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品德與生活教學的評述

時間:2022-01-04 11:02:30

導語:當代品德與生活教學的評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品德與生活教學的評述

本文作者:朱淑秀工作單位:福建廈門市湖里區教師進修學校

示范———營造學生分享經歷和感受的氛圍

教師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跟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經驗、感受,不但能密切師生關系,而且能營造和諧的、良好的交流氛圍,激起學生分享的愿望。教師可以通過現身說法,給學生作示范。教師: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小時候乘坐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學生:想。教師:出示自行車圖片。講述:小時候,我的爸爸騎著自行車帶我去上學,爸爸的腳在前面用勁蹬,我在后面也學著蹬。車鏈發出“哐當哐當”的聲音。放學的時候,我在校門口等著爸爸。每當聽到一連串的叮鈴聲,我知道那是爸爸來了,于是我們又隨著“哐當哐當”的聲音回家了。自行車的聲音,承載著童年的夢想,也給我帶來了幸福的回憶。教師:同學們,你們也收集了很多關于廈門過去的交通工具的故事,誰來說一說呢?案例中,教師的現身說法充滿了童真童趣。教師的示范,打開了學生記憶的大門,引發了學生交流自己生活經驗的熱情,學生聯系自己課前所收集的信息,暢所欲言。

設問———啟發學生回憶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學源于思,只有引起學生思考,才能激起學生心靈的火花,從而蕩起情感的浪花。設問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方式,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教師的問題是低水平的、連珠式的記憶性問題。我們需要研究如何通過有效設問,促進師生對話,以實現有意義、目標明確的教學。教師必須要關注自己所設的問題,以及期望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所展開的思考活動具有怎樣的品質,促進學生深化道德體驗。教師:現在的廈門交通發達,我們身邊的交通工具有公交車、的士、私家車等(教師同時出示圖片)。教師:同學們節假日去了很多地方,說說你們去了哪里,坐過哪些交通運輸工具?以上這個環節的教學目的是認識各種交通運輸工具,不少教師通常這樣設問:“同學們,你們認識的交通運輸工具有哪些?”讓學生展示、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這樣的教學只能停留在為認知而認知的效果上。該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交流親身經歷,則精心進行設問:“你去過哪里?乘坐哪些交通運輸工具?”學生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介紹了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學生不但交流了自己認識的交通工具,而且對交通工具的特點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同時,教師通過學生的交流,也更容易了解學情,這樣教學就更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感。

追問———引導學生暢談自

己的經歷和感受課堂交流的信息很多,一旦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或是與同學對話交流,教師就要立刻意識到需要補充哪些問題才能幫助他們生成高質量的回答,以加深對事物的認識以及情感體驗。教師傾聽學生回答,并將學生回答融入后續問題中,我們稱這種行為為追問。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適時追問,引導學生暢談經歷和感受,從而讓學生建構一個真實的學習情境,獲得真切體驗。學生:展示舊公交車圖片。教師:這公交車老師坐過,看,車廂節與節之間的連接,有轉盤。學生:展示摩托車照片。我在馬路上拍的摩托車,以前廈門也有很多摩托車,2005年禁止摩托車通行后,于是在市區就逐漸沒有了,只有在郊區還有摩托車。教師:誰坐過摩托車?學生:我在老家坐過。教師:感覺怎么樣?學生:很快,像風一樣,耳邊有“嗚嗚嗚”的聲音。學生:很舒適,姑姑帶我騎,我覺得很涼爽。學生:展示圖片。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拍的,爸爸媽媽坐過的三輪車。車頂上的車篷遮風擋雨,坐在上面可以邊行走邊看風景,是一種享受。教師:這種三輪車誰坐過?學生:沉默。教師:在別的地方見過嗎?以上案例,當學生展示并介紹了自己收集的資料后,教師不是停留在資料層面的認識上,而是不停地用“誰坐過”、“感覺怎樣”進行追問,引導學生暢談自己經歷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感受。即使學生未曾坐過,教師也要追問“誰見過”,這樣能讓學生更真切地體驗交通工具的特點,感受交通工具的變化,并從交通工具的變化中感受經濟社會的發展。

搭臺———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真切體驗

生活是教材,而實踐活動就是最切實的體驗,有效的實踐活動能促進學生認知的深化、對道理的領悟以及情感的升華。學生或獲得成功的喜悅,或品嘗失敗的滋味,或總結經驗,或汲取教訓,這一切都是實踐活動的真實體驗,也是能夠讓學生刻骨銘心的體驗。有效的實踐活動需要教師搭建平臺。教師教學《交通工具的變化》,課前引導學生查資料,訪問祖、父兩輩人。課中引導學生以組為單位,將收集的資料進行整合、歸納,完成如下表格。之后,進行匯報交流。學生:展示表格,我們收集的是公路交通運輸工具的變化材料。過去尾氣排放不環保,現在已經有了環保車;過去車內設備差,現在有空調、GPS和音響等,很舒適。學生:我們航空組了解到,以前飛機班次少,票價高,即使有錢也不那么容易乘飛機,要有身份才能坐得起。現在班次多,費用也便宜,普通民眾都可以乘坐,我前段時間剛乘飛機去玩呢,飛機上的服務很貼心。學生:我們介紹水路交通運輸工具。以前輪船運量小,碼頭少,船上設計簡單。現在運量大,碼頭多,班次也多,設計豪華,還有許多娛樂設施。我們組的同學曾經坐輪船去過鼓浪嶼,有的還去了金門,感覺好極了。以上案例,教師課前既引導學生去網上收集資料,又引導他們訪問祖、父輩,了解兩代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情況,這兩代人有很強的代表性。同時還讓學生自己親自實踐,去乘坐現代的交通工具。教學中通過提供的表格,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方式再現了課前獲得的信息,并進行了整理和提升。正是教師搭建平臺,實踐活動真實、樸實、扎實,才能讓學生獲得真切的體驗。學生匯報的時候,精彩紛呈,不但提升了認識,升華了感情,而且提高了信息整理的能力。

延伸———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教師設計這樣的環節:討論如何行動,或寫倡議書等。如討論寫“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倡議書,并向社區居民等進行宣傳。如果學生經過熱烈的討論后就收場,那么“我做環境小衛士”、“我當社區服務者”的設計環節就如同虛設,走了過場。我們的教學目標是什么?不是為了讓學生“紙上談兵”。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的建議被束之高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覺得這只是假設,不需要付諸行動,只要隨便說說就行了。因此,教師在學生提出建議之后,一定要讓其付諸實踐,在日常生活的真實環境中踐行,并及時給予反饋。德育是一個與生活融為一體的道德實踐過程,讓學生作為德育主體,在生活過程中認識社會,經歷道德體驗,產生道德沖突,發展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最后在實踐中將自己的道德信念付諸道德行為,這樣的德育才具有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