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論文3篇
時間:2022-04-24 03:44:08
導語:中職會計專業教學論文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近年來,為了提升學生就業率,塑造學校良好形象和口碑,中職學校面對教育部提出的改革中職專業建設和課程方案的要求,作出了一些努力,但對職業道德教育培養的精神要求落實不夠到位,重視程度不高,離要求差距甚遠。(1)教學目的偏離精神要求的軌道。自教育部提出改革中職專業建設和課程方案后,許多中職校紛紛在會計專業教學中增設了職業道德教育。但在實際操作中,未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職業道德教育體系,不是先充分與會計專業知識教學融會貫通后才傳授給學生,而是以應付考試內容為目的讓學生學習,偏重于應試的效果,這種教學直接導致中職生對職業道德要求須形成的法律、責任意識和觀念不夠,在后期實際工作中遇到與職業沖突時,仍舊會做出違背職業道德的事。(2)教學形式陳舊對學生無吸引力。在開設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的中職校,在教學計劃安排上多以職業道德理論教育為主線,以缺乏情感與新穎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手段為主調,不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使原本就具有很強理論性的會計職業道德理論教育,讓文化底子差、理解能力不到位的中職生學習吃力,覺得枯燥乏味毫無吸引力,教育效果可想而知。(3)教學課程安排時間缺乏科學性。中職在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學課程安排上,存在的常見問題有:設置不正規和缺乏合理性,每周只有2學時左右的課程教學時間,而就在這短短的時間中還要夾雜就業指導教學,嚴重缺乏科學性。(4)教學文化氛圍的創建嚴重缺乏。目前,中職學校會計專業仍然是以專業知識與技能應用學習為核心,氛圍濃厚,而職業道德教育則顯得冷冷清清,走形式,形同虛設。
2.在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貫穿職業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
為改變上述現象,且不影響到會計專業正常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學習,我們要讓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這樣不但可吸引學生對職業道德理論的學習興趣,也在潛意識中培養了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念。(1)借助專業各類活動,激發學生職業道德意識。中職學校可以通過如邀請模范會計職業人物作報告,或選擇與專業相關的熱點組織知識競賽、辯論賽等活動,或聘請行業名家作專題講座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營造出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氛圍,使學生對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在腦海中潛意識地形成職業道德責任感,從而為培養出正確的服務觀念和職業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2)注重活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職業思維邏輯。中職會計專業教師應立足于豐富教學內容,結合實際應用,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從而實現在知識理論教學中同時灌輸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比如:通過會計基礎教學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通過實務核算教學培養學生形成職業道德,等等。(3)創新課堂教學方式,筑牢學生職業道德防線。會計職業道德理論教育本就枯燥、抽象,原有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致使收效不大。因此,會計專業教師應在講授時,結合學生已掌握的會計專業知識相關案例,積極誘導他們獨立思考,促使學生通過案例探討,不但有效地鞏固了會計知識,使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更重要的是這些圍繞會計職業道德選擇的案例內容,加深了學生對職業道德精髓的掌握和運用,也為以后從事會計工作構筑起一道高壓線。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對違背會計職業道德案件的法庭審判,通過震懾學生心靈促使其下定遵守職業操守的決心。(4)創設教學環境,檢驗學生職業道德實踐效果。中職會計專業教師還可以通過會計實訓課程,創設出模擬的會計工作崗位環境,讓學生在實訓活動中進行會計相關內容的實務操作。教師要在實踐活動中,指出每個學生在實訓中與職業道德相關的疏忽或錯誤,并及時、公開、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實訓成績,與后期就業工作推薦掛鉤,這種具體實踐極大地強化了學生職業道德觀念。
3.結語
職業道德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中職會計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學生在職業教育階段形成正確的職業道德素養,從而在后期會計工作中,不做出有損于國家與集體利益的事情。
本文作者:楊衛紅工作單位:廣東省交通運輸技師學院
第二篇
一、引言
如何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實用型會計人才,是擺在我們中職院校面前的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分析問題,然后研究對策解決這些問題。
二、中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缺少學習興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方面,中職院校學生多為參加中考后未被普通高中錄取而選擇了職業教育,普遍年齡偏小,學習興趣不高,這與十幾年前的初中畢業生優先選擇中專的狀況已經有了較大的差異。由于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上課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中職院校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時期,對學校和老師容易產生逆反心里,從而導致上課不認真聽講的現象較為普遍。缺乏興趣、沒有積極性的直接結果是學習起來很被動,年齡偏小有致使學生不容易接受講道理的說服性教育。學生的這些特點,都會影響他們學習技能知識,妨礙他們提高能力水平。
2.教師工作經驗少、授課方法簡單。目前許多中職院校處于發展階段,為了加強學校的內部建設,年輕教師居多,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由于工作經驗很少,在面對學生的時候,授課方法簡單,講課不生動,照本宣科的情況比較普遍。由于缺乏足夠的授課技巧,所以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培養學習興趣。同時,會計專業對于中職院校教師有一定的要求,有會計從業經驗、熟練使用各類會計軟件、了解企業實際需求的“內行”授課才能真正傳授給學生實用的知識。而現在中職院校教師大部分從普通院校畢業后直接參加工作,從學校到學校,實際工作經歷少,自身動手能力不強,熟練的操作技能也就談不上,對學生只有“紙上談兵”傳授一些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中職院校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原則也就難以有效的落實。
3.教學思想保守。目前中職的教學思想仍比較保守。基礎課→專業課→實習→畢業,這種模式依舊是主要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沒有脫離應試教育的影子。過度的重視會計理論的灌輸,強調會計知識的理論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培養學生的會計實踐操作能力。
4.課程設計簡單。課程設計沒有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即將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為重點。課程設計單一,先填鴨式講授理論課,不重視學生接受消化程度,平時缺乏理論課與實踐的銜接,學期期末卻將實踐課堆積在一起壓給學生,造成學生前學后忘。在信息知識迅猛發展的今天,也沒有經常性的將知識更新,不能將最新的會計理論知識提供給學生,造成就業后不能及時勝任工作。理論教學的任務是傳授給學生將要從事相應職業所需要的最實際、最基本的書面知識,能為實踐教學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實踐課則承接理論課上傳授的知識,指導學生去親自動手、去完成特定工作任務。傳統上在教學計劃仍偏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課時數偏低,安排銜接不充分,形成了理論是理論,實踐是實踐的分立局面。這與職業教育強調的是“學什么就能干什么”明顯脫節。動手能力的提高,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中職教育的首要目標,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存在差距。隨著各個單位對于自身數據保密性的要求不斷提高,像會計、出納這類崗位更是不能隨意讓外部人員接觸,學生前往單位實習的機會也相對減少。缺少實習機會,學生在課堂上只能對于理論知識抽象的理解,僅僅為了填憑證而填憑證,為了登賬簿而登賬簿,只有少數學生能在學習結束后有所收獲,多數學生不能掌握要領。學生會認為沒現金就開張支票,材料少了打電話叫人送來就行,根本不懂計劃、審批、內部控制等等諸如此類的財務管理的一系列程序制度。
三、中職會計專業教學問題改進探討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能看到學生、教師、教學思想、課程設計等幾個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那么我們需要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方法來改進。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對于生源現狀,我們不能再提更高的要求,只有盡力將知識傳授給他們。而對于教師隊伍,我們可以對經驗少、教學效果不佳的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素養和職業道德。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改進照本宣科、死讀書等呆板授課方式。對于會計的新政策、新制度要經常性的更新學習。同時從其他高等院校、社會企事業單位聘請專業會計教師和優秀會計人員參與授課,進行學術交流,引入新鮮的血液。
2.理論結合實踐,改進課程設計。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動手能力,一直被看作是實踐課的任務之一,而與理論課關系不大。我認為動手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于所有教學環節中,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慢慢積累就能灌輸給學生一種觀念——任何環境下都不能忘記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通過這種觀念帶動學生不斷提高自我動手能力。建立財會模擬實習室,設置模擬會計教學課堂,在學校里就可以為學生創造實習條件,以達到下廠下店同樣的學習效果,使財會模擬實習室真正成為學生的實踐基地。模擬財會實習課堂通過選擇的實習主體,設置科學的實習程序,進行點鈔、珠算、會計實務、電算化會計等基本技能的反復強化訓練,使學生理論結合實踐,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消化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加深印象,提高實踐操作能力,縮小理論與實際的距離,為他們畢業后參加財會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四、結語
中職會計教育,本意在于提供給社會大量能立即上崗、為企事業單位服務的專門技術會計人才。只要我們把握核心要點,從多方面改進教學方法理念,推進教學措施改革,不斷增強學生動手能力,最終,能夠為廣大會計專業中職學生找到一條好的就業之路,能夠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本文作者:嚴煒李云蘭工作單位:陜西科技大學
第三篇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能有效愉悅學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經常鼓勵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并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和表揚,以樹立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一方面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充分借鑒與會計課程相關的案例實施教學,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二、注重加強實踐操作,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職業學校的會計課程教學,應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為主,圍繞學生主體,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專業類型為依據,采用個性化與綜合性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著重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學生對財務會計軟件的運用能力。會計教師應將不斷出現的新理論、新政策、新法規及時納入課程教學中,避免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與社會現狀相脫節。同時,要加強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參與社會實踐,使學生在實訓基地獲得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現代會計教學中,教師應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實施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會計教師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采用啟發式、案例式、模擬式、互動式、體驗式等多樣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聲形兼備,為會計專業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資料,并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操作的學習平臺,不但有助于教師直觀形象的組織教學,而且有助于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思路。例如,在教學“如何記賬”時,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根據審核無誤的記賬憑證進行登記,即把審核無誤的記賬憑證抄錄到賬簿上。這種記賬方式雖然清晰明確,但是無法將記賬結果一一列示出來,往往是教師講完了,學生仍感到比較茫然。而利用多媒體邊演示邊教學,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同時演示會計憑證和賬簿,在直觀形象的演示教學之后,再讓學生自己上機操作,從而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四、注重培養職業意識,提高學生的職業責任感
職業意識實際上就是學生的就業意識,主要包括:責任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自信意識等。新課改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通過實踐學習切身體會職業意識的重要性,同時職業意識的提升又反過來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日常會計教學中,會計崗位包括記賬、報表、制單、記賬、審核、報稅等幾個方面,雖然崗位有所不同,但是彼此相關、密切聯系,需要各個崗位之間的互相協作與互相監督。例如,在現實社會中,有些單位總是提供一些人為加工的虛假會計信息,如在賬簿上做文章,設置多套賬本或不做賬、造假賬等,這些都是會計信息失真的體現。還有些企業單位為了進一步擴大業務、吸引客戶或投資,違背財務管理制度開具發票,不能如實反映企業所發生的經濟業務,按照銷售或采購人員的要求虛開發票,偽造假票據。如果會計人員按照以上不真實的原始發票或數據處理會計業務,必然會導致財務信息的失真。通過對以上實例的講解,不斷提高學生對會計職務的認識,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協調能力。總之,中職學校的會計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旨在為社會輸送更多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本文作者:王鈺工作單位:蘇州市電子信息高級技工學校
- 上一篇:信息技術課程問題對策研究
- 下一篇:高職物流教學重復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