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材資源提升美術教學有效性
時間:2022-06-20 09:07:20
導語:紙材資源提升美術教學有效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小的紙材具有不同的特性,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紙材的性質、形態的表現方式,組織學生參與各種不同的美術活動,促進學生美術素養和美術實踐能力的提升,從而提高美術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紙材資源;美術教學;有效性
學者鞏平認為:“各種材料的特性決定了其加工方法和使用的工具,決定了在此基礎上可以展現效果的特殊技能。”在所有的材料中,紙材的可塑性比較強,學生很容易就能接觸到。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紙材的特點,利用其展開拓展教學,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美術學習,發展學生的美術素養,提高美術教學的有效性。
一、透光性,感受光影
不少紙材都具有透光性的特點,而紙材的透光程度和其顏色、厚度等方面有直接聯系。美術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紙材具有透光性這個特點,讓學生感受光影的變化。如通過分辨不同厚度和顏色紙材的光影變化,讓學生了解透光性和什么因素有關;通過燈光照射、紙張折射展現不同形狀的光影,使學生體會到光影的特點,提升學習效果。例如,教學《皮影戲》時,我利用紙張具有透光性的特點引入教學內容。首先,我將紙張放在前面,在后面點上燈,讓學生猜猜紙張后面放的是什么,很多學生都猜出這是一盞燈。然后我利用其他的一些紙張,讓學生看看是否還能看到后面的燈。學生發現,紙張的厚度和顏色不同,透光的效果不一樣。于是,我引導學生思考:“大家知不知道,利用紙張的這個特點能制造出怎樣的藝術品呢?”有學生提出:“我看過皮影戲,就是利用獸皮或者紙張做成人物的樣子,然后通過燈光照射來進行表演的。”我肯定了學生的觀點,并通過多媒體播放課件,讓學生見識皮影戲的風采。接著,我鼓勵學生說說皮影戲中的人物為何會動,思考在選擇皮影材料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最后,我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紙張材料,在上面畫人物,試一下能否出現皮影戲的效果。這樣教學,使學生對皮影戲的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充分理解了紙張透光性的特點。學者全提出:“在小學階段,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不斷增大,學生的個性正在初步形成。”光影是千姿百態的,可以通過不同的光影,促使學生展現自己的個性風采。在感受光影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思考運用哪些方法能改變光影的形狀,提升光影的透明度,并思考利用紙材的透光性能制造出怎樣的藝術品。這樣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美術素養,而且讓學生感到好奇,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參與度。
二、可燃性,體會肌理
在美術活動中,顏料和紙張肌理的展現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少學生卻不知道如何在使用顏料時配合紙張肌理進行展現。因此,為了讓學生清楚地明白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利用紙張可燃性的特點,通過點燃紙張并熄滅展現黑色邊緣的過程,讓學生清晰地感受到紙張的肌理。例如,教學《感覺肌理》一課時,我用紙張作引子,引導學生關注不同紙張的肌理,并說說它們有怎樣的特點。首先,我點燃香燭,然后引燃紙張,在燒出了一定的邊緣后,讓學生展開觀察,并說說紙張燃燒后留下的肌理具有怎樣的特點。然后,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將一張紙張揉搓后再打開,會出現怎樣的肌理呢?”通過親自實踐,學生發現:“原本光滑的紙張在揉搓后形成的肌理就會不一樣,而且和原來的形狀也不一樣了。”我再次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果要在這個基礎上添加顏色,形成不同的圖樣,大家覺得可以將它改成什么呢?”學生圍繞紙張的肌理展開想象,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有的學生提出:“由于紙張這一部分的痕跡很像樹葉的脈絡,所以我覺得可以涂抹上綠色的顏料,畫成樹葉的樣子。”最后,我鼓勵學生展開實踐活動,通過親手燒一燒、揉一揉、畫一畫,使學生對紙張的肌理有更深刻的了解。學者滿懿提出:“肌理指的是物質內在構造的外在反映,也是形象的表面質感。”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思考如何利用紙張的肌理展開作畫,體現出美。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展開此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因為使用火柴而產生的安全問題。另外,在組織學生自主展開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關注學生的操作活動,避免出現火災。
三、易塑性,動手造型
紙張具有易塑性的特點,除了折紙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造型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在美術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動手實踐是教學的重點。然而,不少學生的動手能力比較差,且金屬、木材等材料的使用難度也比較大。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紙材易塑性的特點,組織學生進行創意紙工制作的活動,即利用折紙、編織、撕紙、卷紙等手法進行紙工制作,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教學《紙卷魔術》一課時,我鼓勵學生利用紙張的特點,展開創造造型的實踐活動。學生可利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紙張,通過剪、折、卷、貼、拼等操作,將其制作成紙卷造型,最后利用這些紙卷造型組成各種不同的小動物形象。同時,我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想,思考如何加工才能讓制作出的紙卷變得更像小動物。有的學生提出:“我先用一個大紙卷制作小貓的身體,再用一個小紙卷做了小貓的頭。但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和小貓還是不太像,因為小貓是有胡子的。”于是,我鼓勵學生思考如何進行加工才能更像小貓的造型。有學生提出:“我覺得可以用剪刀剪出幾根細細的紙條,粘貼在小貓的臉上當胡子。”也有的學生提出:“我覺得可以用折紙的方式,折出小貓的耳朵,貼在上面。”……經過這樣一番加工后,學生成功地完成了小貓造型的制作。最后,我鼓勵學生制作其他的造型并進行比較,看看誰的作品最精彩。在進行紙工制作活動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嘗試在同一個作品中運用不同的技巧,并思考如何能結合紙張本身的顏色、花紋等特點進行創作,展現出更精彩的作品。久而久之,學生不僅懂得了如何才能創作精美的作品,而且提升了自身的審美鑒賞能力。
四、裝飾性,創造藝術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在美術教學中要將教學活動根據美術學習活動的方式劃分成若干區域,其中造型和表現也是重要的區域”。美術課具有綜合性和應用性,所以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展開實踐活動的方式,促使學生感受造型,學會展開造型創造。大多數紙張都具有色彩豐富的特點,且具有一定的裝飾性。因此,我在教學中組織學生思考如何能利用紙材的這一特點進行美術活動,是否能將紙材作為裝飾品運用到其他的美術創作中,讓美術作品變得更加多姿多彩。例如,教學《紙線繩小浮雕》一課時,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商場里的各種柱子,并讓學生看到上面的裝飾圖案。學生發現,不少裝飾圖案都凹凸不平,增添了幾分立體感。于是,我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果要大家來當設計師,裝飾一根柱子的話,大家會選擇使用怎樣的方法呢?”我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紙材的裝飾性展開制作,并輔以毛線,制作出浮雕藝術品。在學生完成制作后,我鼓勵學生思考能否將紙張用于其他藝術品的裝飾,能否讓其他的藝術品也變得與眾不同。有學生提出:“我覺得可以將折紙和圖畫結合在一起,這樣的話,原本平面的圖畫就會變得立體了。”……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想象也變得更為豐富。學者莫李遜提出“莫李遜單元教學法”,認為可以將教學活動分成若干個小單元,每一個小單元都有自己的教學內容和目標。我在教學中就特別安排了和紙的造型有關的單元,促使學生在單元活動中更好地感受美。在美術教學中,小小的紙材具有不同的特性,教師應充分利用紙材的性質、形態的表現方式,組織學生參與各種不同的美術活動,促進學生美術素養和美術實踐能力的提升,從而提高美術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張潔 單位:江蘇南京市夫子廟小學
- 上一篇:多媒體運用于美術教學策略
- 下一篇:船舶檢驗質量監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