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科研探討
時間:2022-06-08 03:06:14
導語:5+3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科研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臨床醫學“5+3”是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的新體系。教育部明確要求“5+3”培養模式中“科研素質和能力訓練要貫穿在各個教學階段,在基礎教學階段著重培養學生掌握醫學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術”。該研究建立了導師制,招募大學三年級的“5+3”醫學生10名,采用臨床實習、文獻抄讀、統計分析學習、論文撰寫結合案例討論等師生互動的形式進行學習,最終利用試卷考核評價教學效果,努力探索“5+3”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科研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等教育;臨床“5+3”醫學生;臨床科研;導師
臨床醫學“5+3”是5年本科教育加3年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一體化培養模式[1],是滿足我國現代化醫療衛生建設需要而建立的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的新體系。教育部明確要求“5+3”培養模式中“科研素質和能力訓練要貫穿在各個教學階段,在基礎教學階段著重培養學生掌握醫學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術”[2,3]。為了促進高等教育改革和滿足醫學發展需要,哈爾濱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部與臨床醫學部結對形成課題組,建立導師制,對基礎醫學學習階段的臨床“5+3”學生開展了早期接觸臨床科研的探索研究。該研究建立了導師制的培養模式,從提煉臨床問題、檢索文獻、統計分析和論文撰寫四個方面進行學習,最后采用試卷考核獨立評分的形式檢驗最終的學習效果,具體研究步驟如下文。
1導師制的建立
導師制由來已久,最早出現在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著名學者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曾在《英美德大學研究》中寫道:導師制的師生關系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關系[4]。哈爾濱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部與臨床醫學部聯合,抽調臨床教學和科研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導師,以學生自愿參加為原則招募大學三年級臨床醫學“5+3”學生10人。學生均簽署了參與研究的知情同意書。結合導師研究方向師生進行雙向選擇,每名導師負責2-3名學生,建立起基于導師制的早期接觸臨床科研的探索型教學模式。一共安排了26個學時進行學習和考核,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一院神經病學教研室作為研究基地,著重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2從臨床問題凝練科研問題
大學三年級的“5+3”醫學生還沒有臨床實習的經驗,不能敏感地發現臨床問題并凝練成科研問題,這就需要導師的幫助。以神經內科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疾病為研究背景,結合真實病例,導師指導學生進行問診和查體,啟發學生自己討論疾病的診療經過,包括病因、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治療、預后和護理等[5]。在討論的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發現臨床問題的能力,并在導師的引導下凝練為科研問題,進一步學習研究。這一階段采用6學時完成上述內容的訓練,使科研與臨床實際問題相結合,加深了學生對科研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研究探索的興趣,為后續臨床科研的開展奠定基礎。
3文獻檢索的學習
帶著從臨床問題凝練出的科研問題,導師幫助學生設計模擬科研課題,進行文獻查找。文獻檢索是臨床科研的基石[6]。導師指導學生檢索文獻,培養學生循證的科研意識[7]。具體步驟如下:①導師介紹文獻檢索相關術語,如關鍵詞、字段等;②導師和學生一起練習使用中外文獻檢索工具,中文數據庫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維普中文期刊服務平臺等,外文數據庫如SpringerLink電子期刊、PubMed醫學文獻檢索服務系統等;③結合科研課題關鍵詞,進行文獻查找和小組討論,設計出解決臨床問題的實驗方案。我們安排了6學時進行這一階段的學習、訓練和討論。
4統計分析的實戰
有了臨床數據,還需要對數據進行整理、歸納、解釋和推斷。這一過程離不開統計分析,因此培養學生統計分析的能力至關重要。首先,導師指導學生學習文獻中的統計分析,再結合自己模擬課題的研究內容,訓練描述入組患者的基本情況,練習繪制規范的統計圖和統計表。其次,結合文獻和模擬課題的研究目的,培訓學生掌握常見統計分析方法的種類和適用范圍。例如,何時使用單因素分析,何時使用比值比(oddsratio,OR),為何要進行分層分析,為何要列出調整前結果和調整后結果等。通過文獻的統計分析學習和模擬課題的統計實戰,學生高效地掌握了統計分析方法,鍛煉了統計分析能力,深刻認識了嚴謹的統計分析思維對科研的重要性。臨床數據統計分析的實戰利用8課時完成。
5科研論文的撰寫
科研論文的撰寫是對臨床研究的最終表達。我們以高質量的論文為范例,基于論文撰寫須知,與學生逐句逐段討論,多篇文章論證,分析各自優缺點,提高學生論文撰寫的邏輯思維和行文能力。以引言的學習為例,引言的目的是引入研究的疾病或者現象,一般包括該疾病導致了哪些公共衛生問題,目前國內外研究進展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等內容。以上這些問題,并非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通過對高質論文的深入分析,體會好的引言是什么樣的,從而掌握論文引言的寫作方法。臨床科研論文撰寫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共計4個學時完成。
6效果考核
經過上述學習和訓練,我們最后采用試卷的形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收集10篇高質量的臨床研究文獻,每名學生分派一篇,文獻中涉及試卷答案的內容提前隱去,就以下問題進行考核:①文章的研究設計屬于什么類型;②引言中研究的創新性是什么;③統計分析使用了哪些方法;④結果部分,統計圖表應用是否規范正確,能否換成其他形式;⑤討論部分,如何對該論文研究結果進行推論。每個問題為20分,滿分100分,試卷隱去姓名,導師按照統一標準進行打分,合計每張試卷的總分。結果表明10名學生考核分數均在90分以上,證實導師指導臨床“5+3”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科研的培訓效果是良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達到了預期培訓的效果。7研究體會通過此次探索性研究,我們有如下幾點體會:①臨床科研的參與和實踐過程能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臨床科研,如何進行臨床科研,而不再是紙上談兵;②鍛煉了學生的臨床思維,基于臨床病例發現臨床問題并凝練為科研問題,是臨床科研起步的關鍵;③文獻檢索、統計分析和撰寫論文都是臨床科研必備的基本素養,指導學生早期學習并掌握這些基本功為今后臨床科研打下了堅實基礎??傊?,基于導師制,由臨床和科研經驗豐富的導師帶領,以經典文獻為樣板,以臨床實際問題為核心,從臨床思維、科研選題、文獻檢索、統計分析、論文書寫技巧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早期接觸臨床科研揭開科研的神秘面紗,鍛煉了學生的臨床思維,提高了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構建了以醫學教育改革為導向,以臨床和科研創新為根本,滿足臨床醫學高層次人才培養需求的導師制培養體系。通過小樣本探索性研究,為臨床“5+3”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科研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新思路,值得進一步大樣本研究探索。致謝:高揚,朱文迪,馮健媛,唐恩雨,俞婕,張書源,吳楊,宋佼洋,弘毅,杜爾悅10位醫學本科生對本文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王學虎,成軍,趙渝.多種教學法在“5+3”醫學生臨床技能培訓實施與體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30):56-58.
[2]吳國翠,曹凡,王妍,等.臨床醫學專業長學制學生對科研方法課程的需求分析[J].基礎醫學教育,2020,22(3):197-199.].
[3]張磊,劉昌偉.本科生早期接觸科研導師制—創新型藥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安徽醫藥,2016,20(9):1807-1809.
[4]徐昌水,高云,張大雷,等.基于“三早理念”的卓越醫生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基礎醫學教育,2020,22(1):71-74.
[5]趙靖,韓書婧,張杰,等.淺談醫學研究生文獻檢索及應用能力的培養[J].繼續醫學教育,2018,32(12):92-93.
[6]平衛偉,鄭建中,郭崇政,等.基于循證醫學課程的醫學生證據評價能力的比較研究[J].基礎醫學教育,2020,22(2):150-153.
作者:李芳 湯穎 孫宏巍 劉悅 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神經病學教研室
- 上一篇:城市軌道交通車站運營管理特征
- 下一篇: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常見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