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校企合作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10-17 03:37:23

導語:高職校企合作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校企合作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就當前高職教育的發展特點,針對農業裝備類專業的自身情況,闡述校企合作教學改革的形式及重要性,為今后專業建設、人才培養進行必要的探索。通過校企合作,一方面使學校在培養學生時,更貼近于社會、企業的需要;另一方面,通過企業提供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為高職院校農業裝備類專業培養更多的實用型人才,更好的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提供廣泛的人力支持。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可以使得學校和企業對接,對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高技能、適合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

一、農業機械類專業開展校企合作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新華社2018中央1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農機裝備和職業農民被再次提及,并將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文件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農機裝備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工具,職業農民是現代農業的主體,農民將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職業。吉林省是全國農業大省,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提高,農業經營模式的不斷變化,農業合作社和土地流轉經營等先進模式越來越普及。農業裝備已經走進廣大農村,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大大節約了成本投入。而行業內高素質的農機裝備類人才卻供不應求,因此各高職院校農業裝備類專業應加大力度,把握市場機遇,做好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為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高職院校的農業裝備類專業對實踐操作性的要求很高,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農業機械的使用,更要掌握農機的故障檢測和維修,而地方高職院校農業裝備類專業政策扶持有限、社會資源緊缺、校企合作困難,那么如何開展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養水平與就業質量已經成為地方高職院校農業裝備類專業發展的瓶頸。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行業的不斷革新,傳統行業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面臨一定困境。為改變這一現狀,探索更先進的教學模式,培養高技能的學生,使之更適合企業的需要,校企合作勢在必行。(1)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模式。是一種學校和企業間深入合作,雙方互利共贏的模式,學校與企業經過研究由企業提供一定比例的資源如資金、設備、技術人才等,在校內建立實訓基地。這類校企合作共建的實訓基地,更貼合企業的生產實際,學生的實訓內容就是企業的生產內容,使學生真正掌握能夠在企業應用的知識技能,避免“畢業就失業”的情況出現;學校在培養學生進行實用技能的同時,一方面生產了一定數量的產品,兩一方面為企業培養了一批適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后備人才。(2)開展校企“訂單式”培養模式。訂單培養一般在學生入學之前與企業深入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培養目標、課程安排等,人才培養以企業的需求為依據,按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對相應崗位的技能要求,制定教學計劃,以“訂單”方式開展人才培養。為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個高職院校都在努力探尋新的、適合社會和企業需要的專門人才,因此“訂單”培養的教學模式開始風靡各校。然而在校企合作的“訂單式”培養中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如課程制定不和理、專業知識學習不夠深入,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問題不斷出現,這就需要學校與企業不斷磨合,在教學中不斷改進,促進“訂單式”培養切實落實。(3)聯合教學,開發教材。現今學校農業裝備類專業教材數量有限,尤其是跟得上農機行業發展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而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對實踐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因此要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一本符合行業實際、高質量的教材就變得很重要。農業裝備類專業的教學在開發教材時可以邀請企業和行業內的專家技師共同參與,探討開發出更適合行業發展的專業化教材。這樣的教材更具有實用性,更能跟上行業的發展。(4)建立校企兼職教師制度。當今社會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專職教師擅長的領域能力有限,很難滿足各方面的教學需求,教師憑借原有的知識、技能很難完全滿足教學的需要。吉林省在農業裝備方面具有先天優勢,農機類企業很多,而且部分企業規模很大,在全國同行業處于領先地位。因此,我省高職院校可借助區位優勢,與企業深入合作,除了派教師到企業學習之外,也可以聘請企業優秀的技術人員和專家為外聘教師,向學生傳授更具實用性更貼近企業生產實際的專業知識。

三、校企合作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校企合作存在的形式多種多樣,從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到訂單式培養到引進企業優秀技術人才等方式,都是為了促進學校與企業共進,實現雙贏。當然校企合作也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是“學校熱、企業冷”,校企合作淪為形式。高職院校深入研究校企合作目的是促進自身的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而企業作為營利機構,其生存的目的就是獲得利潤,沒有利潤,或者利潤不足的情況下,企業的積極性自然不高。因此,由于很多校企合作中學校沒有為企業帶來足夠的利潤,導致校企合作淪為形式,學校革新教學模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學目標也就無從談起。

四、結語

校企合作對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和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學校方面可以通過與農業裝備類企業的合作,調整專業教學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使職業教育更加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可以聘請企業一線技術人才為學生傳授實用技能,也可選派優秀教師到企業學習。總之,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只要學校和企業共同努力,一定會獲得雙方互利共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黨素芳.高職院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2]潘海生,王世斌,龍德毅.中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3):143-148.

[3]劉劍偉.基于校企合作的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當代職業教育,2013(04):70-72.

作者:趙金丹 王瑞 單位:吉林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