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聲樂風格多樣性的演唱模式
時間:2022-11-17 11:08:05
導語:簡析聲樂風格多樣性的演唱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國家不斷發展,教學模式在現有的社會背景下也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多樣性的教學模式能夠在聲樂教學內容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程度,并在綜合素質方面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與欣賞,使得學生能夠在具備聲樂基礎內容的同時了解到多樣化的聲樂演唱方式,為今后學生的發展進行有效的推動。本文就高校教學中聲樂風格多樣性的演唱模式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高校;教學;聲樂風格;多樣性;演唱模式
聲樂演唱的內容隨著音樂文化的不斷發展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逐漸變成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為了更好地將人們對于該項內容的精神文化要求進行進一步的滿足,聲樂逐漸在現有的社會背景下延伸出各種各樣的表現方法,以這樣的風格內容適應不同環境下的演唱模式,并使得聲樂有進一步的推廣以及普及。在高校教學模式中進行聲樂的多樣性內容推廣,能夠讓學生在豐富的聲樂演唱風格中進行知識的掌握,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除此以外,使用不同風格的聲樂演唱模式能夠對枯燥乏味的聲樂訓練進行調整,對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進行進一步的挖掘。
一、高校聲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情緒低落。在聲樂學習階段,學習聲樂初期需要有大量的樂理知識記憶,這樣的基礎知識是聲樂學習的必要內容。但是,由于樂理知識十分枯燥乏味,很多學生因為這樣的知識使得對整個聲樂的課程產生厭煩情緒。這樣的情緒會被帶入到今后的演唱過程中,影響到學生對于聲樂知識今后的學習情況。除了這樣的情況以外,教師為了將基礎知識進行夯實,還會讓學生進行同一曲目的多次練習,直到學生合格為止。這樣的教學模式十分容易使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造成負面影響,甚至產生抵觸的心理。學習情緒的低落就會抑制學生的興趣,這樣的情緒會影響到學生的日常記憶,對聲樂知識的積累有很大的影響。(二)師生互動不足。學生的情緒在課程教學中調動不起來,就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效果,最為直接的表現就是師生在課程中的互動不足,對于聲樂這樣的教學內容來說,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十分關鍵的教學思路,缺乏這樣的師生互動就會影響到最終作品的情感交流。師生之間沒有感情方面的交流,甚至沒有語言方面的交談,教師怎么能夠將一首聲樂作品中表達的內涵準確地傳達給學生?在這樣的基礎上,根本不能夠保證學生掌握到更為具體的演唱技巧。學生在沒有互動的教學環境下,也不能充分領會到最終的聲樂演唱知識,不能有效地豐富自己的演唱經驗,導致最終沒有起到學習的效果。
二、探索聲樂風格多樣性演唱模式的策略
多樣性的教學內容已經滲透到高校各個課程內容中,高校想要在現有的社會背景下使教學模式進一步提升,高校聲樂教育的內容應該按照現有的素質教育模式進行進一步的發展。針對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進策略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的內容進行分析。(一)調整教學理念。對于聲樂教學來說,想要進行風格多樣性的內容展現,首先應該從教學理念上進行調整,教師應該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將素質教育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教學改進,不斷充實和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將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延伸到日常的教學規劃中,鼓勵并引導學生在學習階段大膽嘗試不同風格的聲樂演唱模式。這樣的教學理念改變能夠幫助學生在不斷調整和探索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演唱風格,發揮自身的優勢。教師還可以借鑒其他學科的方式,安排室外教學的內容,在有條件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進行文藝表演;還可以對當地的歌舞團以及文化單位聲樂演出進行欣賞,從這樣層面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大量的實踐活動形式能夠培養學生豐富多樣的演唱風格,對于新鮮事物來說,學生也有積極性的調動。教學理念的調整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于聲樂基礎性教學枯燥乏味的想法,讓學生能夠在眾多學習模式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種學習類型,將自己的優勢與音樂作品進行進一步的融合展現,凸顯出聲樂的感情與精神。(二)實現因材施教。聲樂演唱的基本形式以及發聲技巧是一種基礎性的課程內容,雖然這樣的內容是一種固定的形式,但是,由于學生的基礎大不一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按照學生自身的情況進行教學內容的設定,在教學過程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按照自己的特點進行知識的學習,充分得到培養和鍛煉。因材施教的教學落實,首先應該保證教師對學生的情況有深入的了解,然后在保證教學的最終效果的前提下讓學生有自由發揮的權利。這樣才能在統一教學的總目標不變的情況下將不同風格的聲樂演唱模式進行進一步的展現,使得每個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不同情況進行聲樂風格的創造。這樣的個性化學習模式是聲樂教學中比較少見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是這樣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幫助。實現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將自己的優勢進行進一步的凸顯,讓學生能夠在比較合適自己的學習狀態下對聲樂演唱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學習與積累。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想要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進一步的調動,就應該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自信點,并將這樣的自信心充分應用到日常的學習內容中,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三)明確學生的地位。隨著素質教育的內容不斷更新,從傳統意義上的“以師為本”逐漸改變為現階段的“以生為本”,“以生為本”的內容就是在課程的教學中,將學生變為主體,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激發自信心。“以生為本”的教學也應該落實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明確學生的地位,不僅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還能夠將師生之間的互動模式進行進一步的延伸。在教學初期,學生的基本功比較薄弱,演唱技巧很大程度上存在不足,常常會在演唱過程中出現失誤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應該耐心地糾正并指導學生,明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但是,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是要教師一味地遷就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聲樂演唱興趣,激發學生對聲樂演唱的熱愛。
三、結語
在高校聲樂教學中,風格多樣的演唱模式會隨著教育模式的不斷改變有著更為細致的內容劃分,聲樂演唱模式多樣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現有的聲樂教學模式中進行多樣性的風格調整,讓學生在今后的工作與創作中能夠有更為開闊的思維創新模式。在這樣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激發自己音樂學習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王永春.論“戲歌”在民族聲樂教學實踐中的重要作用[J].當代音樂,2019(5):49-50.
[2]楊國強.中國民族聲樂風格的演變與發展芻議[J].戲劇之家,2019(15):54.
[3]林林.學科反思與人文思考(下)——《中國聲樂文獻導讀•總論篇》研究報告[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8,36(2):21-28.
[4]祝潔瓊.分析民族聲樂風格與聲樂多樣化特色的形成[J].北方音樂,2017,37(8):25.
[5]黑力.論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的時代特征與審美取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8(6):128-135.
作者:王珊 單位:貴州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高校聲樂教學中因材施教的應用
- 下一篇:高校學前教育聲樂教學模式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