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09-21 03:39:30

導語:高中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分析

互動式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的能夠提高英語課堂效率的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交流互動,提高口語的交流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加強基本的英語素質,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處于主動位置而不是被動狀態,互動式教學課堂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最終達到英語學習的目的。

一、改變教學模式,活躍英語課堂

英語作為學生學習的三大主要學科之一,在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學習的環境比較輕松,學生擁有較大的自由來進行學習,但是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注重講解英語詞組,檢查學生的背單詞情況,以及對英語習題的講解,忽略對于英語課堂的構建。教師應順應時展模式,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不再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活躍課堂氛圍,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高中正是壓力大的時候,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思維也比較保守,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的在課堂上發言,發揮積極性與創在力,將自己的英語學習方法以及有趣的學習方式通過課堂這個平臺展示出來,不僅可以展示自己的個性,也使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多,活躍課堂氛圍,教師還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給學生布置需要思考的問題,與學生進行交流,活躍學生的思維,增加創造性。

二、結合興趣話題,增強師生交流

面臨高考的壓力,教師往往只對英語的語法和考題中的重難點進行講解,往往忽略英語的趣味性,課堂的教學的趣味性不高,學生很難提起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教師之間的口語交流少,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性強的學科,注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增強口語交流,為了提高學生口語交流的能力,教師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流能力,課堂上可以結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者知識進行講解交流,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有所增強,課堂氛圍更加融洽,達到教學的目的。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之間進行對話,教師也可以規定一些必須要用到的詞匯,讓學生應用到對話中;在進行基本的課文教學的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幻燈片的形式為學生展示介紹國外風土人情的文章,給學生推薦一些基本的英語學習的網站,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通過這樣的方式,師生之間可以討論的話題變多,彼此的互動交流更加頻繁。

三、進行分組學習,促進生生互動

分組學習作為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目的在于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相比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更加自由,發揮性更高。分組學習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是學生之間的互動更賤頻繁,增強合作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反思,融合,吸收。分組學習是適合高中英語課堂的有效的學習形式,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提出有關的問題,留給學生足夠思考的時間與空間,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與討論,給出問題的答案,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進展情況,積極參與其中,對于學生提出的質疑給予解答,學生用英語來展示最后的討論結果,教師給予合理中肯的評價與建議。通過這種互動教學,課堂更加具有趣味性,分享自己的答案,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增強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更加融洽,增強與學生之間的友誼。

四、構建評價平臺,檢驗教學成果

評價交流的過程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部分,高中英語的教學評價應該傾向于輕松一點,語言環境更加自由,注重培養學生的“聽”和“說”的能力,高中是時期的學生的想法比較成熟,對于事物都有一個基本的看法,學生運用英語對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表達出來,可以讓教師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利于教學成果的檢驗,方便教師下次教學的準備工作的開展。在評價的時候,教師應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采用鼓勵性的詞匯,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儲備量,學生更加有信心進行學習,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應充分利用好這一平臺,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機會,更好的開展英語教學。

五、結語

互動式的高中英語教學不僅增加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互動式教學重視學生的感受,教師樂于傾聽學生的想法,與他們交流討論,為學生提供互助交流的平臺,教師自覺的維護秩序,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有序的學習環境,互動式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更主動的參與其中,適應了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大膽創新教學方法,更多的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與學生成為朋友,提出一套完整的適合高中生學習的英語學習方案,從而推動英語教學的開展,促進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邱琴 曹明 單位:贛州市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黃燕蓉.“以導引學以練促學”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師范大學,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