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音樂藝術審美的挖掘與傳承

時間:2022-09-11 09:16:59

導語:中華民族音樂藝術審美的挖掘與傳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華民族音樂藝術審美的挖掘與傳承

摘要:中國有著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媲美的悠久歷史。而中國的民族音樂也是世界歷史的音樂文化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在中國的文化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除了文字以外最能夠描寫出中國地域與民族文化的無字天書。中華民族音樂所蘊含的美學和思想能夠讓人在聆聽時發自內心地涌現出民族的自豪感。民族音樂是最能夠體現出民族精神的有力寫照,不僅是勞動人民的藝術產物,還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史書。本文重點通過對中華民族音樂藝術的分析來挖掘其中的審美價值以及傳承的必要性。

關鍵詞:民族音樂藝術審美傳承

在泱泱的歷史長河中,五十六個民族創造出了截然不同的音樂文化。它不僅是民族文化的傳承,更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音樂既是文化又是歷史。音樂作為養分,滋潤著中華民族的藝術歷史與精神內涵。同樣,通過民族音樂的研究,史學家可以深入了解民族文化與地域歷史。無論是從生產勞動,還是到宗教信仰,音樂可以毫無保留地書寫歷史。我國近幾年對民族音樂文化逐漸重視起來,力圖保留民族音樂最為美好的原生態特點,挖掘審美點并且將其傳承下去。

一、我國民族音樂傳承的歷史

最早期的音樂出現在人們的勞動和生產之中。每個民族都需要在當地生產維持生存。而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地發展出音樂這一種表達形式來。隨著各個地區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的融合,音樂也逐漸地滲透到全國各地。有歷史記錄的初期,少數民族音樂從夏朝時期就開始與中原的音樂文化融為一體。那時候的交流通常是出現在宮廷宴會之中,如文獻記載周朝時期新王繼位之時便有異族歌舞引入宮廷之中。通過異族歌舞在宮廷中的傳播,表達出各個地區少數民族對周朝新王的恭賀,也同樣表現出歸屬之心。在這樣的交流和發展情況下,少數民族的音樂逐漸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和民族個性的曲調特征。除了宮廷音樂之外,同樣也有祭祀音樂、宗教音樂,到后期發展的民歌和戲曲等。民族音樂幾乎貫穿了整個少數民族的發展史。在經歷了民族的起源、發展、滅亡以及與其他民族的互相融合漫長的過程中,民族音樂逐漸形成了既具有各自獨特的特征但又十分統一的特性,這是其他任何文化都不具備的。中華民族音樂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根據地域性的不同,音樂也有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如蒙古族,因為地域遼闊并且以游牧為主,曲調就偏向開朗大氣,又如苗族,地域多為山城盆地,曲調以空靈溫婉為主。隨著西方音樂文化和新音樂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對傳統民族音樂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民族音樂逐漸淡出人們關注的目光中,成為了較為小眾的音樂文化。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承,不僅是要學會曲調,更要讀透民族音樂背后的文化歷史,才能夠品出民族音樂最真實的韻味。民族音樂在經歷了歷史文化的洗禮,向世界展現出自身的價值,一定程度上也開闊了中國傳統音樂在世界音樂界的發展,逐漸形成一種特有的藝術內涵。與新派音樂文化互相影響、交融。隨著歷史的腳步,少數民族的樂器發展甚至超過500種,起到了人們通過音樂來表達感情的重要作用。民族音樂在歷史的傳承中豐富了民族的文化。在民族習俗、民族節日的音樂表演中,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精神需求。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人類的歷史進程中。加深了人們對音樂文化的依賴性,是我國文化特色中最有味道的一道風景線。因此,我們提倡梳理民族音樂文化,發現它的美,將其歷史與學術價值傳承下去。

二、中華民族音樂在現代的發展

中華民族音樂從興起到獨立,再從獨立到融合,最后從融合到創新,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歷史走到了今天,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民族音樂文化,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學習,還是對未來音樂文化發展的一種展望。以民族音樂文化為基礎,發展新派音樂已經是當今的流行趨勢。縱然在全球文化飛速發展的當今,民族音樂文化多少也要根據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模式進行適當的讓步和更改,但民族音樂的精髓仍然保留了下來。從整體來看,中國民族音樂逐漸呈現出進步的走向。主要表現在雖然小眾化,但研究的人越來越多。對于民族音樂的研究方向也不僅是拘泥于音樂學,還拓展到民族學和社會學方面。這樣的研究方式不僅拓展了民族音樂研究的視野,還將研究的程度提高了一個檔次。隨著我國推行素質教育,音樂教育也逐漸被各階段的學校重視起來。其中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承也逐漸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學者們加入了研究的隊伍。不同于以往的老學究們,更加新鮮的血液帶來了高學歷、新科技,通過各種新媒體和互聯網科學技術來加深對民族音樂的研究,更加專業同時也更加學術。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更多的少數民族青年走出了封閉落后的家鄉,接受了更高水平的教育,參與到了音樂研究中來,他們擁有最原汁原味的音樂素養,也接受過更加正宗的民族音樂教育,在研究過程中不僅能夠提供理論支持,還能夠在實踐活動中提供更為便利的資料。通過學者們的努力,讓更多的人發現了民族音樂的美,并且沉浸在這樣的美之中。傳統民族音樂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人們開始在品嘗著民族音樂之美的同時,推行了關于民族音樂的教育與傳承。眾多少數民族地區開始逐漸成立民間音樂團體,推動了我國民族音樂研究的高潮。從研究學者的角度來看,民族音樂不僅僅是曲調旋律和演奏演唱,更是音樂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地域民族歷史。高素質的研究人員除了具備更高的學歷,還具備更加嚴謹的學術研究態度以及學術研究方法,大幅度地提高了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質量。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是建立在歷史沉淀的基礎之上,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精神文化的作用。民族音樂可以體現出我國多民族文化的多彩性,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音樂都具有當地的特性,并且可以反映出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構成了一幅人民生活的完美畫卷。通過音樂的表演,人民能夠表達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向往。通過歌舞的表演,也能夠表達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親人鄉土的眷戀。中國民族音樂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其中包含了民歌、戲曲、歌舞、民族器樂等等。通過人們口口相傳,將生活、文化傳承了下來,體現了人們生活中娛樂的社會功能。通過歌舞的形式,來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通過唱歌,來調節心情和狀態;但同時,音樂文化之中也會發生較為單一的變化,對于民族的發展也是存在著瑕疵的。因此在傳承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民族音樂文化中的民俗性是否有傳承下來的必要或者是否有被人為刪除的可能性,還要避免傳承的過程中逐漸喪失民族文化的特色部分。

三、中華民族音樂在審美方面的培養

(一)通過情感來體會民族音樂的美。在對民族音樂審美的教育過程中,要將音樂作為一種情感藝術來進行傳授。音樂是能夠直接影響人們感情的藝術形式,比起其他藝術形式更加直接,更加強力,能夠觸及心靈。藝術教育同樣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在選材方面,要考慮到受教育者的承受能力和承受范圍。利用藝術課程實行美育教育是我國當今各階段學校所推行的全新教育模式。民族音樂的審美是能夠通過作品來進行倫理道德和思想道德傳播的課程。可以通過學習對民族音樂的審美來給學生們的文化藝術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且陶冶學生們的情操,使其從學習民族音樂審美的課程中了解我國的大好河山,增強民族自豪感。民族音樂作品中有的能夠體現出思鄉之苦、有的表達出歡喜憂愁、有的贊揚了愛國情懷,例如《百鳥朝鳳》,粗狂的嗩吶用爽朗的吹奏形式表現了勞動人民對大地的熱愛;《十面埋伏》,琵琶的大珠小珠落玉盤則如同一場大戲,讓學生們看到了楚漢相爭的壯麗輝煌;《翻身農奴把歌唱》唱音高亢開闊,充分表現出人民發自內心的喜悅;《姑蘇行》悠揚的的竹笛聲則讓學生們如同置身于江南美景之中。民族音樂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們體會到音樂作品的精髓,還要通過音樂作品來感受到其中強烈的情感,懂得欣賞,通過欣賞來陶冶情操。(二)通過感受來體會民族音樂的美。在學校中可以適當開展民族音樂活動,主要以感受和品鑒為主。可以請民族音樂方面的專家來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精妙之處進行講解,也可以通過觀看民族音樂作品的影片來讓學生們感受到民族音樂中的語言美,感受民族音樂的形聲色,了解民族音樂通過音樂的形式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引導學生們對民族音樂有恰當的了解,激發學生們對民族音樂的喜愛。(三)選擇適合的民族音樂作品。通過對音樂的欣賞來培養美感是培養學生們審美的一條重要途徑。優美的音樂是增強審美的重要來源。民族音樂的體系過于龐大,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適合用來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觀。要對教學作品進行適當的挑選,既能夠讓學生們恰到好處地品味到民族音樂的美感,又能夠讓學生們感興趣,讓學生們發自內心地喜愛。可以挑選一些具有較為鮮明民族特色的作品,可以讓學生們在品鑒的同時對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進行比較,要堅持本土性與興趣性互相結合。讓學生首先了解自己本土本民族的音樂,例如東北地區的秧歌、二人轉,山東地區的民歌,天津地區的快板、大鼓等。學生們通過對本土民族音樂的學習,來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感受到家鄉的美,感受到鄉土風情,進而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家鄉。對于年級較小的學生們在音樂教育方面的選材可以偏向于更加生動活潑的作品,激起學生們的興趣和好奇心,推動學生們對民族音樂審美的需求。在這樣的基礎上,對民族音樂的選擇方面也可以同樣著重于多樣性以及經典性的方面。例如一些被廣為傳唱的經典民歌,類似《茉莉花》《漁舟唱晚》《賽馬》這些耳熟能詳的民族音樂,學生們的接受能力會更加快速,不會對民族音樂有陌生感。在這個基礎上,再逐漸添加一些京劇、昆曲、黃梅戲等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們去體會民族音樂的魅力所在,通過對民族音樂的賞析,讓學生們充分地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在音樂審美教育的內容方面,盡可能地挑選題材較多,種類表現較多的民族音樂,如山歌,自由嘹亮;小調,細膩曲折;號子,團結堅實;童謠,幽默活潑。通過說、唱結合的曲藝表演形式配以具有特色有多菜的民族樂器加上生動的民族歌舞,讓學生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不同,各個民族的不同,這些民族音樂是歷史文化的豐厚寶庫。通過民族歌舞,學生們可以了解到勞動人民的生活方式,這些音樂不光具有抒情性,更具有敘事性的特點。(四)注重時代性和傳承性。中國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體裁,不同的風格和不同的曲調能夠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們體會到民族音樂中的中華之美。中華民族音樂的獨特風貌在世界音樂歷史的舞臺上綻放出異彩紛呈的璀璨碩果,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最佳體現。民族音樂文化記載了我國各個民族的璀璨歷史,以戲曲類來說,京劇、昆曲、花鼓戲、黃梅戲、彈詞等都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獨特標志。現代學生們對此接觸較少,這正是我們應該要向他們傳授的歷史文化知識,讓學生們喜歡民族音樂,將民族音樂中的愛國之情傳承下去。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同時,我們也應當兼顧社會發展的時代性,將民族音樂藝術中的精華以積極樂觀,向上進取的態度傳授給下一代,推動學校對學生們的審美培養,適應現代社會對于文化審美的需求,同時也要摒棄民族音樂藝術中較為落后和封建的部分,去掉與科學和真理背道而馳的內容,將真正的精髓發揚光大。選擇更加符合當今教育理論的民族音樂文化作品,將更加健康的內容向學生們展示開來。

四、結語

中華民族音樂不僅是我國藝術界的無價之寶,還是世界音樂史上的無價之寶。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不僅僅是融合了各個民族的特點,更是凝聚了各個民族的美,體現出來各種民族不同角度的文化。因此,通過對民族音樂審美的培養,可以培養出新時代學生們的審美原則、提高中華少年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與世界各國音樂文化的“同”與“異”的認識,形成文化傳承的內動力,有效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實現世界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和諧共存。

參考文獻:

[1]高月琴.試析我國流行音樂中的民族文化元素[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5).

[2]宮斌.民族音樂對于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J].藝術評鑒,2018,(11).

[3]黃燕,張維.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可持續發展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9,(05).

[4]熊彥博.民族音樂對于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分析[J].赤子,2018,(23).

[5]熊婭亞.淺談中國民族音樂對群眾文化的影響[J].科教導刊,2019,(03).

[6]林珠萍.民族音樂與群眾文化的淵源及發展思考[J].科學中國人,2015,(30).

[7]劉惠春.傳承民族民間藝術在發展群眾文化中的作用[J].商情,2019,(24).

作者:黃玲 單位:南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