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專業勞動教育實施體系建設研究
時間:2022-12-27 11:51:53
導語:會計專業勞動教育實施體系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勞動教育正式納入國家教育體系。本文以大數據會計專業為例,闡述在產業轉型與人的全面發展雙重要求之下,對勞動教育實施體系進行構建。通過結合專業特點,確立勞動教育目標,統籌勞動教育載體,設定勞動教育考核,為勞動教育提供保障。
關鍵詞:勞動教育;大數據與會計;職業教育
一、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勞動教育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并對勞動教育的途徑、關鍵環節和評價作出了框架性的規定與要求。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將原有“會計專業”調整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這一變化,不僅僅只反映在名稱上,更是對新形勢、新業態、新技術、新崗位做出的應變,也對高職財會教育提出了新的指引和要求。
二、明確勞動教育目標——“內化”為主
首先要明確,勞動教育目標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有所區別、各有不同的,但二者又有著難以割裂的聯系。新版專業目錄調整后,“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一般表述為“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掌握現代財經、現代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大數據應用的能力、素質,在財務共享中心、企事業單位財務部門或其他財會類崗位,從事財務數據處理、分析和應用的財務會計核算和管理會計決策支持的,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從這一表述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下,勞動教育目標是人才培養目標之一;(2)人才培養目標更側重于對“顯性”的崗位適應度、技能熟練度等的要求。《意見》中對勞動教育總目標的表述為:“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由此也可以看出,勞動教育的目標側重點為勞動價值觀、勞動精神等的培養與養成,是一種更加“內化”的精神層面的教育。結合二者,“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勞動教育目標可表述為:通過各勞動教育項目的開展,能使學生感受到新技術背景下新型財稅類人才的崗位要求,學生能熱愛行業、熱愛勞動、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堅持時代勞動精神,爭做新型財稅行業的奮斗者,爭做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統籌勞動教育載體——多要素協同
《意見》中指出,“職業院校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其中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于16學時……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這為我們實施勞動教育提供一個明確的指引:(1)勞動教育的開展應正式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中,且需不低于16個學時;(2)僅僅16學時的教育很難實現既定目標,勞動教育的開展還需要多管齊下。按照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大數據與會計”人才培養全過程分為6個學期,2600學時左右。第1學期以通識類課程為主,第2-4學期主要為專業基礎課及專業方向課,第5學期主要為專業綜合實訓,第6學期主要為跟崗實習及頂崗實習。根據勞動教育的要求及人才培養實施現狀,可通過如下載體開展勞動教育工作:
(一)專設《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
課程性質設定為公共必修課,以課堂教學為主,在第1學期實施,每周2課時,共計28-32課時。課程以普及勞動科學知識、提高勞動科學素養為著眼點,把勞動科學發展和勞動實踐需求兩個維度相結合,針對當代大學生特點及新時代對財稅行業專門人才的需要,從勞動品德涵養、勞動情懷培育、財稅技能獲取、創新創業激勵、職業素養提升、勞動權益保護、勞動文化塑造、團隊意識培養、未來勞動認知等多個維度出發,全面系統介紹勞動學科領域基本知識,旨在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堅定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真正懂得勞動創造價值,勞動關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二)融入實踐(理實一體化)課程
縱觀高職教育各專業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比重一般要求達到50%,這也為我們開展勞動教育工作提供了極為良性的土壤。以“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為例,財稅共享服務、線上代理記賬、電子報稅實務等專業課程,以及各院校特有的生產性實訓項目和綜合實訓等,均具備操作性極強的特征,適宜開展勞動教育。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課程思政的全面鋪開,為勞動教育融入課程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課程標準的制定過程中,教師即可對本門課程的勞動教育目標進行設定,明確勞動教育元素,并在有關教學環節中融入。在實踐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元素,并不是對專設的《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的補充,應該同樣發揮出主陣地作用。
(三)利用第二課堂開展勞動教育
一直以來,第二課堂在大學生學業教育階段起著重要的作用。第二課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兼有趣味性強、時間靈活的特點,學生接受程度較高。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活動、專業社團活動等第二課堂活動,進一步豐富勞動教育的形式與內容。第二課堂的各類活動可不拘泥于財稅類專業相關的講座、實踐等,而以知勞動、愛勞動、會勞動為核心內容。專業可制定《第二課堂勞動教育手冊》,用以記載學生勞動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并作為第二課堂勞動教育考評的依據。手冊中可設計“美麗勞動瞬間”照片展示區、“我的勞動感悟”等板塊,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勞動興趣,進而激發其熱愛勞動的動力。
(四)發揮產教協同對勞動教育的賦能價值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在財稅行業中的廣泛應用,財稅行業已經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智能化特征,這也為高校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對接和現代財稅業務流程再造、進一步促進教育和產業聯動發展、推進校企協同、合作育人提供了廣闊的空間。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也著重指出“要加強學校勞動教育,開展生產實踐體驗,支持學校聘請勞動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兼職授課。組織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等。專門課程、課程融入、第二課堂、產教融合作為勞動教育開展的四個主要元素載體,它們互為補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勞動教育外顯于“技”、內化于“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勞動素養的培育更是需要長時間磨煉,所以要切實保證勞動教育“三年不斷線”,使勞動教育真正實現常態化。
四、設定勞動教育考核——過程化多元化有機統一
考核是對教育效果、教育目標達成情況檢驗的必要手段。根據勞動教育開展的特征,考核評價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評價主體也不應只局限于教師,而應將教師評價、自我評價、企業評價、成果評價、學生互評相結合。《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作為專設的勞動教育課程,占整個考核40%權重,主要對學生勞動價值觀、勞動法律理論部分內容的掌握程度考核,教師進行評價。各專業課程中勞動教育部分占整個考核15%權重,主要對學生技能學習情況、勞動習慣等進行考核,教師評價與學生小組互評相結合。第二課堂中勞動教育部分占整個考核15%權重,主要對學生參與勞動教育項目的積極性、項目達成情況等進行考核,教師評價與學生小組互評相結合。跟崗實習及頂崗實習中勞動教育部分,占整個考核20%權重,主要對學生職業素養、勞動精神、工作質量等進行考核,該部分考核由企業指導教師完成。學生自評占整個考核10%權重,學生可以在第6學期提交的勞動教育報告中體現。學生應就大學期間所參與的全部勞動教育內容進行梳理與總結,并依此得出評分。勞動教育的評價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評價主體多、項目類型多、各項目評價標準靈活,亦是勞動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難點工作。評價中也需注意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使評價公正、合理、科學。
五、建設勞動教育保障機制——多頭并舉
(一)制度保障
專業應在服務院系整體發展規劃中,制定明確的勞動教育相關制度要求。比如勞動教育工作機制、專業勞動教育實施規劃等。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當中,將勞動教育評價結果納入到學生評獎評優過程當中也十分必要。明確的制度要求對勞動教育順利推進具有重要作用。
(二)課程保障
課程應用是實施勞動教育最重要的途徑。《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作為單獨開設的勞動教育課程,要盡快制定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特點的課程標準;各專業實踐課也要對標勞動教育目標,針對課程原有內容對專業標準進行調整,將勞動教育內容進行滲透。各門課程要組建課程組,進行課程資料的開發與整合,逐漸規范并形成系統化,做到前后銜接。
(三)師資保障
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專業教師每年均需接受一定數量的培訓,深刻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掌握勞動教育的教學方法;同時還要設立兼職教師的準入門檻,使兼職教師隊伍不僅能夠滿足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的要求,還能做到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王艷冰.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探析[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67-71.
[2]陳斌.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旨趣與邏輯轉向[J].大學教育科學,2021(4):62-69.
作者:馮江濤 周曉曉
- 上一篇:中職三階段七步驟混合式教學模式
- 下一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隨文練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