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會計教育轉型發展研究
時間:2022-02-11 11:30:35
導語:高職會計教育轉型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職業院校會計教育發展呈現出有效供給不足與有效需求乏力并存的局面,處于供給側的會計專業學生求職愈來愈難,而處于需求側的企業卻找不到適合的人才勝任相應崗位,供給質量與需求條件嚴重脫節,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分析目前會計人才出現需求和供給結構不平衡的現狀,并得出會計專業轉型發展的必要性及管理會計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所發揮的功效,進而探索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管理會計;轉型發展
一、研究背景
供給側是相對于需求側應運而生的,“側”是傾向于的意思,在經濟學概念里,傳統的需求包括投資、消費和出口,所謂“三駕馬車”。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家政策主要通過拉動需求來拉動經濟發展,然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單純靠需求來發展經濟已經進入瓶頸期。而經濟發展的本質應是通過供給即勞動力、土地和自然資源、資本、制度、創新等要素來實現。因此,供給側改革的提出就是打破瓶頸側重于供給方面的改革,提高我國供給產品的質量,優化供給結構,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自2015年11月第一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經濟、科技等領域都已經相繼運用提出的思想和理念,也取得了驚人的效果。教育也是屬于供給側勞動力要素的主要方面,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因此,它應該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對象。會計高等教育尤其是會計高等職業教育理應為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更是承擔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的主體責任。本文認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會計職業教育轉型應該從供給出發,即考慮人才培養、教師隊伍、制度等要素的創新,來滿足目前企業對于新型會計人才的需求,具體來說就是要實現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
早在2014年,財政部就提出了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管理會計體系,推進高校管理會計體系的建設,然而目前會計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仍處于發展的瓶頸期,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本文以山西某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為例,分析目前會計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從而提出相應對策來推進會計高等職業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人才培養仍局限于傳統的財務核算。目前,學校極力響應國家號召,致力于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會計人才,然而會計人才的培養仍然僅僅局限于掌握會計核算。近年來,學校也引進了先進的實訓軟件,建立了一流的會計模擬實訓實驗室,學校也開設了基礎會計實訓、成本會計實訓、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會計分崗位實訓等課程,但是僅僅是運用這些實訓平臺如用友、網中網等模擬企業真實的業務流程進行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報表等傳統的財務會計核算業務。但經濟新常態下,會計的職能不僅僅局限于事后核算,更應側重于利用財務數據預測和規劃企業未來的發展,簡單歸納,就是管理會計的職能。因此,目前輸送的會計人才已明顯不適應企業會計的需求。(二)專業教育體系上忽略社會科學教育。目前,學校對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仍然側重于專業課程的單一積累,而對社會科學類課程卻基本不涉獵,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謂有知識沒文化,或者有技能不創新。然而,當前企業對人才認知的需求除了學歷、技能等硬實力外,更重視會計人才的軟實力,如道德情操、創新能力等,很多企業的管理者把職業道德、溝通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作為評價會計人才最重要的素質。因此,出現了會計需求和供給不相匹配的結構性失衡,看似人才過剩,實則有效供給不足。(三)教師隊伍結構單一,在校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目前,學校盡管大力提倡培養和發展“雙師”型教師,但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很少,給學生授課的教師大多是高校畢業直接進入學校教學,從學校到學校的優勢地方在于,理論知識較為扎實,能給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但是,對于一些實訓類課程尤其是跟管理會計相關的課程模塊,如ERP沙盤模擬、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平臺等,教師自身素質都不具備,更無法指導學生。基于這種狀況,學校目前并沒有提供相應培訓去提升教師素質,也沒有聘請企業有經驗的講師指導學生。
基于以上分析,高職院校會計教育轉型發展已刻不容緩,為了更好地迎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盡快推進高職院校管理會計教育體系,探索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路徑,為此提出以下對策。(一)引導學生轉變觀念,加強對管理會計的重視程度。學生作為供給側的一方,首先應該充分了解目前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為此學校應定期或不定期邀請相關專家或企業高管來學校舉辦講座,不斷給學生傳授目前會計前沿領域的變革進程及企業對管理會計人才的具體需求,讓學生不再做井底之蛙,不再簡單地認為會計就是核算和監督,要讓學生樹立“價值增值”的管理理念,充分理解目前的會計職能已經嵌入到企業業務的前端,已經延伸到管理會計的領域。(二)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的管理會計實踐教學體系。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會質疑,學會靈活思考,突破思維定式,因此高職院校不應繼續拘泥于開設財務會計類的實訓課程,而是要加強滲透與管理會計應用能力培養相適應的課程,具體來說可以分為4個遞進模塊:第一模塊設置社會人文類課程,如會計法規與職業道德、人格素養、商業溝通與談判、商務應用文案寫作等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溝通寫作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等;第二模塊設置管理類基礎課程,如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旨在讓學生樹立價值管理理念,并掌握管理會計相關的工具方法,如平衡計分卡、關鍵指標法、量本利分析等模型;第三模塊設置管理會計類專業課程,如財務報表分析、財務管理、成本管理等;第四模塊設置管理會計類綜合實訓課程,如ERP沙盤模擬實訓、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平臺等。(三)加強師資培訓力度,優化教師結構。從市場角度來看,會計人才與企業存在供需關系,會計人才作為供給方,必須進行轉型發展才能滿足企業需要。從學校層面來看,教師與學生也是典型的供需關系,教師作為供給側一方也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改善優化教學模式,從而培養社會需要的會計人才。具體來說,要從兩方面切入:第一,加大師資培訓,“互聯網+”對會計教育者也提出了嚴峻挑戰,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不斷地學習企業高層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以便在管理會計類課程中更好地指導學生,從而優化需求端,這就需要學校加大培訓力度,支持教師參加培訓,到企業掛職鍛煉;另一方面,學校還應聘請工作經驗豐富的企業高管作為學生的企業實踐指導老師,這樣,教師結構就不僅僅是單一的理論講授教師,而是校內教師和校外教師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從而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緊密聯系起來。
參考文獻:
[1]李秀絨.教育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8:19-24.
[2]師為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優化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7:15-17.
[3]邢永梅,劉新文.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會計教育的轉型發展[J].欽州學院學報,2017(2).
[4]宋鳳柱.從經濟新常態看會計人才需求與會計教育的轉型升級[J].銅陵學院學報,2017(4).
[5]馬元興.環境嬗變形勢下高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方略探討[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6).
作者:賀慧 單位:山西金融職業學院
- 上一篇:人工智能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 下一篇:多媒體汽車維修教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