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小學內涵式發展實踐思考
時間:2022-01-11 10:29:54
導語:民辦小學內涵式發展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民辦小學教育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豐富了教育資源,緩解了教學壓力,減輕了政府財政負擔,積累了辦學經驗,推動了全社會的教育體制改革。目前,民辦小學教育已從彰顯辦學規模的初級階段進入了內涵式發展階段,注重辦學特色,重視人才培養,保障教育教學質量,是民辦小學長期健康發展的保障。
關鍵詞:內涵式;發展;實踐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不斷提高,民辦學校越來越成為我國教育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都是經過相關部門批準才成立的學校,尤其是民辦小學,與公辦小學一樣,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壯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力量。公辦學校有國家撥款和扶持,大部分辦學經費都是來自政府,而民辦學校的辦學經費主要靠自籌,大多數來自企業,所以民辦學校的費用要比公辦學校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民辦學校要想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家長的青睞,在辦學特色和內涵方面就要更有吸引社會的獨到之處。
一、加強課程建設,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主要載體
(一)校本課程。語文學科作為基礎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學科,在義務教育階段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多年來我校延續一實驗小學的辦學傳統,語文學科教學一直是長春市各個小學中的翹楚。經過多年來全體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語文學科率先打破教材邊界,沿襲長春市第一實驗小學校本教材《古詩文啟蒙》的同時,創編符合各學年學生年齡特點的語文拓展體系課程。涉及的內容包括了《三字經》、《弟子規》、《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四書五經”等古代經典名著里的名篇佳句,以及唐詩宋詞,還有“銀河星娃品《三國》”等嶄新樣式。這些被幾千年的文化大浪淘沙后的珍貴文化遺存,為學生打下了堅實的中華文化基礎,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蘊,為后續的學習成長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英語學科是我校最具活力和創新力的學科,我校的英語教師團隊有著很高的素質、滿腔的熱情,他們在教學中集思廣益,大膽創新,創造性地整合現有教材,研發編制了節日體驗課程。課程內容涉及國際民俗、節日模擬、我行我秀等多個板塊,圣誕節、復活節、圣帕克里特節等節日民俗活動已深入銀河學子心中,獲得學生家長和社會的一致好評。這些國際文化的熏陶,使銀河學子更加具備參與國際的意識和能力,視野開闊,站位高遠。體育學科作為一門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學科,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為了增加整個民族的體質,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我國針對體育學科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大力度提高人們對體育學科的認識和重視,我校緊跟國家的政策和方針,加大對體育學科的關注和重視。強調體育學科要致力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我校創編了以技能發展為主題的校本課程。課程內容覆蓋輪滑、排球、足球、籃球、乒乓球、健美操、武術等技能的培養,全面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除了關注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學生的身體素質外,我校還致力于發展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基本生活體驗,豐富學生的學校生活。“快樂廚房”綜合實踐體驗課程,是為學生研究美食文化而專門設置的特色課程。不同年段的學生在老師和食堂叔叔阿姨的指導下自主選擇課程內容,包餃子、做拼盤、漢堡、壽司、甜點、粽子、月餅、南瓜餅、烤蛋糕……既有中華傳統美食,又有孩子們喜愛的西式風味。“快樂廚房”促進了學生自主發展、合作創新、健康生活等核心素養的發展,豐富了學生的學校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同時讓學生對中國傳統美食以及一些簡單的西式糕點等飲食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二)特色社團。學生除了要有各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需要掌握以外,還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生活動。各具特色的學科活動異彩紛呈,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生機盎然。學校每學期都要為學生開設令他們喜聞樂見的舞蹈、合唱、管樂、電聲、豎笛、話劇、籃球、足球、棒壘球、搏擊操、跆拳道、木片畫、農民畫、pop手繪、車模、航模、知識競賽、心理沙盤、信息學編程等幾十個特色鮮明的社團活動,由學生自主選擇。舞蹈社團、合唱社團、管樂社團、航模社團、車模社團、信息學編程等社團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吉林省及長春市或綠園區組織的大型演出、展示活動,多次獲得大獎。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很多書本以外的知識,同時他們的社交能力、合作意識、創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質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當這些活動在各個層面進行展示時,也獲得了社會的一致好評,贏得了家長的一致認可,為我校的辦學帶來了積極影響,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我校辦學的獨特之處。(三)研學活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研學旅行是我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開展的綜合實踐課程之一。每學期的遠足研學,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了四四方方的教室,走進無邊界的課堂。幾年來,學校先后組織一批批學生遠赴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英國等發達國家,進大學參觀,到博物館學習,參加當地小學學習,住進居民家,用各種直接的方式,讓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撰寫研學報告,領略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歷史,感受不同文化的內涵。同時,學校也積極組織學生到祖國各地去研學。孔孟之鄉山東、華東五市、首都北京、十三朝古都西安、改革前沿廣東等地,都留下了我校學生研學的足跡與身影。祖國厚重的歷史文化,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讓孩子們在研學活動中更加快樂、更加積極、更加自信、更加充實,孩子們的視野得到了拓展,豐富了知識,孩子們的自理能力得到提升,通過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既體驗了獨立的快樂,又享受了集體的溫馨。(四)綜合實踐課程。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場所,有效利用大自然資源,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人格健全的人。每到春暖花開,草木吐綠之時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去長春公園、南湖公園、北湖公園或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走進春天、尋找春天,讓孩子在大自然中盡情觀察、尋找、嬉戲、玩耍,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每年九月中下旬,學校又會組織學生們進農場、生態園,認識本地常見的農作物,摘葡萄、掰玉米、挖土豆、拔蘿卜、串辣椒……與馬、牛、羊、狗、雞、鴨、鵝等家畜家禽親密接觸,體驗農情,了解農村,培養對鄉村的感情。
二、注重教師成長,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基石
(一)以校本培訓為依托,開展理論學習的同時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對于教師來說,可以通過寫教學反思來快速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使自己迅速成長為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這種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簡單課堂回顧”,而是帶有深刻的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個方面問題的研究。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決策以及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尋找更加適合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可以先通過自我反思來實現。自我反思又是一所學校開展校本研究的基礎和前提,筆者認為自我反思可以分為教學前預想、教學中嘗試、教學后反思三個階段。最具有前瞻性的是教學前反思,它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最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的是教學中反思;教師最后要通過教學后反思提高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在以往的教學中,一線教師總是處在被研究者地位,而現在教師卻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反思性的實踐者。(二)教師應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組內教師要團結互助。在一所有特色的民辦學校,教師之間互助合作是教學研究的靈魂和標志,同組教師之間要互相學習,相互支持,總結經驗,共同成長,教師之間的合作不是指簡單的“傳、幫、帶”,而是以“共同反思”為基礎的創新,基本形式有:1.交流:學校可以以組為單位,各組可以利用組內集體備課時間對上一階段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和反思,同時對下一階段的教學任務進行思考和預想,教師之間可以毫無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群策群力,在大家共同探討的過程中,每名教師都能彌補自己備課的不足,同時打開自己的思路,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同時可以安排組內教師做好記錄,邀請同學科專業性更強的老師可以來監督和指導。2.協作:教師應共同承擔學校的工作,彼此支持來完成任務。要有團隊精神,各個學科組在開展組內研究活動時,可以由一個學科組共同承擔一節課,大家一起研究、探討,也可以由小組推選適合人選作為代表示范,這樣能夠發揮集體的力量,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研討課。課后要進行及時反思,針對其中優點和不足進行深刻剖析,以及反饋如何指導后續工作。3.幫助:每一個群體單位都會有一些業務比較熟練的精英和骨干,要充分發揮這部分人的帶動作用。通過骨干帶動,為其他年輕教師帶路,同時通過同伴互助也能降低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遇到困難而產生的焦慮和無助,讓一部分能力突出的人去帶動和指導一些稍欠經驗的年輕教師,使這些教師迅速成長。為此,我校每一學期都會推出骨干教師的示范課、年輕教師的展示課,讓大家觀摩和研討,用以全面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工作。(三)嘗試案例分析、自學研討,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1.開展學習新課標,實踐新理念的自學研討活動。每學期每人開展一次研討交流活動。2.強化教師的業務培訓,拓寬知識面,重新構建教師的知識結構。學校通過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教師急需的培訓內容,每學期進行有針對性的菜單式培訓。學校組織教師進行兩次專業知識及相關學科知識學習;學年組教師每月開展一次教材解讀或教學反思活動;充分發揮組內骨干教師的作用,對組內年輕教師進行引領和輻射,切實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業務能力。3.繼續加大教師信息技術培訓,通過先進的設備進行多種形式的教學。
三、重視教育科研,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抓教育科研制度。作為長春市的名校,我校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有一大批省、市骨干教師帶頭引領,在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學校成立了科研領導小組,實行由學校校長主管、教學管理部主任主抓,課題主持人負責實施的三級網絡管理體系。明確了科研領導小組、教管部主任、課題主持人、課題教師的工作職責。科研領導小組由校長、教管部主任、年級主任組成,主要負責對全校科研工作進行總體規劃和指導,并定期檢查科研工作的開展情況。教管部主任主要負責:每學期組織召開科研工作會議,開展各種科研活動,對課題主持人、課題教師進行培訓;全面負責對課題組的指導和監督。課題主持人負責制定課題實施方案,督促、檢查、指導實驗教師的課題研究工作,全面負責課題資料的整理和收集;組織召開科研課題研討會、交流會等活動。每位教師都建立自己的博客,通過網絡平臺對教育教學中的熱點問題進行探討交流。(二)抓教育科研骨干1.引路子,即給教師確定明確發展目標。要求青年教師做到一年合格,兩年勝任,三到五年出骨干,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發展。2.厚底子,即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夯實其成為“名師”的基礎。名教師應是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應當具有淵博的學識,較高的理論素養,扎實的教學功底。3.架梯子,即為教師的成名、成才架設臺階,幫助其不斷向上攀登,在教育園地里脫穎而出。有重點地進行新老教師結對子,注重老教師對新教師的示范作用,加強教研組集體備課,加密組內、校內教研活動。4.壓擔子,即對教師委以教學上重任,并不時向教師提出教育科研的任務。通過考核評出學科十佳教師、科研型名師,要求其在對外全天侯開放的同時,要進行科研課題研究,定期舉行專題報告。我校經常利用星期五的業務學習時間舉辦沙龍論壇活動,在活動中老師們暢所欲言,交流思想,討論熱點,共同提高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5.設臺子,即廣泛為教師創設登臺亮相、脫穎而出的舞臺。開展青年教師教學大獎賽,為青年教師搭設施展才華的舞臺,促進青年教師迅速成長,有效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技能。加強校本研究是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是完成由“教書匠”向“科研型教師”轉變的必由之路。(三)抓集體備課和教學反思。多年來,我校慣例,任何學科組、學年組每周都要進行一次集體備課,每次的集體備課要有中心發言人,發言要形成書面材料,其他教師要針對中心發言人的觀點闡述自己的想法,直至全體教師達成一致意見。每次的集體備課要有比較詳細的記錄,通過集體備課,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形成共識、共同提高,全面提高我校教師的整體業務能力。盡管經過了集體備課,但是并不能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在具體的教學之前,每位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知識的結構特點進行二次備課,對以前制定的教學計劃進行合理調整。在教學之后,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撰寫教后記。全校教師都能夠自覺完成二次備課和教學反思,逐漸形成自己的工作習慣,各學科都涌現出大批優秀的教師。(四)抓教育科研活動1.鼓勵校本科研。校本科研的顯著特點就是緊密結合學校整體和教師個人工作實際,采取切合實際的組織方法與實施措施,服務于本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教師方面來講,能否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周圍發生的教育現象有敏銳的察覺力、從而進行反思,善于從中發現問題、發現新現象的意義,這是不斷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一種本領。另外,教師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具創新和魅力,其科研能力還應該表現為教師對新的教育問題、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和創新能力,運用多方面的經驗和知識,綜合地、創造地形成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每學期的組內教學研究都是教師自行匯報研究成果的平臺,教師要針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說課,闡述自己教學中關注的問題,采取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后還要進行反思,撰寫案例分析。2.突出校本教研。教師每學期要進行兩次教研活動,第一次是組內教研,教師針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教學研究,側重個體行動研究;第二次是校內教研,全體教師針對同一問題開展教學研究,側重校本教研。近兩學期,開展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學生是課堂上的主體,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的校本教研。逐步形成了“合作研究——課堂實踐——集體反思——再次課堂實踐”的校本教研模式。(五)抓教育科研平臺的搭建。學校為教師搭建學習平臺,爭取外出學習的機會,多次派青年教師、課題骨干教師外出學習培訓,在學習后及時進行交流匯報。學校教師多次參加省、市組織的各種教材培訓、課改培訓以及班主任工作的相關培訓;選派科研骨干教師分別到廣州、大連、武漢、深圳等地參加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活動、教學觀摩活動以及考察交流活動。每次學習歸來,都要求外出學習的教師把學到的經驗和體會及時交流分享,達到一人學習,全校教師受益的效果。除此之外,還經常聘請省市相關領導專家來學校指導科研工作。為確保學校科研活動順利高效開展,學校還從實際出發,為科研活動提供專項經費支持。對已立項承擔課題的課題組成員給予一定的資料費補助;對課題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課題主持人,課題研究中卓有成績的實驗教師予以獎勵。學校每年都訂購各類教育雜志、科研書籍,保證校園內網絡暢通,為教師們的學習提供了方便,為科研工作的實施提供有力保障。走內涵式發展是民辦小學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實踐中發掘,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才能讓民辦小學教育走上穩定、完善、不斷提升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張良田.教學手段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包國慶.論課堂系統[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2.
[4]李蔚,祖晶等.課堂教學心理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5]鄭毓信.善于舉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王海瑞 單位:長春市第一實驗銀河小學
- 上一篇:脫貧攻堅幫扶鎮村工作總結
- 下一篇:涼山彝區學前教育現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