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學管理模式創新
時間:2022-05-19 10:31:00
導語:高職教學管理模式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現代教育教學事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高職教育逐漸成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推動力量。過去的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的發展需求。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和發展,對于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有著積極的影響。對我國現階段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對教學管理模式創新的必要性和措施進行闡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創新措施
一、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創新的意義
(一)滿足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要求
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呈現出跳躍式的特征,精英教育開始朝著大眾化教育方向發展,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做好教學管理創新及改革工作,從根本上滿足高等教育飛速發展的需求[1]。在生源水平差異化、人才需求多樣化多層次化等背景下,要能夠建立起適應多種不同需求、靈活高效的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制度,并不斷提升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針對實際擴招狀況做好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通過優化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創新、改革工作,進一步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有利于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
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要能夠不斷創新教學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當前各個國家綜合國力、經濟發展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和科技的競爭。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依賴于人才的支持,而人才的培養則離不開教育教學事業[2]。所以,建立相對完善的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業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教學管理制度是當前各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和創新的主要工作。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突破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針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及實踐活動提供更加廣泛的空間,從而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和改革型人才。
(三)有利于推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
為了進一步滿足時展的需求,各高職院校都開始加大教學改革的投入力度,并將教學改革朝著縱深方向推進,從而保證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高職院校通過管理模式的創新,可以建立起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教學管理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教學積極性,促進教學管理工作順利運行。
二、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模式相對剛硬
在個別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過程中依然存在剛性管理問題,這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校管理模式的創新發展[3]。一般而言,這種現象是在中專教學管理模式的長期影響下形成的。盡管高職院校領導大多來自于本科院校,但是,仍有不少中層管理者和教師在中專模式下受到的影響未能很快消除,他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剛性管理模式。在規模發展階段存在的設備、師資力量先天不足等狀況導致高職院校教學質量逐漸下滑。在這個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的情況下,有的高職院校卻急功近利,在內涵提升上面過度追求“質量工程”。教育管理部門為了避免高職教育質量下滑,在撥付學校建設費用時,往往實施項目化競爭政策,這促使高職院校在項目申報工作上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質量工程”為教師申報職稱提供了更廣泛的空間,很多教師為了能夠通過職稱評審,將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論文撰寫、課題申報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有所忽視。因此,相對剛硬的管理模式不利于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
(二)缺乏有效的教學管理機制
目前尚有部分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權限相對集中,而院系作為高職院校的基礎教學單位,若缺乏教學管理權限必然會產生不良影響[4]。個別高職院校有關教職工工資、職務、住房等的權限,及有關學生救濟金、獎學金等的權限,都不屬于院系。個別高職院校在對教師進行考核時,過度重視科研成果,而忽視了教學工作,雖然也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加以考核,但是事實上,教師教學水平考核趨于形式化。這種重視科研成果、輕視教學質量的考核方式必然會影響教學秩序。個別高職院校在教學工作考核過程中過度重視教師考核,對于領導者、教學管理者的考核沒有同步進行[5]。個別高職院校局限于院校傳統以及教學現狀,不能立足于高職教育未來發展方向以國際視野設定考核目標,從而導致管理價值體系、目標體系、管理方法滯后。
(三)缺乏科學有效的教育目標體系
部分高職院校教育目標體系達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缺乏時代性、現實性、超前性。個別高職院校固守高度集中的教學管理和評估方式,在教學管理模式改革過程中只象征性地對傳統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進行修補,未從課程設置、專業方向、教學方法、人才規格、管理手段等方面入手。部分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工作人員受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影響,缺乏現代管理思維和管理意識,使用行政命令的管理手段,從而抑制教師的創造性、主動性,導致教學效果、教學行為和管理目標之間存在巨大差異。
三、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創新措施
(一)通過競爭機制引進完善的教學質量監督工作體制
保證高職院校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就必須發揮出作為教學活動主導者的教師的作用。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狀況引進競爭與激勵機制,從根本上調動教師的教學工作積極性,保證教師能夠把時間和精力放在人才培養工作上。逐步推動并實施學生自主選課、教師競爭上課的發展機制,改變傳統的教研室統一安排教學課程、教學任務的狀況;開設選修課程、新課程時,可以公開向社會招聘教師,并鼓勵教學素質高的教師自覺承擔更多的教學任務;開設對教師要求較高的課程時,可以從其他院校引進優秀的師資力量,不斷提升教學質量;開設多個教師共同進行教學的課程時,可以實施教師掛牌上課的措施,讓學生有更多自主權限選擇任課教師[6]。將教學質量當成聘任和考核教師的關鍵依據,采取教學考核一票制的方法。改變重視科研、輕視教學的現狀,鼓勵教師在教學任務上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保證科研和教學工作能夠同時進行。建立并完善教學質量管理監督機制,將實驗教學、課堂教學、畢業論文、實踐實習以及課程考試等當成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以及監控的主要指標。建立和教學質量監督管理體系互相適應的制度,具言之,包括評課、聽課、考試分析、畢業生座談以及學生評教等制度[7]。在隨堂聽課之后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態度、教材選擇、教學秩序、教學方法、課后輔導等做出全面有效的考評。維持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問卷調查等不同的方法讓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授課活動進行評價,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
(二)做好規章制度建設工作
規章制度是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教學管理要想達到科學化、規范化的要求,就必須發揮制度的引導和約束作用。學校以及教務處等各個職能部門要結合實際狀況和教學管理規律對教學管理制度進行修訂以及完善,從而保證學校教學管理能夠更加規范、合理。立足于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立院系考核指標體系,并從質量監督、質量保證、質量評估等方面對三位一體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進行評估,明確素質教育的基礎地位,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作為基礎,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和生活。針對院系教學現狀制訂工作績效考核方法,對教學工作實施量化考核,客觀評價、正確引導考核工作,保證考核指標體系發揮引導和評價功能,調動各個院系參與教學管理工作的積極主動性。
(三)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通過實施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來保證教學模式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引導教師主動更新教學觀念,強化高職特色教學管理意識和課堂教學意識,以保證教學方法達到靈活性、科學性以及創造性的要求[8]。首先,教學質量的提升可以從定量管理教學內容方面入手,控制課堂容量,并將學生能力培養、知識教授有機結合在一起。其次,結合課堂教學具體狀況,從學生和教師的知識能力入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新知識、鍛煉新技能。最后,做好課堂教學結構管理工作,選擇嚴密、豐富的課堂教學結構,形成“師生、生生以及生師”雙向引導結構,從學生認知規律出發,通過合理科學、層次分明、嚴謹有序的課堂教學結構設置來保證教學活動的整體性、序列性以及豐富性。
四、結語
高職院校要具備開拓創新的思路、高瞻遠矚的理念以及臨危不懼的精神,對管理機制進行創新和完善,選擇開放性、時代性、高效性的管理運行機制,從而為高職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理論基礎,促進高等教育教學事業的不斷發展。
作者:劉水清 單位: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何靜.構建“主輔雙線,三方互動”高職教學管理新模式[J].中國成人教育,2008(15):39-40.
[2]柴秀智.高職院校“多元化”實踐教學質量管理模式的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0(14):155,157.
[3]楊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高職教學管理體系建設思考[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78-80.
[4]陳海忠.推進院系二級管理優化高職教學管理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7(19):40-41.
[5]陳士強.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管理模式探析[J].繼續教育,2008(5):9-11.
[6]陳遠宏.二級管理模式下高職院校優化系教學管理體制的探討[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27-29.
[7]何靜.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高職教學管理責權關系[J].職教論壇,2009(2):10-11.
[8]李仁山.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教學及其管理改革探討[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51-55.
- 上一篇:小學教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策略
- 下一篇:高校實踐教學管理流程構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