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超聲教學感悟

時間:2022-01-07 10:52:14

導語:醫生的超聲教學感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生的超聲教學感悟

本文作者:彭曉瓊劉麗萍蒲大容工作單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超聲科

精選教學內容

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屬于醫學繼續教育范疇,其培訓對象大多為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醫生,基礎理論知識不扎實,接受新知識、新理論、新觀念、新技術的機會相對較少;因此,依據全科醫生“寬、淺”的原則[1],作者對教學內容進行如下改革。重視超聲醫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超聲診斷基礎雖不是教學大綱的重點,但卻是教學的難點,該部分內容在整個課程講解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在授課過程中應重視和加強超聲醫學基礎理論的講授,適當增加介紹與成像有關的知識,讓有一定臨床工作經驗的基層醫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超聲成像原理有初步認識,并在講解中將原理見之于超聲圖像,并結合臨床,引導學生總結出超聲檢查臨床應用范圍及其局限性,有助于他們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選擇有效的檢查技術,提高臨床診斷水平,如講解B型超聲成像原理,其是由多束超聲波傳播過程所遇到的各界面的回聲構成,每一界面回聲對應一個光點,光點的明暗程度表示回聲的多少。如沒有反射就沒有回聲,B型超聲圖像上就沒有光點,呈黑色,稱無回聲型,如清澈的膽汁、尿液以及病理性的胸腹水等。這樣一講,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人體囊性組織多呈無回聲,實性組織多呈低回聲或中等回聲,而氣體、骨骼等組織與其他組織所形成界面時會呈全反射型,這樣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根據全反射原理,學生們也容易推導出超聲檢查的局限性,肺部及骨骼系統病變的超聲診斷效果就不如X射線檢查。氣體是影響超聲診斷的最主要因素,所以胃腸道氣體的干擾會影響腹部臟器的超聲診斷。相反,除肺部、骨骼及含氣空腔臟器如胃腸道外,全身其他囊實性臟器或組織都適合應用超聲檢查[2]。常見病、多發病的超聲診斷是教學的重點從專業上講,全科醫生主要提供一般常見病、多發病和明確診斷的慢性疾病的醫療服務[3],而不是疑難少見病的診治。因此,對全科醫生的要求比較廣博,而不是精專,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講解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超聲表現以及檢查前的準備工作,如為減少氣體干擾,上腹部臟器檢查前要禁食、禁水8~12h;檢查盆腔臟器,如膀胱、前列腺和子宮附件等需要適度充盈膀胱。全科醫生掌握這些基本知識,不僅能夠更好地指導患者做好相應的檢查準備工作,同時還能提高對超聲報告內容的解讀能力,而不僅局限于看報告結論。適當介紹超聲新技術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的學生大多來自基層衛生醫療單位,接受新知識、新理論、新觀念、新技術的機會相對較少。而當今科技日新月異,超聲技術不斷更新。目前,主要有內鏡超聲、介入超聲、術中超聲、血管內超聲及三維立體超聲、超聲造影成像等新技術和新方法。這些新技術大大促進了臨床診斷及治療水平[4]。如內鏡超聲可較好地顯示胃腸腫瘤病變的所在部位和范圍,還可克服腸腔氣體及相鄰骨骼干擾的缺點,提高對胰腺頭部病變的診斷[5]。超聲定位下穿刺活檢較方便、準確,并可在超聲引導下插管、引流等,減少手術創傷。因此,在超聲醫學教學過程中適當講授新知識、新技術,進一步提高全科醫生對超聲應用的認識,對其以后的臨床工作具有重要意義[6-8]。

改革教學手段及方法

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保證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質量。多媒體教學教育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多種感官并用學習效率最高,視、聽并用的理解記憶率遠遠大于單看和單聽的記憶率[9]。多媒體教學具有趣味性、娛樂性、科學性和聲文圖像并茂等特點,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能夠較好地模擬動態過程,有助于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較好地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同時,其圖像質量高、片源選擇余地大,使用方便,減少了教師板書書寫時間,是目前教學的主要模式[10-12]。對于課堂上受到限制無法展開授課的內容和技術,如超聲的新技術和新進展,如三維及四維超聲、聲學造影,超聲引導下肝、腎、肺穿刺,靜脈導管植入等用錄像片和多媒體教學作介紹,既形象直觀,又可反復播放,豐富和擴大了教學的知識層面,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為今后多媒體教學的臨床應用打下基礎。比較影像學(comparingimaging,CI)的教學CI是指對疾病的影像學診斷采用最有效、最能獲取準確診斷價值的、優先的影像學診斷方法[13]。其是以掌握多種影像檢查為基礎,每種影像檢查手段都有各自的優勢與不足。這就要求超聲學帶教教師在原有超聲醫學教學內容基礎上適當介紹該疾病的其他影像表現和相關影像檢查間的異同點,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什么情況下最適宜做超聲檢查,什么情況下不適合,熟識各種檢查手段的優缺點,并學會靈活應用,如在常規條件下肺臟不適宜做超聲檢查,但一些邊緣性病灶超聲是可以探及的,而且對于引導穿刺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只有掌握了比較影像學,才能實現優化選擇、降低患者就診費用和不必要的檢查帶來的損害,同時提高病變檢出及診斷的效率[14]。重視機旁見習,充分利用圖像存檔與傳輸系統資源超聲醫學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形態學科,具有多切面、實時動態顯像的特點,B型超聲的斷面解剖和CT不同,CT都是橫斷面,而B型超聲探頭就像一把解剖刀,可以顯示人體的任意切面,單靠短時間的課堂理論教學,培訓學生對超聲圖像的理解是很有難度的。因此,必須重視機旁見習,通過在機旁實時觀察和思考,加深理解超聲圖像的形成過程;觀察人體內液體、實性軟組織、骨骼或結石和氣體4種介質的聲像圖表現;明白B型超聲切面圖像與人體斷層解剖的關系、診斷疾病的原理、適應證和不同檢查部位相應的準備工作;懂得超聲檢查申請單的正確書寫和注意事項等,同時也加深對超聲診斷報告的解讀能力。由于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見習學時短,內容覆蓋面廣,單靠傳統的機旁見習,所見的臨床病種有限。而充分利用圖像存檔與傳輸系統資源(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可以極大地提高B型超聲見習課的效率[15-16]。目前,大多數醫院都有PACS,在超聲見習教學過程中可直接從PACS調出很多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典型超聲圖像,以豐富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各種疾病聲像圖的認識。總之,從教學經歷中,作者認為授課教師必須明確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學生特點,以需求為導向,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在有限課時內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超聲醫學的認識,從而達到有效提高培訓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