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班本微課程建構與實施

時間:2022-05-25 04:47:07

導語:幼兒園班本微課程建構與實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園班本微課程建構與實施

一、課程內容源于“健康”

根據幼兒的興趣與需求,結合我園的健康文化特色,我們班開展了主題為《奇妙的身體》微課程,通過“探究體驗——健康知識——身體保護——身體運動——習慣養成”這五個方向,激發幼兒對身體有進一步的探索欲望,認識身體各部分及名稱,在探索中發現身體各部分的功能,在游戲活動中懂得保護身體的方法,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環境創設歸于“童心”

在這次小班的環境創設中,我們力求溫馨、童趣、情境、簡單、可操作,讓環境發揮“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讓幼兒在多彩靈動的班級環境中涵養童心、演繹童真。1.有心:環境中的兒童參與。“幼兒是環境的主人”,把環境創設的參與權交給幼兒,真正的落實在行動上,需要老師有心“栽花”。就如《奇妙的身體》主題活動,教師在環境布置時首先要考慮三個問題:哪些是幼兒能夠做的?(帶娃娃玩偶,開展有關身體的調查)哪些是家長能夠合作的?(收集關于身體的書籍、繪本,親子互動的身體小游戲)哪些是需要老師完成的?(將教室空間分隔成不同區域,統一規劃不同區域的學習重點及標識)最后,師幼共同布置主題環境。這樣布置的環境,才真正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后,我的環境我做主”的理念。2.有意:環境中的課程寓意。環境是“潛課程”,班級環境要讓幼兒的學習看得見。以主題墻承載幼兒學習過程,鼓勵幼兒以表征的形式進行記錄。追隨主題的進程,教師引導幼兒設疑提問——主動探究——觀察記錄——多元表現。當然,班級主題墻、區域設置也要根據幼兒的學習需要隨時調整,體現課程意蘊。在《奇妙的身體》主題活動中,師幼利用班級外走廊創設了“運動區”,進行各種身體運動游戲。在生活區、科學區、家庭區的環境中蘊含著各種各樣“關于身體”的教育元素。3.有效:環境中的探索互動。環境創設的有效性反映在班級的空間利用和資源利用上,營造適合幼兒發展的環境,需要教師敏銳的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和最近發展區,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促進幼兒自主探索,與環境充分互動。我們倡導墻面、地面、桌面、柜面立體化布置游戲環境,室內外自然延伸拓展,游戲區域動與靜、開放與適當封閉相結合。教師發現小班幼兒對仿真娃娃非常感興趣,于是創設了“娃娃之家”,投放各類衣服、洗漱用品等“物化”環境吸引幼兒與材料互動。生活化、情境化的材料,個別化、游戲化的操作探究能激活幼兒多種感官,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多元發展。

三、實施途徑基于“生活”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由此可見,課程實施與發展的過程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從幼兒的經驗出發,追隨幼兒的生活。1.順應幼兒的需要和興趣點。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幼兒無時無刻不在經歷著生動又有趣的變化,因此,我們在選擇課程內容時,應來自于幼兒的生活,基于幼兒的經驗,尤其是與幼兒有關的或幼兒感興趣的實踐。如“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美味的食物”“各行各業的人”,這些主題大多是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覺得奇怪的現象,或是幼兒感到困惑的問題,因此,幼兒會調動全部的智慧去研究、探索、發現、嘗試,并有效的同化外部世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2.關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幼兒園一日生活環節常常蘊含著一定的自然和科學規律,凝聚著日常人們的創造。教師可以從幼兒在園參與的一切活動,如晨間活動、午睡活動、點心活動等中發掘生活中的主題,使教育與生活緊密結合。當幼兒通過模仿習得一定的生活技能時,也在體驗和感受前人的智慧創造。如在喝水環節中,很多孩子會不喝、少喝或者浪費水的現象,教師就抓住這一時機開展“我愛喝水”這一主題,引起幼兒對喝水的重視,在活動中了解喝水的重要性,愛上喝水,以形成健康飲食的意識與習慣。3.加強師幼之間的共建關系。幼兒園課程是以幼兒為本的課程,提倡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由于幼兒經驗較少,他們對主題的探索有時不能擴展得更深入,甚至會放棄該主題的活動而轉向其他活動,這就需要教師抓住適當的時機,不斷充實幼兒的生活環境,擴展生活的范圍,創造活動的機會和條件,讓幼兒不斷獲得新的經驗。如在主題活動“古詩大家誦”中,我們結合時下流行的文化綜藝節目“中國古詩詞大會”,開展了看古詩動畫、朗誦古詩、畫古詩內容等系列活動。課程的探索與實踐,幸福著孩子,成長著教師,拓展著園景。我們將緊緊圍繞《指南》、“課程游戲化”的本質精神,不斷傳承與創新,追求卓越與發展,讓健康浸潤童年,讓童心飛揚課程。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葛妍寧 單位:張家港市白鹿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