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德育課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9-01 09:09:46
導語:中職德育課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目前中職德育課教學存在的教材容量大、課時設置少、課堂模式傳統單一,學生不感興趣、德育課缺乏實效性等現存問題,筆者提出對中職德育課進行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中職;德育課;教學改革
1中職德育課教學改革背景
1.1德育課在中職學校地位低。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目前的德育課在全國所有的中等職業學校中都設置為公共基礎課,每周每專業班設置2課時。作為中職校的公共基礎課,無論是在部分學校領導還是部分學生看來,德育課都是可有可無的科目。甚至部分學生認為:德育課都是些空理論、大道理,今后沒有多大用,只要把專業課學好就行。德育課在中職學校地位低下,既得不到部分領導,也得不到學生的重視,慢慢淪落為邊緣學科。1.2中職學校的生源質量不容樂觀。目前,全國各地的中等職業學校在生源情況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窘境,在校就讀學生一般都是當地中考末批考生,生源質量不容樂觀。這個層次的學生一般都存在著“學習基礎差、行為習慣差、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點。這樣的生源無論是對我們中職學校的德育教學,還是學生管理,都是一種困擾與挑戰。1.3中職德育教材現存問題。目前,全國各地大部分中職學校采用的德育教材是經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學與人生》(2013修訂版)、《職業生涯規劃》(2013修訂版)、《職業道德與法律》(2013修訂版)和《經濟政治與社會》(2013修訂版)4本必修教材。這四本必修教材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可讀性2019年第4期強。為幫助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中間還穿插一些故事、案例、圖片來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可以感受到編者的用心。但是,細讀下來發現,這四本必修教材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一些不足。就以《哲學與人生》這本教材為例:教材在不同章節重復出現的內容過多,教材內容缺乏高度的整合統一,導致教材結構不夠緊湊合理。此外,教材對哲理內容泛泛而談,蜻蜓點水式泛而不精的內容編排往往給教師的實際教學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擾。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什么都需要講,卻最終什么也沒有講好。結果可能會是事倍功半,教學效果強差人意,事與愿違。1.4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由于中職德育課長期得不到重視,部分德育教師也降低對自身的要求,課堂模式過于傳統單一:一塊黑板,一根粉筆,一本教材,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進行滿堂灌。甚至上課變成例行公事,應付了事。對于這類傳統單一的德育課,學生毫無興趣可言。這就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也嚴重制約了德育課教學需要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針對上述中職德育課地位低下、生源質量差、教材內容過于繁雜、德育課時安排較少和教學模式傳統單一等現狀,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教學改革思路,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討如何構建高效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模式。
2中職德育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2.1整合教材內容。針對現有中職德育教材內容過于繁雜與中職德育課時有限的現狀,為了提高中職德育課的時效性,我們有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合理地調整與取舍。對教材的重新整合,不僅沒有削弱教材的教本地位,還提高了教材的使用效率。當然,這一切都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嚴格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用好用活國家規劃的教材。參照教學大綱,可把教材內容劃分為:必講內容、可講可不講內容和不必講的內容三大部分。這樣一來,教師在上課時便可做到目標明確,有的放矢。教學內容既有針對性,又能突出重點。此外,學生也會因為教學內容的重新整合而提高對德育課的興趣。以《哲學與人生》這本教材為例,珠海市衛生學校(以下簡稱“學校”)德育教研組把現有教材內容整合為六大專題。專題一:人生理想篇(教材《哲學與人生》P122~147),專題二:人生選擇篇(教材《哲學與人生》P2~14),專題三:人生行動篇(教材《哲學與人生》P15~40、P148~161),專題四:人生態度篇一之人生關系(教材《哲學與人生》P42~55)、專題四:人生態度篇二之人生發展(教材《哲學與人生》P56~68),專題四:人生態度篇三之人生動力(教材《哲學與人生》P69~P79),專題五:人生能力篇一之知行統一(教材《哲學與人生》P82~94)、專題五:人生能力篇二之明辨是非(教材《哲學與人生》P95~107),專題五:人生能力篇三之創新能力(教材《哲學與人生P108~119),專題六:人生價值篇(教材《哲學與人生》P177~P196)。每專題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進行傳授講解。2.2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課前準備教材,上課傳授知識,課后布置作業。教學內容從書本到書本,理論到理論,脫離社會實踐,課堂枯燥無味;教學手段單一,一塊黑板,一本教材,一根粉筆,一張嘴巴。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昏昏欲睡;教學方法單一,以傳統講授為主,啟發為輔,教學效果甚微。要改變這種現狀,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就需做好以下幾點:2.2.1在備課上尋求突破。備課是一名教師構思課堂教學的過程,它凝聚著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教育教學的理念,也體現著教師的教學智慧與創新精神。把教材內容整合為以專題的方式進行授課,其實這對教師的能力要求更高。要講授好每個專題的內容,教師一定要課前下足功夫,認真備課。首先,備教材。需做到查閱講授專題相關內容,把對應專題內容的教材看懂吃透。因為只有教師自己透徹理解教材,才能更好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其次,備學生。在教學設計上針對中職生基礎薄弱、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盡量多選取學生生活中的事例、材料,設計一些能夠調動學生參與其中的活動,讓德育課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德育課生活化的特征并在參與中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而改變學生認為德育課就是空洞乏味的說教課的印象。再次,精心制作課件。根據教學設計內容的需要,課件制作可以借鑒、整合網上不同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視頻、圖片、文字、時事材料等不同資源來充實教學內容,做到形式多樣化,讓課堂因有趣而活躍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廣大中職學生對德育課的興趣,也才能贏得他們對德育課的熱愛與重視。2.2.2在課堂上尋求突破。如果說備課只是“紙上談兵”,那么上課則是“實戰演習”。面對基礎薄弱,注意力不夠集中,無心向學的授課群體,德育教師也許需要渾身解數,才能達到教學預期目標。教師需要不斷更新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中實行以學生為主,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采用啟發式、討論式、自學式、案例式、研究式、情景設置式、多媒體輔助式等相應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通過對自己感興趣的社會現實問題進行探究,突破原有學科的封閉狀態,將學生置于開放動態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沒有了思想束縛,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聽課,發表自己的看法,著重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這種開放式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可以給德育課教學帶來新的生機活力。例如:在講《經濟政治與社會》這本教材內容時,盡量選取近期全國或地方的熱點時事新聞為案例背景,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興趣與注意力。通過設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融入情境活動的過程中感受育德課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明白德育課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公共基礎課,而是對人生規劃、人生發展有重大指導作用的重要科目。而在講《哲學與人生》這本教材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掌握相關哲理知識、提高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2.3改變傳統考核評價方式。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注重考試結果,忽略學習與養成過程。德育課教學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并不是看一個學生的語言,也不是看一個學生的思想觀點,更不是只看一個學生的考試分數,而更看重的是學生的行為表現。這就注定了德育課教學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方式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改變傳統考核評價方式,不僅要實現考核評價由注重考察知識向注重考察能力的轉變,更要實現由注重結果向注重養成過程的轉變。①實行部分試題開放化。在一套德育考卷中,可以適當設置部分開放性試題。開放性試題的答案盡量突破單一性,不以唯一的標準答案來評估學生作答的主觀題。這樣可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各抒己見,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②考試方式多樣化。既可以按照傳統的方式閉卷考試,也可以設置單人單座開卷考試,還可以采用客觀題閉卷考試+主觀題開卷考試的方式,又抑或是電腦上無紙化考試(由電腦系統在題庫中隨機抽取題目,自動生成一套考試題。學生進入考試系統后,自動計時,到時自動交卷)另外,也可以采用小論文、調查報告、課堂演講等方式進行考核。這些考核方式將有利于培養中職生的社會調查能力、觀察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一般職業發展所需能力。③考核標準多元化。德育課的考核評價要把考試與平時的教育教學有效結合,強調知行統一。也就是說,我們除了強調考試成績的重要性以外,還要把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課后作業、測驗成績等作為重要參考計入總評成績。學生期末總評成績可按如下比例進行評定:平時學習表現占總評成績10%(課堂紀律,回答問題的表現),平時作業表現占總評成績10%(課后作業完成情況,調查報告、課堂演講),期中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30%,期末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50%。這種多元化的考核標準有利于提高中職生對德育課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更正他們認為德育課可以“平時不努力,考前靠突擊”就能通過考試的錯誤觀念。以上是筆者就目前中職德育課的現存問題提出的幾點課改思路。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為了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中職德育課改革仍需與時俱進。作為中職德育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構建中職德育課高效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德育課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大作用。
作者:謝英勇 單位:珠海市衛生學校
- 上一篇:經濟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 下一篇:小學音樂課堂節奏訓練方法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