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1-15 03:12:12

導語: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改革論文

一、我國高校合唱指揮教學問題分析

1.高校合唱指揮專業教師的缺失

目前,在我國高校中普遍缺乏專業的合唱指揮教師。由于這一教學隊伍人員的欠缺,制約了合唱指揮專業的發展。我國高校合唱指揮專業的招生人數逐漸增多,擁有專業技能的合唱指揮教師更加缺乏。很多高校采用樂器教師或聲樂教師兼職教學的方法進行合唱指揮教學。有的高校還選派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培訓,隨后參與合唱指揮教學。這些導致了教師的專業性缺乏,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合唱指揮課程的教學內容顯得有些隨意。總體來看,合唱指揮教學缺少系統性的教學模式。

2.合唱指揮教學模式相對單一

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合唱指揮專業的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尤其缺少對學生主觀性學習的培養。高校對合唱指揮教學內容處理不夠深入,大部分學生并不十分理解教師所講的概念。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學習模式中,學習積極性不高。課程本身對學生思維的開發有限,因此,學生對所受知識的運用能力有限。

3.合唱指揮教材具有局限性

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是專業課程建設的核心。但是目前合唱教學的教材內容較為單一,并且缺乏一定的專業性。大多數高校的教材是由專業教師根據經驗與資料編制而成的。這些教材受到教師個人能力、主觀選擇等因素的影響較多。因此,高校之間教材差異較大,進而導致缺少完整且系統的合唱指揮教材。

4.教學課程設置相對單調

大部分高校的合唱指揮課程設置較為單調,具體體現在教學內容、考試形式、評價方法等方面。教學內容不能與時代變化結合,更新速度較慢。教師評判形式、考試形式相對單一,不能具體而準確的評價學生的專業水平,這極易造成學生合唱指揮能力的培養上的偏差。

二、合唱指揮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的革新

1.科學的課程設置

合唱指揮專業課程應該體現合唱與指揮間的聯系性,所以要在課程設置中體現這一點。科學的將合唱和指揮合二為一,是合唱指揮課程設置的目標。雖然合唱與指揮在分開狀態下可以突出指揮的主體地位,但是也使教學缺乏整體性。兩者結合在一起教學,學生指揮能力可以得到系統性的鍛煉,并獲得有效的提升。針對目前學生本身對合唱指揮認知度不夠的問題,高校應該適當添加合唱及指揮藝術發展史等方面的教學。這樣能夠讓學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合唱指揮藝術,并充分認識到這門學科的重要性,進而使學生主動尋求和發現合唱指揮這門藝術的規律性和內涵。科學設置課程的關鍵是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技能。因此,應該有機的將理論教學與技能實踐結合起來,從而合唱與指揮教學才能夠同步進行。

2.完善的教材內容

高校合唱指揮專業教材應該體現出為教學課程實踐服務的專業性原則,并分別制定出適合各種教育層面的通用教材,這樣才能體現合唱指揮教學的專業性和統一性。高校可以針對教學任務與目標選擇和制定教材,并使教材的內容和功能體現出專業教學的全面性和綜合性。教材編制中明確教學的中心思想。同時將教材與現代音樂藝術的最新動態相結合。可以合理地引入一些流行音樂因素,從而使教材既突出基礎性,又突出實踐性和時代性。在理念知識框架構建時要準確把握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原則,并遵循由淺到深的教學內容設置順序。合唱指揮專業是一門音樂藝術學科,教材中應該突出音樂藝術教育的特點。合唱指揮教學教材內容也要為弘揚傳統、為民族音樂服務。因此,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內容不能被忽視。

三、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方法的革新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一切教學活動主體,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中的凸顯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踐證明,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時,能夠主動融入課堂,并積極思考、提出、探討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承擔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引導。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要體現在課堂上,還要體現在實踐中。其實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本身就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形式。教師要增加實踐教學的數量,為學生提供均等的實踐機會,并重視每一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合唱指揮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要結合這一特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重視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及音樂審美等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和教學手段相配合的方式,使學生獲得內心體驗,然后引導學生將這些體驗轉變成成為肢體動作。采取靈活的教學手段,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這對培養學生音樂思維及表現力將有很大的幫助。例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進行指揮姿勢教學時,可以選擇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指揮片段,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在學生面前,讓這場“試聽盛宴”給學生帶來強大的心靈震撼。學生在體驗藝術家的風采后,教師問學生:“大家覺得指揮家的動作有哪一些,哪個同學可以到講臺上示范一下。”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主動投入教學活動中,能夠積極配合教師的提問。學生在課堂上活躍了思維,想象力、音樂表現力等能力也同時被開發出來。

2“.合唱”與“指揮”聯合教學

目前高校合唱與合唱指揮獨立教學的教學方式應該轉變。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兩門學科相互脫節,這顯然制約了學生“合唱指揮”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設置學科互動的教學場景,讓學生體驗合唱隊員到合唱指揮的角色互換過程。例如,教師在講授合唱指揮的主要任務這一課時,在課堂開始時創設角色互換的體驗環節。首先讓一部分學生充當合唱隊員,另一部分同學依次指揮不同的樂章。在合唱完后,雙方進行角色互換。同學們表演完后,教師對他們的演出給予積極的評價,然后詢問學生:“大家覺得合唱和指揮有什么不同?”等問題。同學們真實的體驗了角色變化帶來的不同,同時也從兩者的角度思考了如何實現合唱與指揮的良好配合,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回答了教師的問題。這種聯合教學的方式讓合唱指揮學生學會控制音準、節拍的規律,并學會如何配合合唱部分的節奏。教師在聯合教學中要求學生從指揮與合唱協調角度思考,并掌握多聲部合唱、音色、音量轉換等環節的具體指揮方式。教師在分析或排練作品時,也可以引入這種聯合互動教學,使合唱與指揮在實踐中相互滲透、相互配合。從而使學生在雙重角色的轉變中感悟到指揮的“統率”作用,進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合唱指揮的實踐技能。

3.心理效應與律動教學方法的利用

很多教育者在教學方法的研究中發現,情感因素加入教學過程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越來越多利用愉悅性的教學方法,逐漸關注情感因素對教學的重要性。心理效應與律動教學就是現代教學引入情感因素的具體體現,這種情感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高校大學生處在人生中心理逐漸成熟、快速吸收各方面知識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心理普遍表現為自我意識強烈、情感豐富、理性思維不強等特點。受自身心理特點的影響,大學生表現出情緒波動性大、行為多變等顯著特征。雖然情緒上有些不利因素,但是這時大學生理性思維在不斷增強,加之學生本身具備較高的智力水平,所以對專業學習比較有利。教師在合唱指揮教學中,要善于因勢利導,巧妙的結合學生心理特點,投其所好,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教師要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愉悅的參與到熱情的學習和實踐中。在教學實踐中利用心理效應與律動教學,教師首先要多關注近期學生普遍的心理變化和情緒特征,進而設計教學方案。例如在進行合唱指揮排練時,教師課前觀察到學生進入春天后,課堂上情緒不高,有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于是,教師組織一次戶外排練活動,組織同學們來到綠水青山中,同學們在大自然中放聲歌唱,盡情釋放指揮的激情。教師也要加入到學生中,一起來表演。排練休息時,教師與同學們一起坐在草地上,交流談心,并詢問學生“大家覺得排練中有什么問題嗎?”同學們在環境的感染下,興奮異常,從而能積極排練、認真思考教師問題,并主動回答。學生在增加了排練興趣的同時又提高了指揮技能。

面對合唱指揮專業的教學現狀,高校要勇于改革、勇于創新,從而為提高我國高校的合唱指揮教學的整體水平尋求新的途徑。合唱指揮教學的革新,要從課程設置優化,教學內容創新等方面開始,積極探求和開發新的教學方式,以適應合唱指揮專業發展的需要。高校在教學革新中,還應注意學生的學習需求變化,使學生們對合唱指揮這門學科的學習更加投入,從而為我國合唱指揮專業培養大量的人才,為專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胡曉光單位: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