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初中寫作教學策略
時間:2022-12-04 08:10:41
導語:解析初中寫作教學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提高寫作教學的質量,筆者希望通過對寫作教學課程的重建、教學理念的把握、教學模式開放化、教學方法多元化的改進策略,更新寫作教學的知識體系,讓這門古老而富含文化的課程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活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成為寫作課堂的主體,從而提高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養成自主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喚起已有生活經驗和記憶的能力,培養學生思維拓展的能力。能力是在習慣中養成的,每一個習慣的養成都是一種能力的養成,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寫作的陳舊觀念,也是部分教師教學的迫切任務。
關鍵詞:初中寫作教學;教學理念;教學策略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常把大部分的課時用在閱讀教學上,寫作課的課時是極少的。大部分學校一學期寫作文的數量大約只有六篇,有些老師會鼓勵學生寫隨筆、寫日記等等,但是所用的課時也很少。在中考試卷中,其實寫作占很大的分數,但為什么教師基本上不教寫作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感覺教寫作或者不教寫作的效果微乎其微,學生在寫作教學中也認為學寫作或不學寫作對分數的影響不是很明顯。部分教師并未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寫作教學,幾乎是應試化的造字。在寫作教學的課堂上總體是先看優秀作文,然后學生模仿范文,或者是教師讓學生積累一些好詞、名言名句,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寫作時可以把名言名句套在自己的作文上,為自己的作文錦上添花。但是全體同學都引用名言名句,在中考試題中循環往復,可能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在作文教學中還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學生普遍缺乏真情實感,說“假話、空話”。筆者將從寫作教學課程的重建、教學理念的把握、教學模式開放化、教學方法多元化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寫作教學課程的重建
在寫作教學中,依據教學目標重建寫作教學的課程。王榮生老師提出:寫作課程的寫作類型分為三類:任務寫作、創意寫作、隨筆寫作。在任務寫作中,需要一個確定的寫作對象,一個精準的寫作目的,一個規范的寫作樣式。比如寫道歉信,要說自己什么地方做錯了,想讓別人原諒你,必須激發讀者的情感,使他原諒你,表達的有禮有節,合乎情理,以這樣的情景限制下,讓學生寫一篇文章。創意寫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聯想能力,以及有利于提高語言的敏銳度。學生在進行寫作時,就是在進行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寫作思維就是文體思維,它與小說、散文的思維完全不同。寫作是在語言敏感的基礎上進行的,小說、散文的寫作都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敏感,作家對于作品中每個詞語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反復推敲的,用最準確的語言,表達最真摯的情感。隨筆是寫作教學的傳統,散文詩中國化的,它是作者獨特的人生體悟,有些學生往往有話說不出,而散文細膩的語言,可以準確的表達出作者的觀點,所以在寫作教學中可以將散文作為中學寫作教學的一部分。任務寫作、創意寫作、隨筆寫作三者之間相互配合,構成一套完整的寫作教學課程體系。
二.寫作教育理念的把握
葉圣陶老先生是我國現代語文教育的引領者和開拓者,長達七十多年的任教經驗。葉圣陶老先生在寫作教育方面的經驗主要體現有三點:一是作文的重要之道:存真意,去虛偽,少賣弄,勿浮夸,講究把寫作理論和生活實踐高度契合。在首要位置的是真,要有真意,這個真主要指內容的真。然而真從何來?就是學生日常的積累,待人處事都是積累,這種積累不是為了寫作而積累,而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就該如此,在生活中嚴謹待人、真誠做事,自然在寫作中也能才思泉涌。學生在思考中獨特的見解和感悟,不是人云亦云的套話,只有這樣文章的寫作才不會堆砌,內容才不會虛假,觀點才不至于被掩蓋,給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效果。葉圣陶老先生強調在寫作中采用口語寫作,讓人念起來朗朗上口,給人一種新鮮而親切的感受。二是注重課堂講授,同時不忘課外的交流和指導。例如葉圣陶老先生應邀去樂山武漢大學任教,當時學生暢談時局政治,學校對其打壓,葉老因勢利導,課下悉心指導學生寫作,批改文章,選出最優秀的習作。寫作課與現實相結合,作文成為學生表達情感的通道,自然而然地就寫出了真情實感,這既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水平,也鍛煉了學生勇于表達語言的能力。三是經常動筆,同學寫相同的題目,一起體會寫作,獲得寫作的經驗,教師有針對性的講解和指導,教給學生如何醞釀,取材,構思,寫作,修改等。葉圣陶老先生在寫作時常常深思妙想,拈筆伸紙,葉老的稿子卷面整潔,字跡工整,每頁均有三到五處的修改。葉圣陶老先生是寫作的老手,他在寫作時并不是輕松自如,左右逢源。他給學生布置作業,不僅悉心指導,有時甚至會寫講評給學生,結合學生的作文,啟發學生去揣摩怎么寫會更好。將作文題目和文學作品相結合,將文學作品中的取材,構思,布局,用詞等方面的思考和寫作過程講給同學們,讓學生們深刻領會。
三.寫作教學模式開放化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教改向著開放、互動、多元的方向發展。在寫作教學基礎上,拓展寫作教學的課堂模式,讓寫作和網絡有機結合起來。傳統的寫作教學以“中考”為主體,要促使傳統寫作課程轉型,以學生為中心的寫作教學思路,以興趣為寫作教學任務。教師在寫作課堂上翻轉為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指引者,寫作課在翻轉課堂手段上結合新媒體的信息化資源,教師將教學重點落在如何篩選有趣的寫作話題,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例如美食評價、反寫劇本、活動策劃、微視頻、廣告策劃等。傳統的教學主要在課堂上進行,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寫作訓練時可將寫作的片段、系列文章分批發表在寫作交流平臺上,建立學生自己的個人寫作檔案。教學資源的開放化,互動的教學情境,互聯網+寫作的教學模式,是寫作教學改革的必要路徑。
四.寫作教學方法多元化
習作教學的指導重點在采集資料和組織文章上。作文要有很多東西,很多資料。不少中學生在寫作時,覺得沒有東西可以寫,作文靠字數的拼湊,絞盡腦汁,東拼西湊,勉強達到字數要求;寫作的素材也是憑空想象,脫離實際,靠一個作文模板走遍天下。生活中難道真的沒有東西可寫嗎?不可能,世界之大,生活之廣,學生只是缺乏觀察生活的眼睛而已。為了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累寫作素材,筆者可從學生最熟悉的事物入手,用真實的寫作情境來激勵學生的寫作熱情,為學生布置周末隨筆。教師隨后對學生寫作的過程加以指導,用學生最熟悉的家鄉文化去拓展寫作視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第一,開展家鄉的特色文化活動,課前要求學生上網或者在書籍上查資料,調查訪談,收集家鄉的文化特色之后進行自主進行課堂交流。學生可從家鄉風光,人文風情(如飲食、民宿、歷史遺產、家鄉博物館)等入手,提高學生感悟生活、發現生活、熱愛生活的能力。第二,家鄉的文化元素有很多種,這些文化元素都要寫進文章里嗎?當然不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獨特而鮮明的個人認識和理解,來選擇自己把握最好的一種文化元素來詳細地進行寫作。第三,學生選擇好要寫的素材后,教師用PPT來展示兩個片段,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通過分析,學生了解到要想真正深入地寫好身邊的文化元素,必須對文化元素進行充分的了解,準確的把握,深入的思考,否則再精彩的生活也只是一杯白開水,只會寡然無味,平平淡淡。學生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多方位的理解文化元素的內涵,例如學生寫蘇州的評彈,不要要去戲院看戲,還要閱讀資料和視頻,研究蘇州評彈的藝術特色、演出方式、藝術流派、曲調風格、代表名曲,甚至蘇州評彈和昆曲的區別等。然而了解這些并不是要寫進文章中,只是為了增強學生寫作中的認同感,簡單地知道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去用心去感受,多感官去感受文化元素的獨特魅力。學生只有通過看過、摸過、聽過蘇州評彈,才能將評彈寫得更加立體生動,用細膩的心去發現普通事物中的不普通,做自己生活中的有心人。將文化元素引入寫作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生活意識。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文化元素資源,創設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寫作情境,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引導學生在獨特的生活中挖掘出個性的寫作素材,讓最熟悉的地方在學生的心中留下最深刻的獨家記憶。
文章的組織需要思維,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常發現一個毛病就是學生的寫作思路理不清,文章層次不清晰。而教師在中學實際的作文教學當中,由于對寫作過程指導的忽視,就導致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被輕視。在寫作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面對學生的寫作問題,采用的方法一般就是讓學生多讀多寫、讀寫結合、通過背誦來積累好詞好句和積累其他文章中的好段落等方式,而很少有教師教給學生寫作的過程,也就是對學生寫作思維能力的培養。簡言之寫作能力就是思維能力,在國外對于學生思維的培養,常采用思維導圖的方法,思維導圖中富含的文字和符號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刺激學生的大腦,拓展寫作的思路。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思維導圖,課堂的氣氛就會異常活躍,學生會對寫作充滿熱情。不同的寫作文體在教學策略上也會有所不同,作文寫作主要以記敘文寫作和議論文寫作為主。在記敘文寫作教學中,先通過思維導圖來確定記敘文的立意,記敘文作文立意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觀點正確,思想健康,中心明確。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學會審題,在作文題目的要求中找到關鍵詞,然后把關鍵詞作為思維導圖中心詞寫在紙中央,以關鍵詞為中心,進行分析,發散學生的寫作思維。如以“未來”為話題的作文題,我們很容易確定中心詞為未來。學生的立意,從小處可以想到自己隨心暢想的未來,從大處可以選擇到“中國的未來”。而有些半命題作文的立意則需要對其充分思考,縱深開掘才能確定,先選取一個普通的人物或事物,然后通過這個普通的人物或小事物,反映出一定的生活道理,從中寫出深意。一篇好文章的立意,不僅僅要中心集中,同時也要求新穎和創意,好立意往往讓人耳目一新,從心里有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寫作如果要想出新穎的立意,我們需要讓學生對中心詞進行多樣化的思考,從而盡可能擴大他們立意的角度和范圍,可從事物的反面進行思考等。多樣化的思維活動具有多樣化的思維,多樣化思維有三個顯著的特點,分別是多角度性、多層次、多方面,在作文的寫作中也和思維相結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初中階段(7-9年級)議論文的寫作要求是“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初中議論文命題,主要有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和根據材料作文幾種形式。其中命題作文中的題目關鍵詞和話題作文的話題,可以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詞;在材料作文中則需要了解出題的意圖從而確定關鍵詞。敘述性材料,主要方法是概括出其中的主要事件,分析其主題思想;說明性材料,需要找出它的內在含義;圖畫性材料,則要看清圖畫中的人物、事件、細節等,推測出繪畫的意圖。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將找出的中心句中的中心詞確定為思維導圖的關鍵詞,作為下一步發散思考的基礎。議論文往往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立論,因此有時中心詞不止一個,這個時候,可以讓學生將可能的中心詞都列出來。在閱讀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讓學生依據相似點、相通點等思維方式進行聯想和想象,推演出所有可以想到的論點,將結果畫成思維導圖的下一分支。有些同學因為平時沒有養成分析思考的習慣,所以根本不能發現問題,也就不知如何進行較充分的論說和證明了。在平時多思考,找到矛盾點,也就找到了論點的切入點。在考試大綱中提出,要考查學生認知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就是要求學生能夠認知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前因后果。這部分是對學生寫作思維的考察,更具體地說,是對學生因果思維的考察。通過對中心詞的因果分析,可以使論點更加深刻。文章的結構就像是混凝土中的鋼筋,對文章的內容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與行文多樣的記敘文相比,議論文更講究結構,它的篇章布局顯得更為規范。我們確立了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后,怎么去分析,選用什么樣的論據,怎樣運用這些論據來證明論點,這就是論證的過程。議論文寫作的基本結構有三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其中最為重要的分析問題部分,要按照一定的方向展開論述。無論按照什么樣的方向論述,分論點之間都會形成一定的邏輯聯系,有學者指出,“議論文的結構多為‘總—分—總’式。此外還有并列式、層進式、對比式。大多數議論文宏觀上是‘總—分—總’式,內部是并列式、層進式或對比式。”繪制思維導圖,對學生掌握這三種論述形式都能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集:第19卷[M].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榮生.寫作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4]張華清.作文:“自我”到“自我”[J].中學生,2016(3).
[5]王寧.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學科的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2016(6).
[6]商金林.葉圣陶寫作教學的真知灼見[J].中學語文教與學.2018(11).
作者:張馨航 單位: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 上一篇:考研論文可以發表在cscd期刊嗎
- 下一篇: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