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箏教學創新及民族音樂精神研究

時間:2022-10-10 04:00:03

導語:高校古箏教學創新及民族音樂精神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古箏教學創新及民族音樂精神研究

摘要:我國民族眾多,民族音樂表達方式豐富,民族音樂作為獨特的文化很好的呈現了各個民族的生產生活狀態,在當代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很有研究的意義。而古箏作為我國獨特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韓國、美國等國家有著鮮明代表。本文就高校古箏教學現狀進行具體分析,在引入弘揚民族音樂精神的前提下進行具體創新

關鍵詞:高校古箏;教學創新;民族音樂精神

當前古箏已有較多流派,風格特點千差萬別,其演奏方式也不盡相同。古箏教學模式的創新能更好的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文明前進。在當今經濟社會全球化前提下,必須對古箏相關教學內容進行研究拓展,從而更好的弘揚民族音樂精神。

一、古箏教學創新方式

在當代社會下,古箏已經成為了一種較為普遍的樂器,也是一種入門相對容易的樂器,網絡上有很多相關課程可以進行學習,這種環境下的古箏學習自然變得比以前方便簡單易學的多。學生在網絡上進行學習的同時也能對自己所學到的內容進行實時分享,讓他人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這種方式不僅拓寬了古箏發展的道路,也能很好的提升資源的分享率。借助這種互聯網加思維的方式可以更好的通過互聯網實現古箏的創新。在現代教育系統中,古箏教學系統也應該借鑒普通的民間教育系統,例如可以引入新的教學系統,創造一種教師引導、建立學生檔案、學生自主思考學習的新模式。而在具體的教學課程中,可以引入一些相關的影視資料或者紀錄片等進行綜合教育,讓學生更加了解古箏的發展歷史,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古箏的文化,加強學生對古箏的理解以及在古箏方面的知識修養。同時也可以利用flash技術制作一些有關古箏的動畫,通過這些動畫學生也能更加深入了解古箏的操作技法。綜合上述所說,學生擁有了對古箏較為全面的理解,通過這些理解與其他學生進行互相交流,從中得到對方的學習心得。當然教師也可以選用《高山流水》之類的曲目,通過告知學生樂曲背后的創作故事、文化背景、社會背景等加深學生對該曲目的了解,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使技術資源與教育資源能夠更好的互融,以此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此外,也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從對日常生活的觀察中獲得古箏彈奏的靈感,從日常生活中收獲對生活的體驗,再將自我體驗融入曲目中,更好的感受古箏曲目所表達的內容。目前,古箏的教學方式普遍是比較單純的,當前的古箏教學講究教師教,教完后便讓學生自己不斷演奏、訓練。為了解決這種單純的教學模式,教師需要應用信息技術營造新的學習環境,并且傳播相關知識和加強學生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利用各種媒介進行搜尋,將一些相關的教學內容引入教學課程中,例如王昌元《戰臺風》的創作背景或趙琴曼“突破八度對稱模式”的課題等,促進學生了解古箏發展史中的名人、名事,如現代的程皓如、劉樂等人物。教師在教學中將這些人引入課題中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更好的具體化教學,在教學中還可以引入文化交流的因素,告訴學生古箏在中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古箏在中國文化發展中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古箏的流傳、古箏對外交流輸出等之類有關古箏發展的歷史,從而促進教學課堂的多元化和豐富性。同時也可以開展古箏的延伸性教學,讓學生通過在不同曲目的練習中體驗創造文化,在文化中實踐學習。同時也需要將古箏的學習聯系古今,讓古今的古箏文化得以交融,從而拓寬古箏的演奏風格,給古箏帶來更大的創新方式,學生也可以從中獲得新型內容,從而減少古箏彈奏的枯燥單一性。

二、教育創新引入民族音樂精神

民族音樂精神從根本上來說屬于音樂精神,音樂精神重在表達每首不同曲目的情感,但其終歸是“快樂的精神”,不論這首曲目表達的是抑郁、憂愁,還是快樂、高昂亦或柔和,這些情緒最終都可以歸入“快樂的精神”。在民族音樂之間不存在所謂的鴻溝,每個民族音樂的重點都在于表達各自的情感。音樂重在將自己的情感傳達給每個聆聽者,只有每個聆聽者能夠接受并且理解音樂表達的情感,才算是真正聽懂了音樂,同時音樂也必須真正表達了演奏者自身的情感,才算是真正的音樂。這種模式可以讓所有人更好的認可古箏,讓其獲得更好的發展。其次,通過教育創新促進民族音樂精神的發展,因為古箏教學屬于音樂教學,而音樂教育的重點在于能夠讓每個演奏者通過曲目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情,讓其自身與音樂產生關聯,使自己能夠獲得聆聽音樂、感知音樂的能力,從而在曲目中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并且能夠讓這種情感傳遞到每個聆聽音樂的人的心中,使其能夠獲得共鳴。因此,在古箏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個體的教育,讓古箏教育的歷史文化知識在演奏者身上重現,完成“古代文化現代化”。使古箏身上所繼承的彈奏技法、文化遺產、表現方法和情感傳導等獲得更多人的認識與了解,最終讓這種民族音樂精神獲得真正弘揚,使那種沉淀下來的“和諧之音”向世界各地傳播。而一旦這種“和諧之音”能夠傳入世界各地,則其代表的音樂精神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和了解,這樣也能更好的傳播我們的民族音樂精神,讓其能夠結合古今獲得更好的發展,或者出現改革,讓這種民族音樂精神和“和諧之音”被更多人知道,從而讓古箏這門樂器被更多人了解和學習,促進其日后的發展。

三、結語

古箏行業需要更多創新因素才能更好的弘揚民族精神。在具體實踐中,可以在古箏中加入互聯網,將玩與學、學中玩的模式有效結合。在古箏教學創新中,從民族音樂精神出發弘揚民族音樂,加強高校學生素質鍛煉,更好的培養學生演奏與民族音樂文化相結合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袁宇平.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創新探討[J].北方音樂,2017,37:163.

[2]蔡智勇.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創新[J].大眾文藝,2016,11:257.

作者:楊媛 單位: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