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問題
時間:2022-05-21 03:27:43
導語: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歷史教學的目的是增長學生的見識,讓學生充分了解舞蹈院校的發展史,歷史教育與文化的多元性培養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舞蹈院校歷史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本文對舞蹈文化意識進行概述,分析舞蹈院校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出現的誤區,如對舞蹈歷史泛泛而談、缺乏深入剖析、師生交流不暢,提出學校重視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教師重視各民族舞蹈文化的教學等措施,旨在探尋教師如何在舞蹈院校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問題。
關鍵詞:舞蹈院校;學生培養;文化意識;歷史教學
學習舞蹈的人一定要了解舞蹈院校歷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重視舞蹈院校歷史課,能夠幫助學生拓寬舞蹈院校的歷史知識,讓他們了解到前輩們的辛苦歷程,對于提高學生的舞蹈實踐能力有相當不錯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要緊緊抓住三個方面:一是民族風俗及舞蹈特點,二是舞蹈作品的表現形式和文化特點,三是舞蹈基礎理論。
一、舞蹈文化意識的概述
c的繁榮發展,文化意識的概念也開始在各個專業領域廣泛傳播。舞蹈文化意識的概念具有一定的禮節性,筆者認為學習舞蹈文化意識實際上就是學會尊重舞蹈、尊重創作,對舞蹈學習心懷一顆敬畏之心。舞蹈文化意識不僅僅是一種思想更是一種不斷發展的文化,帶給每一個學習舞蹈或將要學習舞蹈的人新的靈感。舞蹈院校向來十分關注學生的舞蹈文化意識培養,其歷史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重視歷史文化,從歷史中探尋舞蹈實踐,增強學生的專業性。掌握文化意識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舞蹈動作,有利于學生揣摩舞蹈藝術,融入舞蹈作品中去。舞蹈文化意識大概可以歸結為三點:舞者對舞蹈創作背景的認知、舞者對舞蹈創作情感的認知、舞者對舞蹈所表達的意志的認知。舞蹈院校對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通常都是基于這三個方面進行的,當然在以往的教學中,舞蹈院校對學生文化意識水平的培養還可以更好。
二、舞蹈院校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出現的誤區
(一)對舞蹈歷史泛泛而談,缺乏深入剖析。舞蹈院校往往比較重視舞蹈實踐和舞蹈訓練的學習,一般來說舞蹈院校對學生了解舞蹈歷史的要求不高,這是目前很多舞蹈院校普遍存在的情況。學校忽略了歷史帶給學生的文化洗禮,給學校教室和學生發出了錯誤的信號。一方面,學生對待歷史課不夠重視,學習到的歷史知識也僅僅到應付文化考試的程度。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也忽略了對教材的深入挖掘,讓學生感覺課堂就像教師拿著課本朗誦了一遍,很難接收到額外的文化信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將課本中的有效信息提煉出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二)師生交流不暢。舞蹈院校的學生年齡一般都不大,他們的心思敏感,在教師面前很容易害羞、感到拘謹。大部分情況下,學生是微微抗拒主動與教師產生溝通的。舞蹈院校的歷史教師也沒有足夠的空閑時間主動地聯系學生,因其通常是幾個班級的歷史大家長,教師每日疲于上課、批改作業、寫教案、做舞蹈研究,很難再抽出時間與學生進行親切交流。盡管教師希望在歷史課上給學生帶來好的教學體驗,卻總是因為不能充分了解學生對舞蹈院校歷史的掌握程度,導致課程進度出現過快或者進度過慢的情況,讓學生對舞蹈院校歷史產生疲勞感,這對教師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工作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除了師生交流少,師生之間的誤會情緒也是阻礙師生交流的一個問題。比如教師的教學態度嚴苛很多時候是因為對學生的期望高,但是學生往往不能理解教師的苦心,甚至認為教師在做無用功,故意“折磨”他們,但是學生又敢怒不敢言。長此以往,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就會發生單方面的破裂。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問題是舞蹈院校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文化的重要阻礙[1]。
三、舞蹈院校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建議
要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舞蹈院校首先要做出榜樣,重視舞蹈歷史教學課堂。教師在培養學生文化意識上一定有內容、分類型地為學生打造精品課堂,根據舞蹈文化意識的三個方面為學生展開文化意識培養,增強學生的民族熱情、文化情感和文化意志。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有利于教學的展開。學生要多理解學校和教師的苦心,轉變思想態度,積極接受舞蹈歷史的教學。(一)學校重視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舞蹈院校要重視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培養。舞蹈歷史沉淀了太多優秀的舞者和故事,雖然舞蹈風格和動作在不斷改進,但是歷史中的精神和意志會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熱愛舞蹈的人。學校可以在歷史教學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和功夫,加強對舞蹈歷史教學的要求,學??梢酝ㄟ^舉辦校級的舞蹈歷史知識競賽、積極鼓勵學生學習舞蹈歷史文化,傳承并發揚歷史舞蹈。學校還應該適當減輕歷史教師的教學壓力,鼓勵教師研究歷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二)教師重視各民族舞蹈文化的教學。民族舞是舞蹈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舞蹈文化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院校歷史教學教師可以將歷史上各民族舞蹈的發展史作為培養學生民族文化意識的主要軸線,以歷史上各民族舞蹈風俗和特點的轉變為支線,讓學生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民族舞蹈文化意識。第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比如“傣族的舞蹈手勢在歷史上發生了什么樣的轉變?”“你認為各民族舞蹈發展過程中變化最大的民族舞是哪個民族?”“各民族舞蹈的表現形式與其特殊的習俗是否有關系、有什么關系?”“你覺得哪個院校的民族舞教學最好,選擇一個你喜歡的民族舞蹈進行評價”等。教師要摒棄以前課堂上的灌輸形式,善于向學生提問,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第二,在培養學生對各民族舞蹈的認知時,教師要向學生提出有思考空間的問題,幫助學生找到判斷點。比如扭秧歌,作為中華各民族的群體舞蹈,秧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教師可以為學生尋找一個探尋方向,將“東北秧歌”和“陜北秧歌”這兩個典型的秧歌代表放在一起對比,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等途徑分析兩者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別以及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區別,幫助學生掌握各民族舞蹈的風格,培養他們的民族文化意識[2]。(三)教師重視培養學生對舞蹈作品的理解分析。在舞蹈歷史中涌現出了無數經典的作品,每一個舞蹈作品都是創作者嘔心瀝血的成果,他們在舞蹈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或者自己理解的情感,每一個舞蹈動作都絕不多余?,F在很多的舞蹈學生學習舞蹈看到形態,忽略了對作品的理解,始終無法在舞蹈訓練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態度。第一,教師應該加強對舞蹈作品的解析,幫助學生追尋歷史的腳步去體驗感受舞蹈作品的創作過程,理解舞蹈作品所要表達的東西,這是歷史教學中最重要的東西。歷史是傳承,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知道傳承優秀的舞蹈作品是他們的使命與責任。第二,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挑選合適的舞蹈創作人,以他們作為榜樣激勵學生,培養學生的舞蹈情感,幫助他們理解作品內涵。比如我國知名舞者楊麗萍女士,她的代表作《雀之靈》和《雀之戀》表現了她對舞蹈的執著,從開始創作的時候,她就已經知道了孔雀舞要表達的主題。孔雀是優雅、輕盈、單純的象征,她就讓自己的狀態向這個主題接近。至今,楊麗萍可能都還在當時的熱忱中,她為舞蹈創作奉獻出了自己的一切。經典人物的塑造不是信手就能拈來,需要細細地品,每品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教師可以根據楊麗萍的經歷,重點突出舞蹈內涵和舞蹈神韻的教學,培養學生對經典作品的認知意識。(四)教師重視對學生的理論傳授。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還應該重視對舞蹈理論講解。舞蹈理論是指導學生學習舞蹈的方向,在其指導下,學生的學習方向才不會產生偏離。在舞蹈歷史的長河中,舞蹈理論也在不斷更新,學生不僅僅需要理解最新的理論,也需要了解以前的舞蹈理論。掌握舞蹈理論的歷史對于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理論指導實踐。舞蹈理論經過歷史的洗禮逐漸演化至現在的版本,很多學生其實是不能理解現在舞蹈理論中的一些問題的,但是學生可以通過了解理論內容的變化,找出變化的原因,就能夠很輕松地解決學習困惑的問題。所以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理論教學,要在歷史課上讓學生真正理解舞蹈理論的意義。(五)培養舞蹈情感和意志。舞蹈情感是舞蹈神韻的組成之一,學舞先動情,加強對情感的感受是舞蹈歷史教學的又一重要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播放紀錄片的形式讓學生了解舞蹈作品的創作情感,多鼓勵學生在經典的舞蹈作品中找到自己的情緒,這樣才能學好舞蹈,真正理解舞蹈情感。舞蹈意志是一個舞蹈作品的靈魂,釋放情感擁有舞蹈意志的作品就可以稱之為經典,傳承和創新舞蹈意志是現代舞蹈歷史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因為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在現階段很難賦予舞蹈新的意志,學生需要通過對經典的學習去不斷揣摩舞蹈意志。只有在充分了解歷史后,學生的知識才會得到更多的積累,舞蹈意識才會更加開闊,自然也就更容易理解舞蹈意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知名舞蹈家的作品及故事為學生剖析舞蹈作品中的意志。(六)增進師生情感交流。教師在加強歷史教學的專題教育后,還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認真學習的基礎,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需要教師積極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對舞蹈文化的喜愛和理解程度并適當加強對學生的文化培養力度。
四、結語
綜上所述,舞蹈院校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的歷史教學,舞蹈文化意識不可能一夕得來。舞蹈文化中積淀的是厚重的歷史,這些對學生日后的舞蹈學習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所以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重視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做好教學內容,有針對性、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豪感,為學生的舞蹈實踐做充分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王瑤.傳統文化在民間舞蹈教學中的滲透[J].藝海,2018(6):76-77.
[2]孫蔚.關于將傳統文化滲透在舞蹈教學中的幾點思考[J].科教導刊,2016(5):77-78.
作者:馮苗苗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附屬中等舞蹈學校
- 上一篇:中醫藥名人檔案在德育教育的實踐研究
- 下一篇: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