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論壇及新媒體教學模式的比較

時間:2022-02-19 09:17:54

導語:網絡論壇及新媒體教學模式的比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論壇及新媒體教學模式的比較

摘要:本文通過論壇建設的實例,及幾種網絡論壇和新媒體教學模式比較,探討工科高校人文課堂教學論壇拓展模式及規律。得出建立以課程為中心的網絡教學平臺優于其它網絡空間和新媒體教學模式的觀點。本文也談到這種嘗試對工科院校尚在調研摸索階段,仍需更進一步研究。具有前瞻和啟迪意義。

關鍵詞:人文課堂拓展;網絡教學論壇;幾種模式比較;博客;QQ

隨著工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人文課堂教學效果顯得愈發重要。人文課程的改革依賴教學內容的更新,師生間信息的流暢互動,而工科人文教學效果長期以來卻不盡如人意。本文試圖探討人文課堂向互聯網延伸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期轉變傳統人文課堂的信息獲取和傳遞方式,并通過幾種論壇教學模式的比較,探究網絡時代教學論壇的最優化模式。

一、高校人文課堂向互聯網拓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高校人文課程長期以來存在教學效果無法保證的現象,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人文類課程是通過大量信息材料論證觀點。因此,必須追蹤最新案例,跟上學生獲取知識的速度,獲取前沿信息。使課堂由教師單向掌握知識、輸出知識的傳統模式,向網絡時代群體共享教師引導的信息模式轉變。其二,學生對人文類課程興趣不高,是由人文課程本身的普遍性和易識性造成。如今人文教師已無法僅憑自身研究領域獲得的理論成果,獲得具有網絡背景的大學生的認同了。但這并不代表傳統教學方式行將消失,相反,教師作為的真實價值和本質意義由此彰顯。教師既是知識而且是學科思維系統和方式的傳遞者,又是人文精神和通識教育的傳播者。但是,受互聯網的影響,學生獲取知識渠道的多元化,人文課程的教學資源和手段亟需改進。于是本文意在探討網絡化人文課堂教學拓展的嶄新模式:即建立以課程為中心的網絡平臺,借助新媒體,將教師的教學意圖延展為全網絡教學模式。所以,人文課程的延伸是必然的趨勢,也是可行的渠道。

二、高校人文課堂拓展的幾種網絡教學模式比較

網絡論壇:高校人文課堂網絡化延伸的師生互動模式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則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延伸,它是對課堂內容信息資源的擴充、增添、置換和更新,對大學生的學習模式更具顛覆性意義。筆者參與了陜西省大學語文研究會2012年年會。會上南開大學大學語文課程負責人介紹了該課程近年來的課堂延伸式網絡論壇教學模式。他們的主要思路和措施如下。[1]1.網絡論壇提供了與課文相關的各類圖片、視頻、文獻等資料,以及練習題,使學生有了課外自學的空間和自我訓練的依據。2.為打破課堂考試的空泛無效性,網絡論壇建立大學生語文水平指標體系與題庫建設,以及一套課外自學系統和隨機測評體系。編制了兩千多道測試題。3.推進網絡化交互式教學模式改革。從2004年起,南開大學陸續建立了大學語文精品課程“4A網絡教學平臺”、大學語文教學論壇。他們依托網絡環境進行課堂教學任務的分化,確立了以課堂講授為主,以網絡課堂為重要輔導手段的教學模式。其中教學論壇的使用,成為學生主要的學習交流和寫作訓練的場域及教育實踐基地。南開大學網絡教學論壇主要設立板塊有:(1)網絡自修:網絡教學平臺提供30分值的選擇題,全面覆蓋教材,促進學生自學;(2)網絡寫作:教學論壇設立10分值的學生原創寫作板塊,通過經驗值的控制,激勵學生撰寫各類文體的帖子;(3)網絡互動:建立教學討論板塊,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評點和資源共建,將指出教學失誤或補充有效材料的帖子列為精品,并折算到考試成績中;(4)網絡雜志:教師在此發表自己的論文和創作,定期制作電子雜志供同學評議。同時展示學生的精品帖子;(5)名家課堂:邀請校內外各學科專家錄制授課視頻供學生觀看。網絡論壇有內部公開性和規范性,在教學管理上更具有嚴謹性和規范性。工科高校人文課程亟需建立完備的網絡教學論壇,囿于工科院校教學論壇推進緩慢,加之建論壇需要人力、經費,所以私人網頁中的博客、QQ就成為一種便捷式適合推廣,成本低、效果尚佳的論壇替代模式。博客和QQ教學論壇———網絡教學論壇的便捷化延伸為了盡快實現人文課堂的延伸,許多工科院校的教師曾經嘗試過用博客和QQ取代論壇的先行做法。博客[2],通常是一種由個人管理、不定期張貼新的文章的網站。內容是以文字為主結合了圖像、網站的鏈接及讀者互動式留言或評論。筆者在西北工業大學大學語文課上,曾開辟了博客教學論壇:“李老師大學語文論壇”[3]。教師將該博客的用戶名和密碼告知參與課程的學生,師生共同發表文章。將新媒體的全民性、個人性和即效性運用到課堂延伸環節。在博客分類處還標明課程班級的名稱:如“2012年某學期大學語文選修課班”“十三院漢語課小班”等。學生進入博客發文需標明班號和姓名。教師在文下寫評論或點贊。對點贊或評論的同學予加分獎勵。另外,教師可以在博客通知,將教學資源上傳給學生。這種小型的網絡論壇,有其師生分享性,情感貼近性和文字品評性等優點,通過發表機制刺激學生的寫作欲望和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品評。盡管這個新媒體平臺鼓勵學生博客寫作,鏈接師生博客互動,但因版面限制還未擴及到全體學生的共同操作的水平。另外,筆者于2015年還建立了人文課程公共QQ群。QQ群[4]是一種基于即時通信(IM)軟件。由騰訊QQ支持在線聊天、視頻通話、共享文件等多種功能。是一種為青年喜聞樂見的密切交流空間。教師的課堂教學延伸到與QQ群銜接,是傳統教學和時尚互動空間的聯盟。這個交流平臺比起博客更具隨意交流和對話性特點,師生關于教學的討論靈活高效,但由于QQ空間是年輕人的生活交流模式,課堂組織易流于松散,距離感的打破,教師身份的傳統意義逐漸瓦解,加之網絡的隨意性和學生環境的寬松性,使交流欠缺嚴謹的組織管理。但隨著課程的完結,該QQ號便失去作用。網絡教學論壇則長期存在。新媒體中微信的功能特點及作為教學平臺的有效性分析新媒體的迅速創新迎來了由騰訊開發的手機微信時代。微信[5]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它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需消耗少量網絡流量)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經覆蓋中國90%以上的智能手機,用戶覆蓋200多個國家、超過20種語言。微信可加好友、聊天和在朋友圈文字、語音、圖片等精彩內容內容。微信也是現代教學的補充形式,它對上面所談網絡教學平臺空間形成有力的覆蓋及沖擊。現在微信所擁有的使用人數、使用時空漸居所有新媒體之首。而手機已成為當代人群交流的主要媒介。微信擺脫了以電腦為必備條件的其他網絡平臺的限制,將手機的交際性和互聯網生活的虛擬性結合,體現網絡時代遠程生活模式的方向。特別是微信低廉的網資消費,顯現出相對短信、電話和電腦網絡收費的優越性。這樣價廉高效的新媒體首先占據了廣大校園學生群體,課堂上手機越來越作為強勢媒介與傳統教學媒介爭奪著話語權。隨著獲取信息的公開化和互通性,人文課程的教師必須利用微信平臺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但微信平臺既涵蓋其它教學空間的優點,相較其它論壇空間又有明顯的不足,體現在如下幾方面。其一,微信平臺通過手機進行溝通交流的,手機中包含有教師個人的權益和隱私,50人以上的班級容易干擾教師的個人生活,人數過多也不便加老師為微信好友。其二,微信平臺盡管可以利用聊天群作為人文課堂的延伸,將網上的信息輸送給學生。而它所提供的文件往往屬于社會性時事和一般案例,對那些具有一定深度的圖書資料,它的下載空間十分有限,無法下載專業書籍或案例。其三,盡管微信通過朋友圈閱讀名家文章比較便捷,但大多數文章尚未經過嚴格篩選和確認,不適合作為教學的入選文章。其四,微信中的視頻聊天和語音聊天,以及自媒體(如荔枝FM等)、公眾號的加入,都可以促進師生交流,但是,由于微信的載體較小,只可以作為教學中的輔助措施,不能當作主要的教學平臺使用。其五,微信主要以傳遞信息方便迅速價廉為特點,但除了載體的便攜性外,其功能與QQ、論壇、博客差別不大。微信全方位覆蓋生活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是利用它作為一種教學平臺還有限制和不足。另外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距離的存在,使得QQ和微信的交流方式存在限制,教師的權威性不容忽視。

三、高校人文課堂拓展的網絡論壇教學模式選擇的初步結論

綜觀高校人文課堂拓展的幾種網絡論壇教學模式,可以初步得出以下選擇性結論:網絡論壇教學模式更具有嚴謹性和規范性,它有博客的文章和點評,沒有QQ交流的頻繁干擾,又適合論文和試題庫建設進行答題操作。教學論壇還可以以BBS論壇形式,發帖、上傳論文以延伸閱讀,進行話題討論或教學輔導。當然,微信和QQ的單聊空間便于教師同學生的思想交流和心理輔導,便于教師更好地教書育人,這在筆者實踐中已經做過成功嘗試。通過以上各類網絡論壇和新媒體的分析,我們得出,BBS或其他課堂拓展式教學論壇是比較適當的人文課程網絡教學延伸模式,也是現階段可以基本滿足課堂拓展需要的完備性手段及模式。它可以和其它新媒體和網絡空間論壇一起,彌補人文課堂在互聯網時代的教學資源和形式上的不足,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對于人文課堂教學的緊迫要求,使得課堂教學向實用性、研究性、互動性發展,滿足人文課程人性化、信息化的學科要求,將工科高等院校的人文課程所應有的通識性、感染性、分享性特點盡可能地發揮到極致。

作者:李亦文 單位:西北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參見百度搜索“南開大學本科精品課程———大學語文課程”(南開大學文學院Copyright@2005-2007),zypt.wh-pu.edu.cn/2007-2008/%CE%C4%D1%A7/nankai/0103.html,2015年6月5日查閱。

[2]參見百度百科“博客”,baike.baidu.com/link?url=duy2eX5KKpuO84VLZb-2ou5uPLEc6GhHsegiwWyes9X4TrZU6QpHL2ZCPtuQEeGRJYqhqamEt5S8yvdAcJSXQFLIK798PZAPHrNvJ4mxft3,2015年6月5日查閱。

[3]參見網易博客“西工大李老師大學語文論壇”,dxywxdwx.blog.163.com/,2015年6月5日查閱。

[4]參見百度百科“QQ”,dxywxdwx.blog.163.com/,2015年6月5日查閱。

[5]參見百度百科“微信”,baike.baidu.com/link?url=RY0QVHlWRXsk5a1TDk7q2CzDmUZEsGFnqcvGn3tL8k_C32S86rUIT6ZK4NmRLAj8qc2uJeOHVOBze89Cdtg0qsm5jsmAVJ5gNoPUSYIziYq,2015年6月5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