來源結構。通過多種途徑,拓寬教師來源渠道,優化配置“雙師型”教師資源。(1)對于擬引進的應屆畢業生,要著重考察其是否具備“雙師型”潛質,尤其是否在校期間取得職業資格證書;(2)突破現有公辦高職進人體制,大力從行業企業引進年富力強、本科及以上學歷并具有精湛技藝的人才;(3)吸納行業企業高職稱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授,充實“雙師型”教師隊伍;(4)提高待遇、完善聘任制度,維持“雙師型”教師穩定性,促進“雙師型”教師的長足發展。
2.走出去。
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必須有精通企業生產發展的“雙師型”教師作為支撐,如此才能培養出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鑒于此,高職院校必須鼓勵教師“走出去”。(1)積極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高職院校要安排專任教師到企業生產第一線進行實踐學習,特別是缺乏專業實踐經驗的新教師,這種“走出去”到基層的方式能夠短時間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是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重要方式之一;(2)學校要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積極鼓勵青年教師考取一些普通高校、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提高教師學歷水平、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術水平;(3)學校應選拔優秀“雙師型”教師到國外同類院校學習或研修,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
(三)企業主動
高職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最為緊密的教育,培養更多“雙師型”教師、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可以使高職教育培養更好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人才是企業發展動力不竭的源泉,更多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加入企業的人才隊伍,企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因此,企業必須深度參與“雙師型”教師后續培養體系。
1.樹立正確認識。
企業必須樹立正確認識,堅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深化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才能彼此走在人才培養、技術發明創新的前沿。這是因為:一方面,企業與高職院校“無縫對接”,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模式,開展訂單式培養,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才能培養出企業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聚集了大量高素質、高技能,了解企業生產發展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他們可以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智力支持和智慧源泉。所以說,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與企業是可以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共同服務于構建職教體系的大局。
2.落實積極行動。
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職教體系,需要將正確認識化為積極行動,強化行業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反映高職教育發展的經濟屬性。(1)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現有“雙師型”資源,既可以服務于企業的縱深發展,又可以在實際工作經驗中錘煉專業技能、提升技藝;(2)協助高職院校挖掘、培養潛在的“雙師型”教師資源。企業要將產教結合貫穿企業發展的全過程,企業要強化指導、深化參與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明確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責任。在培養模式上,堅持教師專業與企業崗位,授課內容與職業技能相結合的原則,培養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緊密對接,積極推進“準雙師型”教師取得職業資格證書與實際工作經驗,使“雙師型”教師適應產業需求、職業需求。現代社會三個部門之代表政府、高職院校、企業,既是彼此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彼此影響的,政府、高職院校、企業只有通力合作,各司其職,才能為建設精良“雙師型”教師隊伍奠定堅實基礎,才能服務于構建現代職教體系的大局,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作者:楊新春吳艷單位:江蘇理工學院人事處人事科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
- 上一篇:計算教學中的小學數學論文
- 下一篇:大學英語教師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