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學校改進下的學校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1 11:18:30
導語:孕婦學校改進下的學校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13年3月-2013年8月,自愿參加孕婦學校的孕婦60人,隨機分為常規班和實驗班。兩組孕婦在年齡、文化程度、家庭結構、經濟水平等方面比較,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規班:大課教學是孕婦學校的基本教學形式,以固定的教材內容,以老師講為主,播放錄像為輔的單方面的方式進行。主要存在問題:教學方式單一固定、實踐性不強、教學設備簡單、孕婦的到課率低,有資料顯示[2]準媽媽對于規范性教育方式難以產生興趣,孕婦上課率僅為60.6%,到課孕婦對于教學條件及教學方法不滿意達80%以上。
1.2.2實驗班:采用大課班與互動式小班相結合的方式,將大課基礎知識與個性化需求結合起來,所有課程循環進行,孕婦可根據自己的時間選擇。學校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裝飾溫馨、淡雅,座位放置隨意、舒適,便于孕婦和老師進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孕婦訓練物品有:健身球、墊子、減痛移動車、嬰兒浴盆、寶寶模型等等物品,每位孕媽媽都參與實踐訓練。設計課程的內容,主要有孕前準備、孕婦的營養指導、產前準備、模擬分娩過程、母乳喂養、產后康復、嬰兒喂養、新生兒智能訓練等課程,并進行有氧操、減痛呼吸法、盆底肌肉的訓練。每節課先進行理論授課,然后實行技能訓練,人人掌握基礎知識后,還能學會各種技能。同時學校會定期舉辦各項活動,要求準爸爸必須參加,通過寓教于樂,來鞏固孕婦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另外還將授課老師的電話留給孕婦,孕婦在孕育、產褥期及新生兒護理過程中遇見問題,可隨時提供電話咨詢指導,來培養和樹立孕婦的自信心,使孕媽媽順利平安的度過孕產期。
2結果
對兩組孕婦用同樣的問卷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估:①對孕育保健知識的掌握程度;②分娩方式的選擇;③對育兒指導及智能訓練方面的掌握;④對孕婦學校的認可度;結果見表1。
3討論
3.1孕婦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對健康教育的需求尤為突出[3],改進后的課程內容及形式更適應女性懷孕及孕育的需求。資料顯示[4]87.1%的孕婦選擇自然分娩,說明現代孕婦對于自然分娩的優點能完全理解。而本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班的孕婦自然分娩率提高。兩組資料對比有顯著差異。過去,女性多數都是懷孕后4個月才到醫院建卡,進行定期的產檢。而有計劃的懷孕,是在女性計劃懷孕前即到孕婦學校進行個體咨詢,如何能孕育健康的寶寶,同時能控制體重還能順利分娩,做好了身體、心理準備,確實做到懷孕了不打無準備的仗。
3.2建設一支品德與業務能力兼優的師資隊伍是辦好孕婦學校的基本保證[5],教學模式改變后,對于授課老師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是有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助產經驗、臨床護理知識和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良好的溝通能力的臨床資深護理專家來完成授課和訓練,通過孕婦學校,使孕婦與授課老師建立信任、依賴的關系,孕婦進入病區住院后,消除陌生和緊張感,能很快進入待產、分娩、母親的角色,配合醫護人員完成分娩。
3.3授課老師均為一線資深醫療和護理專家,每次孕婦會員分娩后與之交流,詢問、調查媽媽們在分娩過程中更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對門診的課程隨時進行調整,能使孕婦的需求得到迅速的反饋,將需要加強的項目增加課時和培訓,使后期的準媽媽們能更多、更好、更全面的掌握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3.4因教學模式的改變,老師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增加,投入的成本相對較高,而醫院也不會有那么多專門從事該項工作的保健護理人員,人員比較緊張,需要領導重視、做好科室的協調工作,并且在物力、財力、人力上給予支持,同時,醫院還要大力宣傳,宣傳孕婦學校辦學宗旨,教學理念,使女性樹立保健意識,讓女性主動的來學習,學會自我保健知識和技能,順利平安的度過孕產期,達到母嬰康復。
3.5本調查資料顯示,兩組孕婦對于育兒及智能訓練方面都比較關注和認可,說明現代家庭對于孕育健康寶寶的期望值都很高,這也給我們產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產前檢查、產前診斷及嬰兒智能訓練方面的水平有待提高,課程需要補充,豐富。
3.6孕婦學校教學模式的改變,為產科護理專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臺,產科護理專家除掌握專科知識外要懂麻醉、營養、體形訓練、育兒、溝通交流等覆蓋各學術領域的知識,豐富孕婦學校的教學內容,給孕婦提高優質的服務,受到孕婦的歡迎,同時也提高了護理專家的社會聲譽,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改進后的教學模式受到孕婦的歡迎,它滿足了孕婦的需求、提高了自然分娩率及對醫護人員的滿意率,促進了醫院的和諧發展,隨著孕婦對保健需求的提高,對于如何辦好孕婦學校,更好的解決女性整個孕產期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不斷的改革和創新,做深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翟慧張林榮金鳳黃佳妮工作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醫院產科
- 上一篇:民政局減災救災工作要點
- 下一篇:民政局抗災救災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