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時間:2022-04-19 03:09:13
導語:高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網絡輿情治理下高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亟待更新、過程管理不足、治理手段落后、治理隊伍薄弱等問題,文章提出從更新網絡輿情治理理念,明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把握網絡輿情治理過程,確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完善網絡輿情治理手段,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建設網絡輿情治理隊伍,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性;加強網絡輿情治理保障,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等五個方面創新高職網絡輿情治理策略,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關鍵詞]網絡輿情治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高職院校
201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重點強調,高校要合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改革思想宣傳工作。黨的召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發文強調要根據形勢發展把網絡輿情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高職網絡輿情是指高職學生通過互聯網對校園生活及社會現象公開表達的具有一致性和傾向性的情緒及言論的集合。隨著網絡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互動越來越密切,網絡輿情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給高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網絡輿情治理下高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理念亟待更新。網絡社會的崛起重新界定和構建了青年的社會地位和影響。目前部分高職院校處理網絡輿情,往往采取簡單的封堵和回避的方式,對學生的內在訴求關注不夠。這種方式在短時間內可控制網絡輿情發展趨勢,但由于沒有從網絡輿情發生的源頭去解決問題,可謂治標不治本,為爆發更大的網絡輿情危機埋下了隱患。2.過程管理不足。當前,高職院校多關注如何化解已發生的網絡輿情危機,而缺乏對網絡輿情治理下高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深入探索。具體而言,缺乏對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發展趨勢、善后工作的研究與實踐。例如,部分高職院校由于網絡輿情預警機制不完善,不能對網絡輿情進行有效預測,在網絡輿情危機公開后才著手處理,不能從源頭上預防和降低輿情風險;部分高職院校掌握的網絡輿情分析和預測技術不夠成熟,沒有做到有效防范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及蔓延。3.管理手段落后。高職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高職院校在依托網絡輿情治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通常只是將網絡信息甄別、網絡行為規范、網絡道德培養等“學習性”內容“上網”而已,存在重說教、強灌輸的問題,導致教育效果不佳。高職網絡輿情治理者應積極探索新的網絡輿情治理方式方法,提升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學生網絡信息辨別能力,使學生做到正確辨別信息和過濾掉垃圾信息。4.治理隊伍薄弱。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在危害相當一部分人,特別是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一張圖、一段視頻經由全媒體幾個小時就能形成爆發式傳播,影響力巨大。當前,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治理隊伍薄弱,主要依靠宣傳部或者網絡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兼職”來完成日常工作。究其原因,一是高職院校對網絡群體性事件的認知及準備不充分;二是高職院校對網絡輿情治理隊伍構建的投入不足。
二、創新高職網絡輿情治理策略,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學習型組織之父、當代最杰出的管理大師之一彼得•圣吉認為:掙脫機械而靜止的思考,系統思考才能審視組織與環境的關系,準確地把握組織未來發展趨勢。高職院校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應創新網絡輿情治理策略,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水平。1.更新網絡輿情治理理念,明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第一,樹立網絡輿情的治理理念。“治理”具有科學性、法制性、民主性、文明性、高效性等特點。“治理”體現在工作過程中多主體間的協同合作和多管理方法的綜合運用。具體來說,首先,高職網絡輿情治理主體需由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網絡輿情治理絕不是學校某一個部門的任務,而是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進來。其次,高職網絡輿情治理手段需由剛性管制向柔性服務轉變。高職院校不僅是網絡輿情的管理者,更是學生的支持者與幫助者。高職院校在網絡輿情治理中要解決學生的正當訴求,保護學生應有的權利,與學生建立起尊重與協作的關系。第二,堅持網絡輿情的價值取向。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高職網絡輿情治理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積極挖掘、提煉我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例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朋友有信”,墨子的“愛利人之親”等,闡述了真誠待人、誠實守信、家國情懷等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諸多契合點。2.把握網絡輿情治理過程,確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職網絡輿情具有不可預判性、隨機性等特點。把握高職網絡輿情治理過程,將有助于提高研判網絡輿情發展趨勢的精準性,防止網絡輿情治理過程中出現滯后、疏漏等問題,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網絡輿情治理過程主要由網絡輿情治理者、網絡思政教育者協同完成(見下頁圖1)。第一,潛伏期:分析與預警。網絡輿情事件的發展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當危機在潛伏期露出端倪時,網絡輿情治理者就應密切關注其發展動向,依照各校擬定的《網絡安全應急響應機制》等相關文件,本著“及時反應、依章處理”的理念明確當前網絡輿情事件的危機等級并建立執行工作快速反應機制,第一時間化解潛在的網絡輿情危機。網絡思政教育者應本著“學生為本、服務導向”的理念,真切地關心學生的思想動向,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導學生看清網絡事件的真相,提升學生對各種社會思潮的鑒別能力,阻斷網絡謠言的傳播路徑。第二,擴散和爆炸期:引導與化解。當網絡輿情事件處于局面混亂的擴散和爆炸期時,學生不理性情緒高漲。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指明感情是人們追求真理的內在驅動力。沒有情感的教育是乏味而低效的,網絡思政教育者需以情感的力量為牽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通過共情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記》云,“親其師,信其道”。因此,網絡輿情治理者可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降低網絡輿情事件熱度以防止次生事故的發生。網絡思政教育者對學生的引導是貫穿網絡輿情治理全過程的,有利于疏導學生情緒,控制網絡輿情發展方向。第三,回落期:歸納與鞏固。當網絡輿情事件處于回落期時,若網絡輿情治理者對事件的跟蹤管理有所松懈,則學生集結的怨氣極有可能在此時期爆發,導致網絡輿情危機再次反彈。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摒棄僥幸思想,高度重視回落期的歸納與鞏固工作,消除網絡輿情危機反彈的一切隱患。例如,網絡思政教育者可以“工匠精神”“團結精神”“科學精神”“進取精神”等為主題,開展“網絡文明月”“校園網絡文化節”等網絡文化活動,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3.完善網絡輿情治理手段,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第一,加大新技術的引進與運用。高職院校在沿用傳統管理方法的同時,需加大新技術的引進力度,促進校園板報、校刊等傳統媒體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興媒體的互動發展,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目前,高職院校通過網絡爬蟲技術對網絡輿情信息進行精準抓取的手段已較為成熟,還應著力引進信息關聯挖掘、分析等技術手段,實現對網絡輿情走向及學生思想政治動態的實時分析和預測。第二,提升官方媒介的導向作用。高職院校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官方媒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找準網絡輿情治理和網絡思政教育的“銜接點”和“共振點”,洞悉學生的訴求點和關注點,以生動的內容吸引學生,以嚴密的分析說服學生,以真理的力量引導學生,疏導輿論正向傳播。4.建設網絡輿情治理隊伍,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性。建設網絡輿情治理隊伍,關鍵在于組建規范化的協同治理隊伍,即依托現有資源形成多中心、多層次、并行式的網絡輿情治理組織結構。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治理工作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系統性工程。具體而言,網絡輿情治理隊伍人員可分為網絡輿情治理者、網絡思政教育者和學生意見領袖三類。第一類人員是具有較高政治素養且熟悉網絡輿情傳播規律,擅長進行系統思考的網絡輿情治理者。網絡輿情治理者負責統籌網絡輿情治理全過程,積極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彼得•圣吉認為,系統思考是對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團隊學習等修煉項目的升華,并稱之為第五項修煉。彼得•圣吉的系統思想提示:組織整體的效能大于各部分加總的效能。因此,高職院校網絡輿情治理者需要樹立全局思維,以學生為本,實施科學管理,營造和諧、穩定、有序的校園網絡環境。第二類人員是具有較高網絡文化、網絡思政教育素養的思想政治、社會學、新聞學等教師。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人必須經過環境熏陶、鍛煉和教育來獲得“第二本性”,即思想道德素養,這表現出隱性教育和實踐活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教師以亦師亦友的“去主體化”身份融入學生的網絡空間,“勤于發聲”“善于發聲”“巧于發聲”是“凸顯特色”的關鍵。例如,教師通過線上優質內容分享,線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入眼、入耳、入腦、入心。第三類人員是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學生意見領袖。學生意見領袖要秉承“主體化”意識,意識到自己既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更是網絡輿情治理的參與者,積極引導網絡輿論,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幫助學生提高網絡安全意識與信息辨別能力。5.加強網絡輿情治理保障,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第一,加大網絡輿情治理投入。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成立專門的網絡輿情治理部門,而是由宣傳部、網絡信息中心等部門兼管相關工作,不利于高效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針對以上情況,高職院校可成立網絡輿情治理中心,配備專用的辦公場所及硬件設施,邀請上文所提的網絡輿情治理隊伍三個層次的人員入駐辦公。與此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專業培訓,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積極在工作人員匹配、人才招錄、職責管理上下功夫,提升網絡輿情治理人員工作的專業性。第二,完善網絡輿情治理制度。首先,高職院校需提升對網絡輿情治理工作的重視程度,科學擬定網絡輿情預警關鍵指標。由網絡輿情治理中心聯合其他職能部門,以高職網絡輿情治理工作實際為出發點,借鑒國內外高職網絡輿情的分級預警指標及預警閾值,擬定個性化的網絡輿情分級指標體系及預警閾值。在網絡輿情管理信息系統中錄入關鍵預警指標,當某一網絡輿情事件的關鍵指標碰觸預警閾值時,管理系統就會自動報警并啟動相應的預警方案。其次,高職院校需結合網絡輿情的傳播特點,對潛伏期、擴散和爆炸期、回落期等各階段的工作進行系統梳理,建立和完善責任到人的縱向涉及各二級學院、橫向涉及各職能部門的立體式網絡輿情治理制度。
[參考文獻]
[1]蔣廣學,周航.網絡社會的本質內涵及其視域下的青年社會化[J].中國青年研究,2013(2):102-107.
[2]周剛.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及其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12):61-63.
[3](美)凱斯•桑斯坦.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戴剛書.德育環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肖明月.網絡輿情對高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影響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20(1):40-41.
[7]曾逸群.全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與處置[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9(6):529-531.
[8]聶瓊,陶杰,吳凡.高職院校網絡輿情傳播特征分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11):227-228.
[9]楊亭亭.和諧校園視角下高校網絡輿情導控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10):213.
[10]張健.高校網絡輿情網格化管理理論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9(73):159-160.
作者:吳國毅 劉晶 單位: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項目教學法在基礎會計的運用研究
- 下一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