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以人為本分析

時間:2022-03-22 09:38:40

導語: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以人為本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以人為本分析

摘要:本文針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相關內容,做了簡單的論述,提出以人為本的應用策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堅持科學理念為導向,創新教育方法,協調好各類關系,做好拓展教育,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水平。

關鍵詞: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以人為本;教育對策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了價值引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礎地位?;诖耍鞲咝7e極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為本價值引領的有效路徑。現結合實踐經驗,總結品德教育中以人為本的策略。

一、以人為本的內涵

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以下要點的把控:一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無論是開展何種教育活動,均要以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為導向。二是從學生角度出發,做到尊重、理解、關心、幫助學生?,F階段,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較低,對學生的發展有著不利影響,學校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幫助學生解決思想方面的困擾,提升其思想政治水平。三是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據相關調查顯示,高校中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數量較多,需要教育工作者重視,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疏導學生的心理,給予其人文關懷。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面臨的挑戰

1.網絡作用未能發揮。為了應對網絡信息多元化的影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部分高校建立了網絡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宣傳工作。但未能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考慮其心理需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方式較為單調,成效較差。為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需要優化網絡運用。2.教育時效性較差?;ヂ摼W時代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對教育工作者有了更高的要求。從實際情況來看,多數教育者的年齡較大,信息技術水平較低,不利于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關注點不同,若教師不能了解學生關心的事物,則難以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準確的掌握。3.重視程度不夠。(1)缺少經費和政策的支持。由于思想教育不能給學校帶來直觀的效益,因此多數學校不愿過多地投入,使得教育活動受到經費的限制。(2)流于形式。雖然部分學校均設置了相關課程,建立了網站,但流于形式,局限于課本知識和理論。(3)局限于課堂。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要結合實際,達到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效果,進而提高教育的質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的策略

1.加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學校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刹扇∫韵麓胧?(1)制度措施。在制度方面,通過制訂《本科生班級導師制工作暫行辦法》,明確班導工作職責和內容,從人生導航、專業領航、心理護航、職業助航方面入手,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導,引導學生樹立人生目標,使其能夠明確發展方向。(2)行動措施。教師可以依托互聯網平臺,實現與學生的雙向溝通,為其解決學習方面的困惑。通過定期開展就業創業教學活動,創建就業創業公眾號,及時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觀。(3)保障措施。學校每年投入兩百余萬元,用作班導工作經費,配置近千名專業教師工作人員。通過教育工程,提升教職工的育人理念,提高其思想政治工作質量。2.健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當前,高校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因此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要積極發揮新媒體教育平臺的作用,深化“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問題做好改進和完善。發揮青年組織的作用,擴展思想政治教育輻射面積。采取“線上+線下”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教育,傳遞時代精神。3.拓展教育內容。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踐行以人為本理念,要樹立面向全體的觀念,注重全面發展的理念,強調教育主體的理念。在教育過程中,要做好各類關系的調節工作,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和專業素質的關系、知識能力和專業素養、生理和心理關系,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促進其全面發展。

四、結語

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尋求有效的教育路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形成教育合力,優化教育環境,提升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何祥林,陳夢妮.以人為本視閾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4):7-9.

[2]羊森.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應對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5):81-83.

[3]吳鵬.教育社會學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6):12-13.

作者:李亞 單位:重慶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