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院校教學管理中研究

時間:2022-09-28 09:27:19

導語:“工匠精神”在院校教學管理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匠精神”在院校教學管理中研究

摘要: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缺少“工匠精神”,缺少靜心思考、認真研究的精神等現象,文章從這些現象出發,結合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的實際情況,提出培育“工匠精神”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深入淺出地講解“工匠精神”在職業院校教學管理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工匠精神;職業教育者

《中國文明網》對“工匠精神”做了如下解釋:“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具體應該包括以下幾個要素:第一要素是專注,用心活、用心干、用心詮釋人生;第二要素是堅持不懈,求知永無止境;第三要素是堅強和忍耐,通過不斷地努力超越一般境界的人稱為“匠人”,匠人需要磨練和捶打,需要經歷種種的痛苦和挫折。

1現狀分析

1.1對“工匠精神”理解的偏差

教學管理系統的特點是事情瑣碎而繁雜,雖然大家對“工匠精神”這個詞耳熟能詳,對它的定義和內容也都了解,但很多人認為只要做好本職工作就是把“工匠精神”運用到工作中去了。在社會上,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做一份工作或一件事,會被認為地位低下,甚至會受到歧視。所以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時候認為只要完成就可以了,缺少深入鉆研的精神,因此也就沒有了可提高的空間。

1.2缺乏系統的培訓

這幾年,教學管理系統中除教師之外的管理人員進修的機會很少,一年到頭甚至專業的培訓一次都沒有,這樣就導致了管理人員的自身技能和水平一直停滯不前。高水平的技能需要不同的老師和師傅來進行培訓和指導,沒有學習、對比、檢查、總結、積累就不可能有提高。

1.3缺乏相關知識的積累和建設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生活和工作節奏都飛快,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研究“工匠精神”,缺乏細分工序的深入研究,工匠知識體系的建設已經落后。我們教學管理系統的工作人員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就需要不斷借鑒先進學校、先進國家的管理知識和管理理念來進一步豐富我們的知識結構。

1.4教學管理系統的不完善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學管理系統的規章制度應根據時代的發展定時進行修訂和完善,以更好地滿足教學的需求?,F在日益嚴峻的上課“低頭族”狀況該如何處理?學生的網絡選修課如何更好地進行跟蹤和監督?教學管理中如何做到及時反饋?出現問題如何定責?這些都是需要不斷完善的教學管理內容。

2構建“工匠精神”培養環境

2.1轉變理念,放慢節奏去思考

如上文所說,“工匠精神”需要學習、對比、檢查、總結和積累,如果每天就是完成任務性的工作而沒有思考和總結,那么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將一直停滯不前,長此以往會產生懈怠等情緒,就會影響到工作積極性。因此,制定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標準,不斷修訂和完善,讓工作在有序的軌道上運行,細化工作步驟,并分工明確使每個人責權清晰,讓普通的任務性工作成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內容,讓被人認為是低人一等的工作崗位成為不可或缺的職位。如:以前曾出現過學生證書丟失卻不知道去哪里找,不清楚到底是自己弄丟了還是老師沒有下發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有人說補發,有人說不管,但這兩種處理方法有效嗎?事實證明都不行。這個時候如果靜下心去思考一下整個流程,就會發現工作環節中存在的漏洞,老師下發證書有沒有做好備份工作?學生簽收證書時有沒有簽收單?如果這些有了,那么問題也就好解決了。因此將教學管理過程中出現的任務性工作流程化并制定出工作標準,仔細考慮每一個環節,從學生角度出發,為學生著想,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工匠精神”也就會慢慢顯現出來。

2.2完善機制,建立系統的培訓體系

“工匠精神”的傳承需要傳統,需要文化氛圍,更需要有機制和政策的保護。教學管理工作者的能力與水平關系到整個系部甚至整個學院的教學運轉,需要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通過頂層管理機構為教學管理系統人員制訂系統的學習計劃、培訓內容,并出臺相應的政策,整體提高教學管理工作者的水平。

2.3實行績效制,提高工作積極性

現行的考核機制對教學管理人員沒有進行工作的量化,導致有的人工作量很大有的人則無所事事,但收入可能沒有差別。因此,實行績效,將工作量化,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用事實說話,提高工作積極性能更好地促使管理人員去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3“工匠精神”在教學管理中的重要性

3.1轉變理念,不斷創新

職業院校教學管理要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于工作的全過程中,在每天的管理工作中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內容。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為一個有機而又有效統一的過程,確立新的理念。要正確認識“工匠精神”在教學管理過程中的價值,要摒棄傳統的由上至下的命令式管理,逐步轉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服務型管理模式,要從完全封閉式的管理模式慢慢轉變成半開放式甚至是開放式的管理模式。

3.2培養愛崗敬業的精神

工匠之所以能夠淡定從容,精益求精、樂此不疲,除了有過硬的技能本領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熱愛自己的事業。他們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孜孜不倦,為他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動力。因此教育管理系統不但要重視教學管理技能的訓練,更需要結合時展的要求,不斷強化素質培養,培養管理人員的愛崗敬業的精神。只有熱愛自己的崗位,熱愛自己的事業才能夠從內心生出對這份工作的熱情和理解,才能夠釋放出無限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心。

3.3細化分工,提高職業素養

細化分工是提高工作效率、明確個人責任的最好辦法。從細節入手,從小事入手,將教學管理工作中的內容細化,讓管理人員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追求完美追求一絲不茍的精神。如工作臺的5S管理,能夠在20秒內找到有效文件;如文件資料的歸檔,有收發流程有歸檔目錄……不管是哪個環節,只要出現一點小問題,都要能夠及時找到原因并解決,再完善分工內容,不斷優化和提高。

3.4校企合作,培養“工匠精神”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將日本、德國一些先進企業的“工匠精神”吸納進教學管理中,并內化到每一位管理者心中。在日本,培養一名優秀的技術人員至少需要三年,才能夠通過技術人員的技能考試,拿到技能“通行證”,而在培養技術人員的過程中,不但培養他們的技能,更重視他們的個人素養、職業品德、精益求精的作風以及完美的團隊合作精神。

4總結

“工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需要社會、學校以及方方面面的支持和理解,當然更重要的是工作人員自身的追求。如果教學管理系統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夠把學生看作自己的孩子,把工作當成事業去做,放慢腳步,靜心思考工作內容,不斷完善不斷提高,那么整個教學系統的順利運行將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李小魯.對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淺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讀[J].當代職業教育,2016(05).

[2]鄧成.當代職業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當代職業教育,2014(10).

[3]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

[4]薛棟.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3(34).

[5]汪中求.日本“工匠精神”:一生專注做一事[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6(03).

[6]趙洋.“日本制造”的文化基因[J].中國報道,2015(04).

[7]重蓮.中聯重科:喚起“工匠精神”強健中國制造業[J].中國品牌,2015(04).

[8]鹽野米松,張韻薇.職人氣質是日本人的國民性[J].中華手工,2016(04).

作者:史曉華 夏玲雅 單位: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