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念下的班級管理論文
時間:2022-02-02 09:36:46
導語:管理理念下的班級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實施“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的價值
近年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管理工作中要創新思路,積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密切關注學生的身心成長與個人全面發展。在此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價值選擇,較為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努力實現每個學生的充分、自主以及健康發展的培養目標,其意義深遠而重大。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個人的主體意識“學生為本”管理理念的突出特征是十分重視學生的中心地位,這對于革除高校管理中存在的只重視施教者、忽視學生主體性作用這一弊端具有極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學生為本”理念指導下的班級管理認為,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應采用多種措施、創設有利環境,讓學生較好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參加到班級管理活動的整個過程之中。在活動中,學生與學校、教師三者之間在教學活動中是處在平等的地位,這樣就能夠在管理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較好地實現增強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目標。
(二)有利于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級管理的“管”是為了“不管”,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與自我管理的意識與能力,這是現代班級的教育與管理的新思維、新理念。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相關教育理論認為,在班級管理實施過程中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要充分認識到不僅是“管”,更多的應該是“理”,最終實現一個“導”字,從管理走向指導是質的飛躍,其極其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高校管理中“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是社會管理創新理念在高校管理領域的具體實踐,其最基本的理念就是突出學生發展的主體地位,把班級管理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應該積極樹立學生是主學習體的管理理念,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最大化地實現每一個學生的最大程度的自我發展。在多種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創新能力是重點所在,要積極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要努力創造有利條件、積極構建各種發展平臺來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機遇與保障,以此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夠相應地得以較大的提升。
二、“學生為本”理念下學校班級管理的機制構建
班級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取知識與提升能力的主要路徑。因此,在班級管理中,樹立“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構建高校班級管理的長效機制有助于指導班級各項管理行為,能較好地體現尊重學生主體發展的基本目標,可促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
(一)“學生為本”的“服務型”班級管理組織建設“學生為本”理念下班級組織構建的基本理念是促進班集體內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充分、全面地發展,為學生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因此,“學生為本”理念下積極樹立服務型的班級管理組織。服務型的班級管理組織具有其獨特的管理優勢,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班級內的每位學生都有擔任某些職務的義務、權利與機會,把班級管理的主動權全面地還給學生,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在這一管理的過程中,學生對自身及別人會深刻的體驗與認識,可以學會幫助別人,獨立思考,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其次,班級全體學生的充分發展是班級組織結構設計的中心,其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以此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集體的智慧,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在學校班級組織機制構建的諸多路徑中,“班干輪換制”能夠較好地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采取自我推薦、民主測評以及集中討論等相結合的手段,以極富有競爭性特點的選拔方式來選取班干部,也可以定期或定階段對班干部“服務”的質量與水平進行考核,評選出服務意識強、工作能力突出的較為優秀的班干部,以此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與服務意識。
(二)“學生為本”的班級制度建設班級制度建設對于培養學生的秩序觀念與規則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班級制度的制定、內容設計及制度的執行方面都要體現“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班級制度的制定要體現“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每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班級制度的制定是為學生發展服務的,要在允許的條件下盡可能的滿足每個人的需要。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制定的班級制度更容易被學生接受與認可,也會較為容易被自覺遵守,其對于培養良好的班風、校風可以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其次,班級制度的內容要體現“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班級制度的內容要極富有人文情懷,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懲戒的條文,盡量擴大內容的覆蓋面,不要過于絕對化。再次,班級制度的執行方式要體現“學生為本”。班級制度規范的對象是正處于發展階段的學生,在學生違反規定的情況下,執行規定的過程中,應該多些理解,多給學生幾次機會,讓其在錯誤中不斷成長。這樣就可以實現班級管理的良好目標,讓每位學生在和諧的班級環境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素養,營造班級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三)“學生為本”的班級制度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具備較強的育人功能,是教育的重要載體。著名學者馬爾庫塞認為:“觀念和文化的東西不能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人,而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因此,班級管理應該致力于班級文化的構建,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較多地體現學生的內在價值追求、理想理念,以此積淀深厚的班級文化底蘊,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必須樹立“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理念,在制度層面上創新思路,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目標,努力構建學生自我管理的規范體系。班級文化在制度層面上一般包括多個方面的內容,主要是指學習常規、個人行為規范以及各種其他的相關獎懲制度等。班級管理者在制定班級制度、建設班級文化的過程中要積極體現“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與人格,最大限度地實現民主管理、學生參與的管理目標。對此,在班級規章制度的規劃、決策等一系列過程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進來,讓學生的個人意志與愿望能夠在其中得以較好的體現。
(四)“學生為本”評價機制的建立“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體現了對學生主體的尊重與價值的認同,在建立學生評價機制的過程中讓每個被評學生成為自身評價活動的主體與自主參與者。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實現評與被評雙方能夠真正建立起平等關系這一目標。在構建學生評價機制中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評價的內容方面應力求多元化,要高度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評價的方式要盡量多樣化,可以采用觀察、訪談、自我報告,“成長記錄袋”等方法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再次,評價的主體要確立學生的參與權,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反思的價值功能。在實施學校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積極樹立“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理念、努力構建人本化班級管理的長效機制意義深遠而重大,是培養適應現代化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的內在動力,也是新時期班級管理的基本發展方向,更是班級管理必須依靠學生這一管理理念的理性回歸,其在學校班級管理實踐中定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作者:張朝霞
- 上一篇:網格化管理下的班級管理論文
- 下一篇:縱向橫向班級管理論文
精品范文
8管理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