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思考

時間:2022-05-19 10:28:38

導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思考

一、大學班級管理歷史回顧

大學班集體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礎,是大學生的基本組織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載體,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規范、協調、導向、適應、教育和服務的功能。[4]回顧班級的產生和演變過程,班級是教育為適應生產力和科技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雛形最早產生于中國和古希臘,正式命名為班級制或班級授課制,則是源于16世紀的歐洲,16世紀羅耀拉(1491-1556)主辦的教會學校就采用與現代班級授課類似的教會組織,[5]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對“班級授課制”做了理論上的論證和教育方法上的闡述后,班級作為高效、科學的教育組織形式逐漸推廣開來。我國采用的班級授課創始于1862年的京師同文館,1902年《欽定學堂章程》頒布后,逐漸固定為全國高校的組織形式。[6]從幼兒園開始,我國每一級教育機構都是以班級為單位的,有固定的教室或自修室,集體活動以班級為單元,有各自的班主任老師,可以說每一位學生的班級觀念都根深蒂固。管理模式也比較簡單,是以“班主任—學生干部—學生”這種線性科層組織為工作機制,以效率優先為管理原則,教師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基本是口口相傳、手把手教和訓誡式的,這是一種全面事務管理,追求的就是一種高效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高校逐步采用學分制,進入21世紀,學分制基本在全國高校普及。學分制的施行,使得學生選課的自由度加大,這就導致了同學不同班、同班不同學、同室不同班、同室不同學現象的出現。一些高校(或高校聯盟)采用更加富于彈性的學分制,學生可以跨專業、跨院系、跨學校選課,進而造成了同班不同級、同班不同校的現象出現。還有一些高校,大一新生入學后采取通識教育,大二再分專業班級,這就使得大部分同學在大學期間要經歷兩個或者更多的不同班級。以上種種,對傳統的以班級為核心的學生管理模式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沖擊。

二、網絡信息時代班級管理的現狀和面臨挑戰

為了更科學、準確、深刻地摸清網絡信息時代高校班級管理的現狀,厘清班級建設的主要困惑,明確班級管理面臨的挑戰,找準今后班級管理和建設的發展方向,2013年3月份,齊魯工業大學(原山東輕工業學院)商學院學生工作團隊精心設計了《大學班級建設和大學生互聯網使用狀況》調查問卷,問卷分為三大部分、73個條目,分別就當前班級建設狀況、大學生互聯網使用狀況、未來班級發展趨勢等三大方面進行了調查。調查樣本選取了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齊魯工業大學、濟南大學、山東女子學院等六所駐濟南高校,專業涵蓋工、理、文、法、經、管、醫,年級包含大一到大四,共發放問卷900份,回收調查問卷852份,回收率94.7%,有效問卷811份,有效率95.2%。通過對回收問卷分性別、分年級、分專業統計后,系統分析發現,當下傳統班級管理模式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

(一)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效率和滿意度堪憂

傳統的班級管理是以事務管理為核心的全過程、全員管理,是一種事前通知型和事后警戒型。傳統的班主任工作制度注重于大學班級管理的規訓功能,而忽視大學班集體本質的教育功能,其結果往往使得班級管理的目的與大學教育的目的對立起來。[7]問卷調查顯示,有46.9%的學生認為目前的班級管理模式效率一般,有33.8%的認為效率比較低,認為效率比較高的只有19.3%。而對班級集體活動效果和滿意度方面,有41.9%的同學對班級活動不滿意,有15.8%的學生則很不滿意,有45.6%的同學認為班級活動質量一般,作用不明顯。在參加班集體活動意愿上,有30.2%的同學表示是不愿參加、勉強參加,在參加頻率上,表示經常參加的只占54.6%。傳統班級活動的吸引力和效果都不盡如人意。

(二)輔導員和班主任的“質”“量”和吸引力堪憂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教育的一個主要弊病就是習慣于不思考的評價方法來考核學生。”[8]傳統校園對學生評價方法就是“優”與“劣”或“學習好”與“學習不好”的絕對模式,在多元化的世界里仍然沿用一元化的評定標準來評價學生,其結果肯定是讓多數學生“不悅”,使其逐漸走向對立面。著名的管理學家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EltonMayo)曾說,“其實影響生產的不是物理因素,而是心理因素”。[9]大學生正值青春韶華,感情豐富,渴望被認可和贊揚,希望得到一對一的“心理按摩”,但隨著1999年高校擴招的開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人數劇增,作為班級管理主力軍的輔導員和班主任面臨著“質”與“量”的雙匱乏,沒有精力與學生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在重科研、凡事按分排名的大學環境里,優秀的年輕教師不愿做輔導員和班主任,再加上近10年來,高校紛紛開展“圈地運動”,新校區一般遠離中心市區,教師們疲于兩地奔波,又加上高校擴建大部分靠舉債建新校,勒緊腰帶過日子,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值班費、加班費和補助能減則減、能免則免,種種原因,只能使輔導員和班主任們的工作方式由“微觀”走向“宏觀”,由“顯微鏡”式走向“放大鏡”式。調查中發現(見圖1),有32.2%的班主任和輔導員只是偶爾參加班級活動,經常參加班級活動的僅占15.4%。在組織班級活動方面,僅61.3%的受調查學生認為最具號召力的是班長、團支部書記,班主任乃至主要班干部號召力的缺失,使班級極易陷入“群龍無首”的“無核”狀態,久而久之,使班級“離心”加速,最終導致“無政府狀態”的出現。

(三)互聯網對大學生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堪憂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全面進入web2.0時代,Twitter、Blog、MSN、QQ、Wechat等網絡新鮮工具層出不窮,互聯網將人們帶入傳播速度更快、內容更具現場感的“微時代”。美國新聞學會早在2003年就提出“MeMedia”研究報告,提出“我們開始進入自媒體時代”,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和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10]互聯網這種開放性、平等性、互動性的屬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從“面對面”、“一對一”的一維空間轉變為“鍵對鍵”、“多對多”的立體空間,這種網狀的、外延式的交流和學習方式引發了學生的全方位革命。問卷調查顯示(見圖2),目前,在校大學生已具備了各種與互聯網全面接觸的軟硬件環境,互聯網已成為一只“看不見的手”,支配著學生的大學生活。90.9%的同學表示他們每天經常上網,67.7%的學生擁有個人電腦,82.7%的同學常用手機上網。68.7%的學生認為互聯網能夠給他們帶來“正能量”。但是,調查還發現,有64.2%的學生認為互聯網對學習的負面影響有或比較大,只有22.8%的學生上網主要是為了學習活動,認為上網對自己學習幫助最大的只占23.9%,44.1%的學生上網是漫無目的的隨便逛逛。在談到學校最重要的組織形式時,有39.5%的學生對班級持否定態度。

三、提高學生信息素質、開辟班級網上思想教育新陣地迫在眉睫

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加速更新換代,注定了知識的創造、傳播、更新會采用與以往不同的方式,同時也會引起大學教學和學生事務管理方式的深刻變革,以前“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巴講半天”的方式不會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有了網絡信息技術的介入,21世紀注定是一個智力型的時代,是一個交互關聯的時代,是一個扁平開放的時代,更是一個持續變革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誰掌握了信息技術這個利器,占領了互聯網這個陣地,誰就會成為學習的領跑者和時代的先鋒,誰就擁有了“阿拉丁神燈”,老師和學生均不會例外。信息社會中,技術只是一種工具,人才是主要的要素,人的素質,尤其是信息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一個人的未來成長。信息素質由美國信息工業協會會長Pa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美國圖書館協會(ALA)將其定義為:“能夠充分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能有效的檢索、評價和利用信息。即掌握了多種學習方法,知道怎樣組織知識、發現和使用信息,這些人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因為他們不管碰到了什么問題或者做什么決定時,都能夠發現必要的信息。”[11]新形勢下,要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就要提高學生鑒別和吸收信息的能力,更要提高大學生在虛擬世界里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思想深處“走大道、走正道”的決斷力。在傳統班級這個大學最基本的組成單元不能勝任這一重要角色的情況下,開辟一個新的、具有時代特征和深入學生心中的網上大學生思想教育陣地勢在必行,否則,在我們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陣地被侵蝕、傳統教育方式收效漸微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又丟失了互聯網這一陣地,被資本主義自由化的、激進的、無政府的、個人主義的一些消極、反動的勢力占領的話,我們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將陷入一種絕境。

四、網絡班級管理系統實證與實踐

正是基于當下高校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齊魯工業大學商學院的學生工作團隊于2009年起著手對傳統班級進行改良,打造了一個嶄新的網上虛擬班級管理系統———ICMS系統(InternetClassManagementSystem,簡稱I-class)。網絡班級管理系統是以班級建設為主題,以服務學生為中心,以資源共享和信息即時傳遞為驅動,以高效科學和有效掌控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網絡平臺,這個平臺具有良好延展性,可以容納無限多的班級、無限多的學生和輔導員。它以學生集體成才為目的,以塑造班級品牌為途徑,以愿景激勵和柔性管理為手段,以信息媒體為平臺,以主題活動為載體,最終目標是構建一個凝聚力強、和諧美好、積極向上、互相關愛、健康活潑的班級生態系統。它突破了傳統的班級概念,弱化了班級組織結構形式,通過班班建網、事事掛網等形式來促使同學們人人愛網、隨時想網,實現了網上與網下、網前與網后、自育與他育、具體與模糊的有機結合。網絡班級不像傳統班級那樣有固定的聚集場所、固定的班主任、固定的班干部,在網絡世界里全班同學有無限的空間,在這里每一個人都有一張數字名片,每一個人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這里沒有優等生與差等生之分,每一位同學都有話語權,每一位同學都是自媒體,人人手中都有麥克風。網絡班級中同學們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交流得更加頻繁、徹底,就像蟻穴中繁忙的螞蟻一樣,雖然彼此都行色匆匆,但在輕輕地點頭之間信息全部交流完畢。網班管理系統就像一架全景相機,記錄下了每一位同學和每一個班級大學期間的生存狀態,它還像一條信息高速公路,串聯起了學生在大學里的每一個精神驛站,它更像是一塊磁鐵,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都將同學們吸引在一起。

經過4年來近200個班級的試運行和數次改版升級,實踐證明該系統具有實用性、時效性和可操作性,是傳統班級管理的有益補充,在大校園、多校區、多班級院系學生的教育管理方面極具應用價值。網絡班級管理系統目前包括班級動態、班級風采、學生風采、紅色會客廳、網上直播間、自律天地、社會生活、班級數據庫等七個核心模塊,每個核心模塊下又有一系列的子模塊,每一個模塊都體現了實用、積極、交流、展示的功能。4年來的實踐證明,網絡班級管理系統的建立與應用符合信息社會的時代特征和學生工作的實際需要,彰顯了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優勢之一:ICMS系統開辟了班級網上活動的新陣地,建立了一個永遠不會畢業的班級網上精神家園,每一名學生無論是在現在還是未來都能找到自己在班級中的和自己班級的印記,或者說建立了一個永遠不會消亡的“數字班級”,無論是五湖四海,同學們都可以“天涯共此時”。

優勢之二:開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嶄新平臺,找到了老師和學生“代溝”以外共通的東西,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照顧了班級“非正式組織”和“邊緣人”,能夠聽取更多學生話和心里話,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平易近人和深入人心。

優勢之三:積累了寶貴的學生工作數據,對班級的生存狀態和學生的基本數據有了360°的全面記錄和即時呈現,能夠積累大量的狀態數據,這些“大數據”(BigData)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在即將到來的后信息時代,深入挖掘這些大數據,能夠讓我們探尋當下和未來學生工作的規律,隨時檢索、發現各種學生問題和問題學生,從而提高了處理問題事務和“問題學生”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優勢之四:提升了學生工作人員的工作水平,使學工人員能夠根據周圍學生的變化而不斷“變色”,主動觸網、熟練用網、隨時駐網、深入研網,有利于工作效率和效果的雙提升。

優勢之五:改善了班級的“生態環境”,使班級這一概念更加具有彈性和可塑性,使得它未來可以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更新而更新,打破了成長空間的局限,更加具有開放特征,既能與外部環境融為一體、不斷進行能量交換,又能保持一個“種群”的獨特性,即和而不同、相伴共生。由于具有豐富性、實用性和交互性,網班管理系統正逐步得到更多普通同學的認可,正在深入更多同學的心中。調查問卷顯示,有25.7%的同學認為網絡班級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有47.7%的學生認為傳統的班級組織形式將來可能會消失,有45.9%的學生認為網絡班級未來比較有發展前景。實踐和調查都說明:與學生同步的、帶有時代特征的、深入學生心靈之中的班級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會有更大的生命力。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提出需求理論,認為人有五種不同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在IC-MS平臺上能滿足學生大部分需求。美國組織管理學家蒂莫西•斯塔格奇對達爾文“適者生存”理論給出了新的解釋:“最適合的生物是適應性最強的生物,這不是因為它們具有競爭性而是因為它們發現了對它們環境和諧一致的成功的生存方式。”[12]融入互聯網、適應互聯網、利用互聯網是青年一代對外部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過程,這也是他們必須學會的生存技能,是他們的一種“進化”過程。雨果曾說:你可以阻擋一支入侵的軍隊,但你無法阻擋一種思想。[13]

互聯網與其說是一種技術發明不如說是一種數字思想,大學生是“數字化生活”的最先體驗者,他們恰逢青春、滿懷激情、充滿好奇、喜歡溝通、不懼挑戰。在這個虛擬的、開放的、交互的、多元的、超越時空的網絡信息時代,大學生們既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興奮和渴望,又懷著在虛擬世界孤獨前行的膽怯與迷惘,他們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里———現實世界和自由王國。但網絡世界是現實世界的鏡像與折射,是歷史的重現地和未來的誕生地,正如加拿大計算機和通信產業專家弗蘭克•凱爾奇說:“一切可感的世界在網絡上都可以模塑,網絡世界也是真實的世界”。[14]大學的管理者和學生工作人員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服務,當我們的服務對象、服務環境發生變化時,我們的服務觀念和服務手段也必然發生相應變化和超前改變,以不變應萬變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在主旋律與非主流、現實和虛擬的較量中,大學管理者必須扮演“引領者”而非“守夜人”。在這一變革中,只有適應并預見學生的變化,不錯位、不缺位、找準定位、與時俱進,才能引領未來。(本文來自于《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雜志。《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左殿升王鵬生劉偉工作單位:齊魯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