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教育輿情管理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1-26 03:49:58

導語:網絡教育輿情管理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教育輿情管理問題及對策

摘要:教育是民生,更是國家戰略。近年來,公民對教育的關注度持續提高。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快速普及為公民作為獨立個體參與教育問題的討論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互聯網在組織和個人利益訴求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對當前我國網絡教育輿情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探究,分析其原因,提出要從戰略高度把握教育話語權,完善網絡教育輿情監測預警機制、信息公開機制,強化應對機制、問責機制等切實有效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教育輿情;問題;引導策略

教育輿情是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民生、民情的反映。網絡教育輿情是網民通過網絡平臺表達自己對受教育權利和教育權利衍生的中介事項的情緒、意見和態度的一系列行為。網絡教育輿情與現實社會教育相互作用,對現實教育產生深遠影響。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輿情,有利于教育管理者制定科學的決策和增強社會民眾對教育的監控能力。

一、我國網絡教育輿情現有的引導方式

近幾年,政府層面加大了教育輿情的科學化管理力度,部分地區成立了教育輿情監測機構。另外,部分高校也成立了各自的輿情研究中心,從高校對輿情的研究方面來看,以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為代表的部分高校建立各自的輿情研究中心,多數與政府合作,以研究為主,定期一些報告。網絡教育輿情引導的方式主要是指政府或者其他組織召開新聞會、應用新媒體、發揮傳統媒體、完善網絡教育信息公開、聯合第三方科研機構與通信技術公司等途徑對網上輿情數據進行監測并采取適當的措施,使其消極影響降到最低。在查閱大量關于網絡輿情的引導方式中,發現現行引導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輿情因勢引導法。因勢引導主要是根據輿情發展的客體和主體的特點,通過調查了解網民的思想觀點、行為方式方法,在輿情的產生與演變過程中,若輿情能夠按照所期望的發展,則不斷提升輿情的發展步調,大力宣傳、贊揚,為已經發展起來的網絡輿情添磚加瓦。2.輿情順勢引導法。輿情順勢引導法與輿情因勢引導法既相似又相互區別,兩者都是在已有的輿情的事件發展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正當的引導,但輿情順勢強調在大環境下采取引導措施,著重對輿情環境、傳播規律的引導。3.輿情造勢引導法。輿情造勢引導法就是在輿情處于雛形時期,即輿情的生態環境尚未形成之前,主動創建一個良好的輿情環境,為輿情后續發展的引導創建一個良好的基礎,最大化正面效應,最小化負面影響。

二、我國網絡教育輿情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教育改革已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網絡教育輿情的研究有助于全方位了解廣大民眾對教育問題的觀點看法,更好地促進教育改革。然而,我國對網絡教育輿情的研究還非常的弱,雖然一些研究機構或高校有專門的教育輿情的研究機構,但對教育的改革發展還有不適應的地方,在應對教育輿情問題時不能快速地反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研究機構的雜亂性。目前,網絡教育輿情的研究機構呈現多且雜的特點,整體散亂分布,不能形成規模效應,并且各研究機構也缺乏核心競爭力。研究機構中用于商業運營軟件監測占大多數,政府或者教育機構一般委托這些機構進行輿情監測、報告提供,網絡輿情的信息主要掌握在網絡平臺的運營商手中,政府或者一些研究機構必須與其合作才能根據第一手資料進行研究。對于一般的教育組織建立一個包含技術設備和研究團隊的專門研究網絡教育輿情,投資巨大,依靠單個的研究機構完成教育輿情研究項目難度過大。2.研究目的的單一性與研究內容的淺層化。研究目的的單一性主要體現在我國教育輿情的研究多數為政府服務,忽略了對社會經濟和文化中的應用。這方面的反例如加拿大益普索(IPSOS)公司常常為高校監測教育數據,如對學校的聲譽進行監測,以及生源進行監測,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戰略性的建議。我國的教育輿情監測主要還是體現在監測和指導實踐上,對輿情的預測還不夠成熟。研究內容的淺層化主要體現在:第一,在對教育輿情的監測中,只是限于對某一時間段內公眾高度關注的教育事件進行解讀,研究機構在對輿情分析時,側重于單一方面解讀,如對于教育事件、政策法規的解讀,注重數據的采集和量化分析,輕視甚至忽略數據的傳播學意義、教育學意義;第二,研究過于側重對網絡媒體的利用,而對于線下民意的調查不夠充分,網上存在大量的水軍,數據分析的可靠性受到質疑;第三,整個輿情的機制不夠健全導致過度關注輿情信息工作、輿情機制等,對于網絡教育的研究不夠,而國外對輿情的主體、客體、民意調查、輿情分析、應用體系等具備健全的機制,對教育輿情的研究也具備健全的機制。3.對輿情的準確把握存在困難。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更新速度、傳播速度非常快,信息量巨大,雖然有專門的軟件進行監測,但網絡內容通常真假難辨,輿情變化太快。網民可以從各個方面對輿情進行評論、推廣,這些大量的信息會導致引導部門在判斷輿情的過程中錯過對輿情的最佳引導時機;其次,輿情事件涉及眾多的部門,一方面是輿情的當事人組織可能眾多,另一方面是引導輿情涉及組織眾多,輿情信息溝通不暢會導致輿情信息把握不準,影響網絡輿情的引導。4.網絡輿情引導的專業度不足。從態度意識方面來講,引導組織缺乏正確的引導意識。人民網監測室曾經提出“黃金4小時”法則,即在輿情形成到發展后4個小時之內是引導組織對輿情處理的最佳時間段,但隨著微博、微信等媒體應用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有學者提出“鉆石1小時”,即輿情事件發展開始,引導組織要把握好這鉆石1小時,但有的引導組織不能主動地應對輿情事件,而是事件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被動向媒體和民眾引導,這種被動消極的態度會導致輿情發展到難以引導或引導非常困難的地步。從行為角度來看,引導組織缺乏正確的引導方式。網絡輿情多具有多元性與時效性等特點,并且網絡平臺中的網民受教育水平、道德素質等參差不齊,引導組織若沒有相對應綜合分析與解讀能力,不能積極與網民有效互動,害怕謠言擴散造成不良影響,有甚至屏蔽或者關閉網民留言渠道,引起網民的強烈不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引導組織的微博、公眾號使用不夠完善。據人民輿情監測室根據微博數據中心提供數據,截至2017年12月31日,政務微博經過微博平臺認證的有173569個,較2016年新增9047個。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不斷增多的同時,引導組織的專業化、精細化也需不斷地加強。有些微博、公眾號私人情緒化嚴重,互動交流意識不足,缺乏服務思想,甚至有的出現運營停滯,更新遲緩現象。引導組織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大眾平臺與民互動、知民所想、因循善誘,合理有效引導網絡輿情。另一方面,引導組織對大數據的利用不夠充分。據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數據,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8.02億,其中移動互聯網用戶占95%以上。如此龐大的網民規模,使各種信息相互交流融合,使得輿情的數據不斷聚集形成“輿情大數據”。與大數據、與計算技術的相互結合,給網絡教育輿情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能夠對輿情的樣本采集、傳播渠道、輿情類型進行綜合分析。但我國目前缺乏對網絡教育輿情的數據分析師與專門的大數據處理機構,怎樣有效利用大數據技術處理網絡教育輿情問題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5.網絡輿情的引導體制機制不夠健全。首先,網絡輿情的引導體制不夠完善。政府或高校引導組織缺乏專門從事網絡輿情研究和引導的人員配置,如相當多的組織機構并未安排專門負責網絡輿情的人員,也沒有專門的輿情信息收集、呈送、反饋的渠道。雖然有部分組織設置相應的人員負責網絡信息管理、輿情分析的專門人員,但存在人員不專業、配置體系不完善、組織結構不完備等問題。因此,體制不完善導致引導組織在面對輿情問題時不能及時有效的發揮作用。其次,網絡輿情的引導機制不夠健全。輿情引導機制是指對輿情制定分級別的、適應各種類型的輿情預警和研判體系,并根據輿情的級別建立有效的輿情引導程序,制定相應的工作流程。目前,大多數引導組織都沒有建立好完善的體制機制,導致大量機構、人員對引導流程不清晰,引導措施不明確,而在引導過程中做無用功。

三、網絡教育輿情引導策略

引導以“個人”為單位網狀傳播的網絡輿情信息,僅依靠傳統的“管控型”模式已經不現實,雖然政府、教育管理部門能夠主動介入,但輿情干預效果卻不理想。面對復雜的網絡輿情,需要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構建教育部門、學校、媒體、企業等多方位協同一體的網絡教育輿情應對機制。1.完善網絡教育輿情監測預警機制。常態化的網絡教育輿情預警機制是提升網絡教育輿情應對機制的基礎和前提。輿情預警機制的完善能夠對輿情的實時動態進行研判,防止網絡輿情危機的形成。雖然近年來有專業的機構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但單獨針對網絡教育輿情預警機制并未出現,并且現有對整體網絡輿情信息監測的措施較為滯后,預警方式單一,因此完善網絡教育輿情監測預警機制尤為重要。教育部門或政府機構利用監測預警系統能夠有效監測負面信息,及時地采取輿情干預措施,并且在干預的過程中能夠對已形成的輿情熱點事件進行判研、及時調整干預方案,避免熱點事件變成輿情事件,也防止盲目進行輿情干預導致輿情惡化的現象發生。2.強化網絡教育輿情應對機制。對網絡教育輿情的有效處置與應對,需要線上與線下、教育系統內部與外部及各部門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管理部門應加強與政府部門、網絡管理部門、各級媒體及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協作,當網絡教育事件發生時能夠第一時間建立健全各部門之間的合作策略,能夠實現多方聯動的輿情應對機制,全面提升網絡教育輿情的應對機制。如,2018年北京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警方能夠通過微博及時做出回應,并隨后公布了紅黃藍教育機構、市教委、市醫院4個部門聯合處理結果,有效地控制了輿情的惡化。另一方面,網絡教育輿情應對機制還需要加強教育管理部門內部的縱向合作,要協調好教育系統內部各行政機構、各學校、各司局之間的關系,增強部門上下級之間的協同聯動。3.完善網絡教育輿情信息公開機制。特別是具有負面信息的網絡教育輿情能夠瞬間爆發,輿情的信息平衡供給迅速被打破,政府部門或教育管理部門的語焉不詳或沉默都會激化網民的抵觸情緒,引發新一輪的輿情,使輿情的應對陷入被動狀態。有統計結果顯示,對輿情信息的及時公開能夠及時控制網民的情緒,有效應對輿情的發展,而教育管理部門對輿情的信息公開透明度普遍偏低。在廣東湛江強制懷孕教師支教引質疑輿情事件中,對于校方的虛實參半的回應引發網民的質疑,使輿情再度的惡化,引發二次輿情。所以,教育管理機構要完善網絡教育輿情信息公開機制,以公開為常態,在第一時間依法依規權威新聞,主動掌握話語權,控制網絡謠言肆意蔓延與網絡教育輿情的持續升級。對掌握不準確的輿情信息也要誠懇解釋,做到不推諉、不掩蓋,使得信息公開具有透明性,提高網民的信任度。4.強化網絡教育輿情問責機制。強化網絡教育輿情問責機制能夠刺激教育管理部門加強對網絡教育輿情的應對。在中山大學教授張鵬被曝性騷擾輿情事件中,雖然校方在網上公布了事件的處理結果,但遭到網友的質疑,表示網文與學校調查核實不相符的情況,引起了二次輿情危機。校方迫于輿論的壓力,二次通報調查結果,從重處理。校方這種處理方式沒能將輿情緩解,還使輿情二次產生,實在得不償失。所以,教育管理部門要建立健全網絡教育輿情問責機制,形成一套標準化的科學嚴密的問責體系,將問責的標準具體到負責人。另一方面,要加大“異體問責”機制,推進師生、家長等參與主體對教育管理部門的問責體制,加強媒體對教育的監督。5.健全網絡教育輿情善后處置機制。網絡教育輿情反映的是公眾對現實教育中存在問題的態度、看法、意見、觀點的綜合,背后折射出學生、學校、社會、家庭之間的復雜的沖突關系,若不妥善處置甚至會引發社會的恐慌與動蕩。從以往的輿情事件來看,如慶陽女生跳樓事件、河南高考答題卡“掉包”事件等都是一些負面事件引起的網絡輿情,雖然都得到了及時的處理,但引起的受害者家庭情感上的傷害卻是永久抹不去的。如若僅僅注重事件暫時的平復,沒有健全的善后處置機制,不能解決輿情的根源問題,還會引起更深的輿論危機,甚至影響社會安定。因此,建立健全網絡教育輿情善后處置機制,深層次解決問題根源,真正做到網絡教育輿情的標本兼治。網絡的大規模普及,網絡輿情活躍度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而網絡教育輿情隨著中國社會轉型、經濟轉軌、教育改革等因素的影響也在日益增多,對網絡教育輿情的引導成為重中之重。千年大計,教育為本。網絡教育輿情引導對教育本身具有重要的意義,當下,構建教育部門、媒體、企業、家庭等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網絡教育輿情應對機制已經成為網絡輿情管理中面臨的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戰。

參考文獻:

[1]徐占琨,龔海軍,何婷婷,等.熱點事件發現[C]//內容計算機的研究與應用前言———第九屆全國計算機語言學術論文集,2007.

[2]洪衛林,林瀟瀟.當下教育輿情的特點分析和對策建議[J].青年記者,2017,(12).

[3]廖智輝,張學波.教育網絡輿情影響因子及其引導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2).

[4]趙海青.高校課堂質量的AHP———熵權模糊綜合評價法[J].高教學刊,2017,(7).

[5]晏敬東.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微博輿情引控研究[J].情報雜志,2017,(8).

[6]唐亞陽,李璐.教育網絡輿情危機干預效果影響因素及應對機制[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9).

作者:郭莉娜 單位:黃河交通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