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信息技術教學實踐反思
時間:2022-11-10 08:49:30
導語:“互聯網+”下信息技術教學實踐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一個充滿互聯網氣息的熱詞“互聯網+”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時,這意味著一個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互聯網+”時代開始形成了。教育作為一大傳統行業,自然而然被放在了“+”的后面,與互聯網產生了密切的聯系。在變化的社會環境和教育體制下,作為學生的“95后”“00后”在互聯網網絡環境下快速成長,他們更依賴網絡,更適應于碎片化的學習。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引領網絡技術的學科,我們的教學課堂也必須有所改變。
一、使用網絡學習媒介,強化空中課堂作用
傳統的課堂相對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課堂來說比較封閉,首先它的地點是固定的,且局限于某一班級,而網絡學習媒介的出現卻極大地突破了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它把異地的課堂教學輕而易舉地“搬”到我們的課堂,把異校的名師們“請”到我們的課堂,將各種教學資源與我們的課程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將學習內容有效拓展,讓學生們隨時感受不同的教學風格。這樣的空中課堂,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接受教育,每個人都是教師,每個人都是學生。如果僅僅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進行網絡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通過網絡學生可以獲得更廣闊的時間和學習空間,更靈活的學習和展示形式,更自由的對話和交流方式,從而將學生的生成性信息,形成系列的成果資源。因此,在數字化校園平臺的構建過程中,我們強化“空中課堂”的作用,即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專題網絡學習,學生可以自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標和速度進行學習研究,然后共享其他學生的研究成果,營造出濃厚的網上學習氛圍。
二、憑借網絡學習環境,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實踐表明,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網絡環境以其資源豐富、方便快捷等優勢,改變了學生學習方式,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隨處可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創新發現,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個性發展。現代教育的課堂應大力推崇個性化的發展,自主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尊重學生學習差異、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傳統的教育課堂由于班級人數比較多,因此大多采取群體性教學原則,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就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利用互聯網以及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可以發揮便捷的操作優勢,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基礎、找到自己的學習興趣、認清自己的認知風格,選擇好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發現適應自己的學習策略、安排好適當的學習步驟、調整好適時的學習速度,遇到學習問題或者想要深入學習和探究時,學生可以利用網絡的交互性功能,向教師請教,并能得到老師的指點,同時獲取反饋信息,這種個體性的差異便會真正地被發現,促進了教學上的平等性,大大促進了個別化的建構。這是其他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
2.主動獲知。與傳統課堂相比較,網絡環境下的課堂具有“非中心化”的特點,也就是說,學生對知識的獲取不再依賴于教師在課堂中預設的分配和傳授,這就需要學生具有較高水平的學習主動性。只有將學生的主體意識喚醒,使他們對課堂有所期待,這樣他們挑戰學習的信心才能激發,自主學習的動力才能運行,學習的潛能才能得以挖掘。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以及網絡中的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方式加以輔助,將微觀的事物以宏觀形式呈現,將抽象的例子用具體方式表述,將呆板的課堂教學內容變得生動起來。這一優勢的充分利用,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精神需求,并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
3.互動提高。傳統的學習模式以學生聽、寫、讀為主,他們之間交流相對較少,偶爾地討論,看似場面很熱鬧,也僅僅流于形式,難免有學生濫竽充數。而“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學習模式,在網絡環境下的課堂中尤為普遍,在這種交互式、合作式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學會了分享、合作和溝通,真正將合作學習的模式落到實處,營造出更加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
三、創設優質教學情境,形成正確價值取向
在網絡環境下成長的學生熱衷于網絡聊天、游戲,此時教師應抓住他們的興趣點,創設優質的教學情境,重點關注生成化的課堂教學,積極引導、啟發學生,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其形成正確的學習價值觀和良好的信息素養。教師要創設一個求知、探究的環境和氛圍,激發學生求知的愿望和熱情,挖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探索、思考并解決問題。例如:在給學生上《flash動畫制作》一章節時,預熱階段首先問他們是否喜歡看動畫片,接著提問他們:如果你是一個導演,讓你們自己來制作的話,你們想要做什么樣的動畫片,這就很順利地讓他們每個人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創意點,記錄下他們自己的構思,再根據已有知識,觀察需要完成的作品,找到面臨的困難,再思考哪些是可以自己解決的,哪些自己解決不了。教師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效果良好。
四、整合其他課程教學,調動學生多種感官
信息技術不能單一地作為一門課程來教學,它應與其他課程相整合,一些信息技術概念性的知識比較抽象,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如果給文字、圖像加以配音解說,就可以化不可見為可見,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充分讓學生的眼、耳、手、口、腦共同參與活動,并在學生、教師、課程資源之間組建一個多向信息傳遞交流的立體網絡,不斷發展和擴大教學信息。“互聯網+”時代已然到來,教師們懷有一顆包容心吧,不要拒絕,更不要恐懼,大膽地讓學生去接觸網絡,也讓自己去擁抱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吧。
作者:張璐 單位:海門市悅來初級中學
- 上一篇:翻轉課堂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作用
- 下一篇:小學三年級信息技術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