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聯系

時間:2022-09-23 08:55:35

導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聯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聯系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沿襲下來的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品質,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承載著傳統文化教育的重任。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最直接、最普遍、最有效的教學類型。因此,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全民全社會普遍重視傳統文化的今天,為使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回歸教學本真狀態,通過閱讀教學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效力,有必要厘清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規定性體現傳統文化精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闭n程標準的這一規定表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引導學生通過睿智的哲學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系、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浩瀚的文化典籍等,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體會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閱讀教學內容的這些規定性無不體現著天人合一、兼容并包、自強不息、忠貞不渝、愛國守法的傳統文化精神。在實施閱讀教學過程中,為提高閱讀效率,不僅要重視知識與能力,還要重視過程與方法。課程標準強調要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就要求教學時要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因此,從閱讀教學方法的建議看,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體現了人文精神,也同樣符合傳統文化精神。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建構

語文教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揭示語文具有基礎地位和情感教育功能,這是其他學科無法企及的。教材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精華,滲透著民族文化的智慧。閱讀教學的過程實質就是引導學生體驗文化、建設精神家園、感悟生命成長的過程。從高中語文課程的設計思路看,分為必修和選修模塊,必修分為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選修由詩歌與散文、小說與喜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和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必修課程模塊具有綜合性,每個模塊按照單元主題劃分,集中體現“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目標和內容;選修課程系列可根據學生閱讀需求有選擇地設計若干模塊,教學時靈活實施。教材的設計思路與形式體現了統一與分散、個性與共性的傳統思維方式,具有濃厚的人性化色彩。在課程目標方面,教育部頒布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通過高中語文課程學習,學生應該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其實質和根本目的是“固本”“鑄魂”“打底色”,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培養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在課程教學建議方面,課程標準強調要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教學時,以文本語言為載體,以優秀的語言文學作品為精粹,塑造熱愛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鮮明的政治立場、健康的思想觀念、正確的情感價值取向、科學的思維方式。因此,作為母語教學,無論是課程設計、課程目標還是教學建議方面都彰顯著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傳統文化有著割舍不斷的聯系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拓寬了傳統文化教育視野

從歷次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來看,教材的修訂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2003年新修訂頒布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呈現思想內容深廣、文體多樣化、風格流派迥異的特點,把傳統文化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無論是必修模塊還是選修模塊,教材始終貫穿傳統文化精神,體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以語文版必修模塊中的“閱讀與鑒賞”部分文言文單元為例,必修一選編的《報任安書》《陳情表》《赤壁賦》《項脊軒志》都是傳世不衰的經典之作,分別表現個人遭遇、豁達樂觀、忠孝關系、濡沫親情傳統文化精神,雖帶有歷史局限性,但主流是倡導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必修二入選的《鴻門宴》《淝水之戰》《段太尉逸事狀》《崔杼弒其君》均為寫人記事類,分別體現了智謀文化、勇毅正直以及古代史官秉筆直書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操守;必修三《蘭亭集序》《阿房宮賦》《滕王閣序》《黃州新建小竹樓記》等篇目于萬物靜觀中體察歷史、體味人生,讀來猶如沙場觀陣,蕩氣回腸,顯露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高超的民族智慧;必修四中的《勸學》一文以氣韻流暢的風格和雄辯滔滔的氣勢告誡世人學習是人生的指路明燈,韓愈的《師說》以其豐富的學識、卓越的膽識提出要用民主平等的意識從師勤學,體現了教學相長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必修五《論修身》《論民本》揭示修身教化和以人為本的思想,兩篇文章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是中華文化燦爛的篇章,至今閃爍著思想的光芒。此外,“單元鏈接”和“探究性學習”也注重通過關注語言現象、評說歷史人物、應用語言調查等方式,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探究古人的人生態度、提高對民族文化心理、審美情趣的把握,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是精神對話交流過程

閱讀教學是讀者通過語言文字、篇章結構、文化文學、思想內容等與作者進行交流思想,表情達意的過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經過長期積淀而形成的情感、思想和哲學,蘊含著強大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民族智慧。因此,閱讀教學過程就是與傳統文化精神對話的過程,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交流、和諧共生的生命對話過程。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民族文化的體現者,民族的靈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梳理語言文字的規則,理解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把握漢字的文化特質和意蘊,就能與作者有效開展情感交流。在“唐詩選讀”中通過誦讀———涵泳———體悟的對話機制,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對作品進行多元的開放性解讀,從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了解作品的價值取向,領略其所反映的時代精神和獨特審美情趣。“先秦諸子論選讀”課程涉及先秦諸子各學派代表人物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或片段,通過閱讀探究,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德行,使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爸腥A文化尋根”包括民族、氏族、宗教、婚姻、家庭、姓氏、天文、地理、歷法、風俗、藝術、文教、漢字等。通過專題閱讀學習,擴大古代文化的知識面,引導學生關注當今文化現象,探究歷史淵源,激發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學生通過文本閱讀其實質就是與傳統文化對話交流的生命情感體驗過程,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過程,開展精神建構的過程。在閱讀體驗過程中,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情操。這與傳統文化的精神血液一脈相承,理應通過多種方式深入閱讀學習。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強調,要把傳統文化貫穿于國民教育全過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個領域。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要立足學科教學的本質屬性和特點,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靈活高效的教學手段,把傳統文化融入閱讀教學全過程。在組織和引導學生閱讀時,要秉承客觀、揚棄繼承、轉化創新,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元素的時代內涵,真正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體驗傳統文化恒久魅力的精神活動。

作者:詹光平 單位:寧夏中衛中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2]吳寧康.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劉新科.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張雪輝.重視傳統文化傳承的理念與語文教學轉向[J].基礎教育參考,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