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分析

時間:2022-06-18 03:32:52

導語: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分析

摘要:機械基礎是面向工科類近機械專業學生、將機械設計與機械原理課程內容綜合的一門課程,是研究有關機械基本理論問題的專業基礎課。本文針對某高校交通運輸專業學生的學習現狀,總結分析了出現的問題,提出轉變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完善考核形式的建議,旨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機械基礎;教學模式;考核形式;教學效果

一、前言

機械基礎課程是將機械設計與機械原理課程內容綜合的一門課程,是高等工科院校工科類近機械專業必修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如交通運輸專業、包裝專業、材料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及工業工程專業等;是研究有關機械的基本理論問題的專業基礎課;是著重研究一般機械的共性問題,即機構的結構分析和綜合、零件設計的基本理論及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是緊密為工程服務的[1]。該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傳統的停留在理論講解上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因此本文以機械基礎課程教學過程為例,總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提升“教”與“學”的有效途徑。

二、機械基礎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階段對制造業提出了新的目標,即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逐步發展,因此對制造相關專業的人才需求量也逐漸增大,很多高校工科類近機械專業也都開設了機械專業的相關課程,為培養機械化人才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1.教學模式的問題。無論是機械專業教學還是其他學科的教學,很多高校一般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即“填鴨式”教學和“灌溉式”教學[2]。機械基礎課程實踐性和綜合性較強,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實踐性是高校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同時機械基礎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門重要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相關創新方法的融入,特別是面向汽車、建筑專業的學生。由于機械專業的課程比較復雜,理論分析和計算較多,學生普遍反映學習偏難,特別是近機械專業學生的學習,他們的課程課時比機械專業少,而學習的內容比較多,這就需要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2.課程設置的問題。機械基礎課程是將機械設計與機械原理課程內容綜合的一門課程,對于工科類近機械專業的學習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課程教學安排的課時明顯少于機械專業學習機械設計和機械原理課程的總課時,在短時間內要求學生掌握兩門課的內容,由于知識點多,所以掌握難度比較大。3.教學條件的問題。部分院校雖然開設了機械基礎課程,但教學條件遠遠不夠,課堂上缺乏與之相關的教具和必要的演示模型,單純的口頭授課很難讓學生理解如此復雜的抽象知識,學生缺乏對學習內容的感性認識,自然無法深刻理解和掌握。隨著機械、汽車、交通運輸等與機械相關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再加上機械設備比較昂貴,學校購買的數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機械基礎課堂實踐環節教學的發展。4.課程考核的問題。這門課程考試的形式主要是書面考核,由于考核題目的數量有限,這種考核方式并不能覆蓋機械基礎整門課程的內容,所以不能有效地衡量學生對這門課的掌握程度,因此有必要改進考核形式,提出比較完善的課程考核體系。

三、促進機械基礎課程教學發展的建議

對比傳統的教學方法,在現代化的機械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為學生提供科學的引導,把學生作為主體來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明確教學目標和范圍,切實抓住教學重點,不斷健全教學任務和教學方法,從而形成系統化的機械教學體系。1.轉變教學模式,提高課堂質量。由美國發起的“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引起了許多國內外教育者的關注[3]。國外學者一致認為,這種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也使其綜合能力得到了全面發展。但是由于它本身的特殊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我國當前教育體制下顯得有些“水土不服”,學生參與人數不高,總體效果不佳。因此,以機械基礎課程中的平面機構運動分析章節為例,筆者認為可以在課前引導學生借助機械系統動力學自動分析軟件ADAMS和數學軟件MATLAB自主進行數值計算和建模仿真,課中分組展示和組織交流探討,課后積極反思以及補充練習,打造“課前準備—課中互動—課后反思”的教學模式。再以機械零部件等章節為例,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制作虛擬零件庫,繪制課程所涉及的機械零部件,教師通過控制鼠標從各方位和角度來展示機械零部件的結構。這樣一來,逼真的虛擬零部件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在學生眼前,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2.完善課程設置,明確教學目的。機械基礎主要是面向工科類近機械專業的學生,該門課程設置的初衷在于讓相關專業學生對機械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盡可能多的了解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的基本內容,掌握部分核心知識點,為其后續的專業知識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分清知識點的“孰重孰輕”,盡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3.增加教學投入,完善學校軟硬件資源。學校和政府要加大對學校的教育投入,以機械基礎課程為例,在課程教學中盡量多購買一些必要的教具和模型,也可以借助虛擬樣機技術制作機械設備的實體模型。同時,應該加強優質教育資源庫的建設和共享,良好的教學視頻可以代替教師的課堂教授,激發學習興趣。因此,以學校為平臺,加強優質教育資源庫的建設,實現與精品課程、視頻公開課等各種開放教育資源平臺的合作與共享,提升教學資源的質量[4]。4.完善考核體系,實時反映教與學的效果。相比于傳統的依靠期末筆試這種單一形式來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動態的、多形式的課程考核體系,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提醒學生反思學習效果。采取教學效果的實時動態監控,教師實時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次學習效果,積極調整教學方法,開展反思教學法。采取全學期的多形式課程考核,考核動態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從學生的“言、行、果”多方位評價,形成一套全過程監督的考核評價方案。

四、總結

對于工科類近機械專業的本科生而言,機械基礎課程是他們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要全方位考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條件、考核形式等的改革與創新,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通過轉變教學模式、采用動態的多形式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以學生為主體,借助計算機輔助技術以及虛擬樣機技術,在每一個教學環節都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依.“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任務驅動式教學改革研究[J].才智,2017,(2):102.

[2]王哲.機械教學發展現狀分析[J].收藏,2017,(32):134.

[3]何琳潔,賀辰衎,戴娜.大學翻轉課堂教學效果的實驗研究———以《貨幣銀行學》為例[J].大學教育科學,2017,(6):013.

[4]江帆,張春良,王一軍,等.“機械原理”MOOC教學設計[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7,(7):33-37.

作者:吳杰 單位:西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