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教育模式探討

時間:2022-08-17 08:35:39

導語:高校安全教育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安全教育模式探討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安全教育是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切實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使青少年從小樹立憲法意識、國家意識和法治觀念。把法治教育納入文明校園創建活動,開展普法宣傳活動,推動法律進學校。”大學生作為推動社會經濟文化進步的主力軍,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歷史重任,僅僅擁有良好的文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提高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具備法治觀念是其必備的素質之一。我國青少年犯罪的比率不斷上升,其中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學校對學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夠,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已經成為高校安全教育的必要內容。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安全教育,切實提高大學生安全素質,既是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的需要,同時又是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必然要求。(二)高校安全教育是保障校園安全的現實要求。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疊加,各種思潮復雜化,大學校園和社會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而大學生社會閱歷淺、安全意識薄弱、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差、應對各種安全問題能力差,使大學校園和大學生成為各類案件、事故的高發地和受害群體。2012年北京市破獲的一起高校系列盜竊案中,犯罪嫌疑人利用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識差的弱點,在11所高校盜竊作案25起,案件造成經濟損失約20萬元。甚至還有些非常慘痛的教訓,如復旦研究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學生斗毆致死案、2008年上海商學院女生宿舍火災事件以及女大學生打黑車頻頻失聯等,這些都成為影響校園安全穩定的重要隱患。新時期,加強高校安全教育不僅是提升大學生安全意識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校園正常學習、教學的現實需要。(三)高校安全教育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教育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學教育的目的促進人的的全面發展,提高大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專業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也包括安全素質。安全素質包括安全知識、安全意識、安全技能、安全認識、以及安全行為和相應的心理狀態。安全素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高校在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同時必須加強安全教育,使學生處在一個系統的安全意識培養環境,增強學生的安全教育的效能。

二、高校安全教育現狀

(一)安全教育課程內容陳舊效果不理想。自2004年北京林業大學把安全逃生納入課堂教學以來,越來越多的高校注重安全教育,安全教育進課程、進教材、計入學分在全國高校逐漸得到落實。當前高校安全事件時有發生,說明安全教育效果不夠理想,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環境不斷發生變化,安全教育新的內容也次第產生。目前高校安全教育課程大多采取理論教學,內容陳舊枯燥,缺乏吸引力,安全實踐演練因為場地、費用等在教育過程中所占比例不高。(二)安全教育模式創新不夠流于形式。新媒體時代呈現出交互性、開放性、共享性、即時性等特點,手機、網絡等新媒體已融入絕大多數大學生學習、生活中。而高校開展安全教育跟不上新媒體發展的步伐,繼續沿用一些傳統的模式,在開學初、新生報到、案件高發期以及在校內發生安全穩定事故或接到上級有關安全通知時候,才會以宣傳展板、安全宣傳單、橫幅、警情提示等方式加強教育,宣傳形式單一、缺乏經常性安全教育,教育內容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和滲透力,形式大于內容,難以取得預期效果。(三)思想重視不夠認識上存在誤區。一是一些高校更多關注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對安全教育問題重視不夠,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安全教育起不到預防作用。學校保衛工作部門、心理咨詢中心、學生工作處以及二級學院等學生工作管理者多能認識到“安全穩定重于一切”的意識,但是現實工作中,缺乏對校園安全隱患的排查。二是學生安全意識缺乏。宿舍中私拉亂接電線、使用大功率電器,貴重物品手機、筆記本電腦、錢包隨處放置,走路經常低頭玩手機,對陌生人沒有戒備心,出門乘坐非正常營運車等,這些安全隱患都和學生安全意識不足密切相關。

三、高校安全教育模式探索

(一)與時俱進,優化安全教育內容。為了培養大學生安全意識,增強安全防范能力,國內大部分高校安全教育內容都能集中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安全、法律法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新矛盾不斷。從宏觀層面來看,由此產生的國家安全、政治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環境安全問題。以微觀視野來看,高校管理方式的改變、大學生源結構的變化,網絡對個體生活方式的影響,迫使我們對大學生心理、社交、生命等安全要加以關注。這些新變化要求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拓展安全教育的新內容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需要。(二)借助新媒體,構建安全教育綜合平臺。據國家互聯網中心統計,目前高校校園互聯網普及率為100%,學生手機使用率達到100%,在校大學生78%以上的信息來源于互聯網。新時期,高校安全教育必須利用“互聯網+大學安全教育”理念,建構起集自助學習、交流服務、考核管理為一體的多元綜合平臺,為增強高校安全教育提供有益補充。一是搭建安全教育互聯網自主學習平臺,讓學生通過手機可以學習到生動、形象、喜聞樂見的生活與安全方面知識,內容涵蓋食品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全方位多層次安全教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自身需求,在系統中自主選擇學習,從而建立自身的安全知識體系。二是搭建互聯網安全教育交流平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在學校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平臺聯系網上在線客服,進行一對一的答疑解惑,盡早排查身邊安全隱患,最大限度地預防安全問題發生。三是搭建互聯網安全教育考核平臺。學校可以通過學習時長、學習內容來全面考核并及時掌握每個參加自主學習同學的學習進度、安全素質。(三)建構以人為本、貼近學生的安全教育長效機制。一是凝練安全文化,構建高校校園安全體系。用安全文化激發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學生對校園安全文化的認同,才能確立長效安全運行機制。校園安全文化必須以物質基礎為依托,要注重校園安全硬件設施建設,建設完善的消防、技防設施系統,不定期地排除各類安全隱患,避免安全事故發生。同時以建章立制為保障,發揮校園媒體的宣傳作用,加大校園安全文化宣傳力度,做到安全意識深入人心,形成和諧的安全氛圍。二是構建一個實踐演練陣地,落實安全教育理論聯系實際。安全教育只有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際演練中安全防范技能才能得到提升。高校應針對校園火災、校園暴力、地震等突發事件開展模擬演練,提升學生應急反應能力。三是借助安全專業隊伍,構筑示范成員陣地。高校可以邀請相關專業成員如警察、消防員、安全專家開設講座,通過具體的案例,詳細講解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和傳授相關經驗,讓學生對對安全知識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接受學習更主動、更積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李明珠 單位:華北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N].人民日報,2016-12-25

[2]陳耀輝.大學生安全素質教育亟待加強[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3]張景林.安全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4]趙寧,常斐.關于大學生信息來源現狀調查分析與工作設想[J].科技信息,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