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內容改革必要性研究

時間:2022-03-04 08:49:58

導語:體育教學內容改革必要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教學內容改革必要性研究

摘要:文章通過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和田野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從心理學、運動生理學、教育學等角度對醫學院校體育教學內容改革必要性進行研究,以期使學生在滿足身體鍛煉的同時,能夠把醫學專業和我們體育運動項目結合起來,使他們以后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可以更好地利用它為社會服務。

關鍵詞:醫學院校;體育教學內容;改革;研究

2014年,《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通知》(教體藝[2014]4號),明確提出:“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該文件的頒布與執行,為推進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政策依據,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健康基礎。我們作為醫學院校的體育教師,體育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通過體育教學內容的改革,滿足學生的鍛煉需求,這既是學生身體健康的必要保障,也是養成學生終身鍛煉的必要手段,同時,也能夠讓我們的醫學生在以后的就業中指導患者進行科學的鍛煉。

1醫學院校體育教學內容的現狀

在醫學院校,體育課程也是公共必修課程,學生體育課教學內容的設置與其他普通院校一樣,并無太大的區別,還是以傳統的三大球和田徑等體育項目為主,因為這些項目開展比較廣泛,學生見的比較多,接觸的也比較多,比較便于開展,除此之外,一些新興的體育項目,比如健美操、體育游戲等也會設置到體育課程中,使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向多元化發展,然而,醫學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并沒有反映出醫學院校應有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只注重體育技能的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基本健康水平是不夠的,其真正的健身實用性也是不夠的。醫療體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有許多是經過實踐證明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導引、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這些運動項目對學生來說相對較為枯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所以,我們在設置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時候,不僅要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還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把體育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專業特點緊密結合起來,加之結合學校自身特點,開設相關的體育課程,而不是僅僅模仿老師的動作,學習之后又不能把學到的這部分運動技能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導致現在的很多醫生在看病的時候,雖然會告訴患者要多鍛煉身體,但是沒有辦法給出具體的運動處方。我們不難發現,不僅是醫學院校,很多普通高等院校也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現在所教授的學生基本上都是90后和00后的學生,受信息社會的影響,學生學習內容不斷的變化,而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也在不斷改革,正好是順應時展要求的新思路。

2從多維視角來看醫學院校體育教學內容改革的必要性

2.1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看醫學院校體育教學內容改革的必要性。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類的需要分成7個有序的層次。他的理論認為:人的需要發展是有層次的,當低一層次需要得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后,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會表現出來。根據需要的起源,可以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生理需要是人腦對生理需求的反映。主要是指保存和維持有機體生命所需的一些需要。例如身體健康等需要。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使人產生焦慮、痛苦的情緒,那么,高一層次的需要就難以實現。健康是人類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1958年,剛剛建校不久的中央體育學院就先后組織1148名師生赴各地深入工廠、礦山、田間地頭,輔導群眾性體育活動,發動了43萬人參加身體鍛煉,成績斐然,深受當時社會各界的歡迎,偉大領袖教導我們,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60余年來,同志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已經深深刻在人們心中,體育強則中國強。1989年,WHO對健康提出了新的理念,人們對健康的概念和體育運動的功能也有了新的認識,人們也開始意識到體育運動的意義與功能除了健身,還可以達到理想的健心效果。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也指出,要立足于全生命周期,提供公平、系統延續的健康服務,實現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作為醫學院校的學生,是做好系統延續的健康服務的主力軍,我們要實現更高水平的全面健康,必須要先從我們未來的醫務工作者著手,讓他們懂得更多的健身知識,結合自己所學專業,才能更好的服務社會。2.2從運動生理學角度看醫學院校體育教學內容改革的必要性。雖然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促進健康,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進行同樣的運動都有同樣好的效果。對于運動負荷相同的運動,不同人群的身體反應也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同一個體,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機能狀態下,同一運動負荷的運動項目其反應和作用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如何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使某些疾病得到有效的預防或消除,使身體盡快恢復,是我國醫學院體育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和學習重點。運動處方是指針對個人的身體狀況而制定的一種科學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鍛煉計劃。醫學類院校的學生,以后從事醫務工作的人比較多,而到醫院看病的人,大多是由于身體健康狀況有問題的人群。運動是良醫,只有藥物治療或者是只有體育鍛煉,對身體欠佳的人群都是不適用的,必須藥物治療和科學合理的鍛煉相結合,才能使身體盡快恢復到最佳狀態,所以,就健康需要而言,健康狀況不佳的人需要運動的目的是比較清楚的。由于身體狀況如健康狀況和疾病程度等引起的需要,運動被用作滿足身體健康需要的手段。病人按照一定的程序在醫院進行系統的身體檢查,醫務工作者針對檢查結果,為病人開出相對應的運動處方,這種鍛煉不同于學生的體育課,它更加強調以個人的身體機能狀況為依據,實行有針對性和周期性的身體鍛煉。醫學院校的學生,如果在體育課上還是開展一些比較傳統的項目,如傳統的三大球和田徑等體育項目,學生雖然可以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但是,對學生以后的就業幫助并不大。習在2017年10月18日的第全國代表大會提交的報告中指出,要深化廠教融合。簡單地說,職業教育就是要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培養能夠為前線服務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作為學校,應按崗位群對人才的知識、能力等需求作為最高原則來設置專業,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所以,我們的醫學院校體育教學內容也應該結合學生以后的就業崗位和需求進行改革,才能滿足崗位對學生的要求,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2.3從教育學角度看醫學院校體育教學內容改革的必要性。學校的體育包括體育課程、課外體育活動和體育比賽等。但現在,在許多學校,體育課程都被擠得水泄不通,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往往無法保證。近幾年來,由于學生體育運動不科學而導致的受傷越來越多見,很多家長也覺得課余活動占用孩子太多的時間,但是對孩子中高考又無太多助益,所以在有的學校出現了取消運動會中中長跑項目等現象,國家為了保障學生最基本的體質健康,又號召將體育納入高考科目等舉措。但是收益并不顯著,由此而來的就是學生體質的下降。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在給人類健康帶來很多益處的同時,也伴隨了人類健康危險因素的增長,目前,在許多國家,缺乏體育活動的人口比例仍在增加。根據我國的調查顯示,在我國,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里,也就是在短短的十八年中,居民平均身體活動水平就降低了45%,而美國降低同樣的比例卻用了45年,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身體活動的急速減少所帶來的危害不在局限于成年人,他已經擴大到了兒童、青少年群體中,近年來,中國學生近視患病率高居不下,超重和肥胖明顯增加。以及其他問題,如慢性和非傳染性疾病的早發,盡管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與學校體育教育中的身體活動不足、尤其是以那些對身體能夠帶來健康效益的運動不足密切相關,對于處于身體發育期的孩子而言,運動不僅向營養和睡眠一樣不可或缺,更有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孩子生長發育的原動力,當學校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運動時,運動可以為孩子的身體提供豐富的力學環境和各種生理信號刺激,這樣,不僅有利于孩子骨骼的發展,也可完善大腦功能,優化體內神經網絡聯系,提升心肺等各器官的發育水平與功能能力,提高情緒的控制力等。運動是良醫。從教學上來說,實際上是從90年代開始就有運動處方相關的教學,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本著為學生負責的態度,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規劃一些適合學生活動的運動項目,一方面,可以盡量保證學生不出任何事故;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學生最基本的體質健康水平。例如:太極拳、健身氣功、導引、易筋經、八段錦等項目,不僅可以健身,還可以愉悅學生的心情,從而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

3結論與建議

從心理學、運動生理學、教育學等角度研究發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健康是人類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如果人體最基本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就會使人產生焦慮、痛苦的情緒。作為醫學院校的學生,是做好系統延續的健康服務的主力軍,我們要實現更高水平的全面健康,必須要先從我們未來的醫務工作者著手,讓他們多了解健身知識,結合自己的專業,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來講:運動對身體健康、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有很好的效果,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同樣好的效果。因此,為了達到最佳的運動效果,必須根據不同的身體條件,以不同的運動處方作為指導,來實施有針對性的、定期的體育鍛煉。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適應身體健康的體育活動,在教育階段我們需要對體育內容進行調整,從出生開始的康復到康復以后的健康管理,也都需要體育作為醫學生以后從事醫學事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它既是醫學康復的需要,也是教育康復的需要,還是社會康復和職業康復的需要。醫學院校的學生和普通院校的學生一樣,他們都來自不同的地區,由于受先天因素、教育模式、生活經歷、社會環境等各個方面的影響,學生與學生之間是有一定的差異的,但是,他們相比其他院校的學生來說,又有很大的區別,因為未來,他們肩上擔負著治病救人的責任,所以其學習壓力是比較大的,學習任務也就會比較繁重。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的體育教學內容都沒有反映醫學院校的特點,教學內容的選擇也不能很好地適應教育改革和社會的發展,也沒能很好的體現學生的專業特點。相比其他學科的研究,醫學院校體育教學內容的研究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因此,從心理學、運動生理學、教育學等角度來研究,是醫學院校體育教學內容的改革更加有依據,這是當務之急,我們要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適當增加理論課教學,開展預防運動傷害及相關傷害治療的教學、科學的運動鍛煉方法、制定運動處方等內容,為醫學院校體育教學內容的改革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鄭紅,樊潔,等編著.心理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3]王瑞元,主編.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4]賀春亮,顏中杰,劉順敏.“健康促進工程”與內蒙古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評論,2014(4):142-144.

[5]陳波,于樓成.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探討[J].湖北體育科技,2011(5):599-600.

[6]張衛強,林勁楊.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現狀調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14):73-76.

[7]孫鴻,劉新民.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野——從追求體育功利轉向保障學生體育權益[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2):229-233.

[8]劉杰.高等醫學院校體育教學目標取向及教學切入點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4):542.

[9]李晨,張超,龐力,耿岳.醫學院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53-54.

[10]馬金鳳.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探討[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4(2):105-109.

作者:呂艷瓊 周仔花 單位:云南新興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