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芻議
時間:2022-06-30 04:29:17
導語: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中數學教學需要從給學生加量、加壓走向對教師教學行為本身的審視,在提質增效中突圍,為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和數學素養的提升助力。在數學中,學以致用是教學增效的基石,審視數學問題和厘清思路是教學增效的途徑,學習形式多樣是教學增效的保障。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策略;數學情境;數學思維;教學形式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思維深化推演和預估,對未知性問題進行獨立驗證和論證,逐步讓學生學會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最終激活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意志力。本文主要探討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策略,以構建數學高效課堂。
一、學以致用是教學增效的基石
教師的教學環節完整,才能組織起有效的課堂教學。在教學效果上,有效的課堂組織形式和課堂教學模式是構成有效教學的要件;教師對教學細節的把握和對學情的時刻關注和引導是有效教學的實現途徑。在這里,強調教師的課堂監管作用和教學進度與效能的實時監控,就是為了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兼顧學情的整體變化和個別調整,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對于數學問題的設計離不開對具體學情的分析,而且要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預估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要做到這一點,至少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有總體設計思路和教學重難點的情境突破口,以此引領教學步驟的推進。例如,在“概率”這一章中,教師的導入環節可以從具體生活化的問題出發,如福彩購買與中獎等,引出學生對概念的深刻理解。然后,教師從建立數學模型開始,讓學生在自由的聯想中大膽進行求證和謹慎論證。只要教師的導入環節非常有吸引力,就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討的興趣。除此之外,凡是能夠指導和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建立數學模型的環節,教師都可以盡量借鑒具體的數學學習情境來增加數學教學的人文情懷,并從數理科學的角度增加學生探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如果高中數學教學只是單純進行試題解析和方法訓練,就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為學生將來進行學科研究打好底子。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基于數學情境的能動性的發揮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潛能的發揮,而且學生能以自己的學識和生活經歷不斷提升對新知識探究的能力,并且從多方面努力提高思維的科學性和有序性。只要學生的思維發展方向正確,那么學生的學習狀態一定會始終處在對數學問題的積極探究之中。只要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斷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就能不斷發展、優化學生的學習思維,并形成經典的教學法和極富個性化的教學風格,構成有效教學的要件,提高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審視數學問題和厘清思路是教學增效的途徑
教與學相輔相成,教師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學習新內容,就要在教與學兩方面同時推進,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體系的認識和運用,不能只重視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高中數學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板塊之間都有環節銜接和互證之特點,在知識板塊內有眾多概念、公式推演的過程,這是教師教會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但是這些具體的內容必須要有明確的數學思想作為指導,才能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探究。而教師的講解和學生學習能動性的發揮,就需要在類別歸納和易混淆的總結階段、環節進行區別與聯系,加強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獨立探究習慣和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形成對數學問題發生、形成條件和解析結果的深度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數學教學就需要特別注意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課堂設計,重點發掘學生思維品質上的鍛煉提升和良好解析習慣上的培養,因為這兩點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品格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探究的反復性和充分性上學會發現和創造,學會堅持和成長。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在課堂內外充分固化和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解析方法的總結,特別是對數學問題歸類進行細化和比較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知道運用新舊知識的銜接和推演能為后續的數學學習做好鋪墊。教師通常的做法是,在一定訓練量的習題中讓學生學會運用新知識,并通過針對性的學習優化學生的思路和解析辦法,同時做好易錯題的積累和各個環節的細化推導,在具體的解析過程中實現題型與題量的最大價值優化。例如,在等差數列或三角函數的學習中,每一章節的引申和推論都以條件的變化引起法則、公式的變化,要是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就能在立體幾何中非常自由靈活地找到最優化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具體辦法,而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形成自己的學習風格和探究動力。又因為象限與曲線方程章節中涉及大量的函數解析問題,教師在延伸學生的思考方向等問題上可以主要著眼于類比問題的設想或情境教學的設計,讓學生在充分建立數學模型的基礎上深度思考新知識內化后的問題實質,從而為學生自由想象、自主思考、自覺論證打下堅實的思維基礎。
三、學習形式多樣是教學增效的保障
數學教學不能僅僅是基于數理邏輯的教學,還可以拓展到對恒定和變量之間綜合思考的科學研究與表述上。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感受數學思想的神奇和美好前景。如教師可通過教學道具、小組探究等,讓學生進行問題設計和數學建模,在創新和探索中對知識體系進行多角度的認識,并在動手實踐中享受學習和創造的樂趣,為下一步的學習與實踐打下牢固的基礎。數學學習中的合作探究是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能力訓練與培養的重要方法,各種檢測和衡量評估手段是階段性學情分析的重要依據。即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多樣化的情境設計,包括研究數學教學設計文案、經濟活動模型構建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學生運用數學思想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師在訓練學生解析能力的過程中,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給學生一個必要的探索起點,在數學思維的表述和論證的規范、完整中加深學生對法則、公式的理解,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陳耀.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教學探析[J].數理化學習,2018(11).
[2]寇德婷.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2).
[3]強美霞.高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19).
[4]陳江洪.高中數學題目編制再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12(18).
[5]林軒.基于核心素養下高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探究[J].福建中學數學,2017(12).
作者:楊小麗 單位:甘肅省臨洮縣第二中學
- 上一篇:微視頻在幼兒園數學教學的運用
- 下一篇:有效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