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因素理論在班級管理的運用

時間:2022-11-06 03:02:28

導語:雙因素理論在班級管理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雙因素理論在班級管理的運用

雙因素理論班級管理中的運用第一次站上講臺的時候我還是大四學生。那一年,我在重慶某中學代課,當時的我對教育事業表現出了極大的熱忱。其中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我為代課班級的每一個學生在生日的當天寫了一封信,并送上一份小禮物。

我的初衷是:(1)相遇是美好的,我要成為學生記憶中的美好。(2)我不想成為牧羊人,而想成為“水草豐美的發現者”,我要通過寫信的方式逼自己去和每一個學生互動,努力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剛開始這一招效果良好,學生為此很感動,我也很快得到了學生的喜歡和擁戴。在這種美好的感情的刺激之下,我也越來越有干勁。我以為自己精心構筑的“心圍墻”,可以暖暖地圍住學生,但后來慢慢出現了一些裂痕。有一次,我記錯了某學生的生日,這個學生不知緣由,以為我故意忽視他。恰恰他那段時間學習狀態也不怎么好,我狠狠地批評了他。這下可好,他開始耍情緒,認為我不喜歡他,故意和他作對。還有一次,我在辦公室讓一位學生傳話,讓某位正在打乒乓球的學生上來拿小禮物和信件。我等了很久他都沒來。正在納悶的時候,傳話的學生跑回來對我說:“他暫時不想來,說讓殷老師放著,他會在有空的時候過來取……”“老師,他還說,猜都猜得到殷哥要送什么,不要也罷,他也買得起……”傳話的學生很尷尬地望著我,同時也很知趣地安慰了我幾句。說老實話,那時剛剛入職的我,滿腔熱忱像一下子被凍結了。我表面裝著若無其事,其實在心里狠狠地罵這個學生,同時感嘆:“唉!世風日下!黃鐘廢棄!”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管理方面出了什么問題。開弓沒有回頭箭,雖然我當時已經對此失去了熱情,但還是硬著頭皮堅持完了一年。從中我發現了一個問題:人與人是不一樣的,部分學生感恩知禮,部分學生習以為常,“至今已覺不新鮮”。堅持的一年,我當然覺得有很大收獲,但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想效果,有時候還覺得有點壓力。因為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讓我下筆時文思泉涌,傾瀉如注。

隨著教育經驗的豐富和教育知識的學習,進入教育崗位幾年后的我,日臻老練。在班級管理中,心理學、管理學的知識用得恰如其分,也經常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樣拿寫信這件事來說。上個學期半期考試過后,我為五班學生寫“情懷短信”,這件事確實也做對了(我自己也這么覺得),同時,這件事也被媒體和報紙都報道了。但報紙的大標題是這樣的:《好暖心,老師“半期考試后的情懷”——看的家長學生熱淚盈眶》。首先,我百分之百相信,大部分人都沒有熱淚盈眶。其次,報道中說我為班上每個學生都寫了一封信,其實這也是沒有的事兒,事實是我只寫了三十幾份,我只為兩類學生寫了。第一類:有進步的學生。哪個學生有進步,哪怕只是學習態度的進步,我都會寫一則短信表示肯定。第二類:考差了的學生。那些努力了但沒有獲得理想成績的、情緒低落需要安慰的心靈,我都會為他們加油鼓勁。考得極為優秀的,我一般在食堂請他們喝一杯梅子酒,說一句話——有你們,真幸福!對于那種進步幅度較大的學生,我兌現了與他們之前的約定:李××得到了一副手套,王×得到了一套《典范英語》,徐×得到了一個文件夾,周×得到了一塊手表,高×贏得了一次和老師打籃球的機會……不管如何,我選準時機,趁熱打鐵,即時反饋,精準定位,而不是全面鋪開。他們在接到禮物的時候都非常激動,而且好多學生在此之后在各個方面都有較大的進步。對于我而言,工作量也不大,也沒有壓力,干起來也很帶勁。做同樣的事情,表面上看只是做法有了些許區別,為什么效果和心境截然不同呢?這個問題可以用管理學中的“雙因素理論”來解釋。雙因素理論指的是“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它是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赫茲伯格提出來的。他在1966年時曾經對200名美國員工做過一項調查,調查的目的是為了解“人究竟想在工作中得到什么”。根據這個調查,他提出了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的“雙因素理論”。“保健因素”就是為了滿足衣食住行這些基本需求,如工作場所的條件、安全條件、人際關系等因素。“激勵因素”是指自我實現和受到尊重的需求。例如,薪資福利是不是比別人高?職位升遷的通道是不是比較順暢?一個人能不能在社會上獲得面子、成就感和滿足感?這樣一些關于成就、認可、晉升、工作成長、責任感等高級需求。

赫茲伯格的研究發現:如果工資水平比較低,場所條件太差,人際關系很緊張,這就是保健因素差,員工就會心生不滿。所以,一旦有合適的機會,他們也許就會立刻跳槽。但是,當保健因素增多,員工不一定會增強滿足感,要想增強員工的滿足感,就必須要依靠激勵因素。赫茲伯格強調:要想帶出一個好的團隊,不能僅僅靠保健因素,一定要依賴激勵因素,使員工對工作產生正面的情感。我想,之前的“生日信件”就是一種“保健因素”,所以被搞錯了生日日期的學生會產生較強的負面情緒,而過生日的那些學生的新鮮感不夠,也不太易感動,不會產生較強的激勵作用。而“情懷短信”既是一種“激勵因素”又是“撫慰因素”;“情懷短信”既是一種獎勵,又是一種認可,對進步的學生和觀望的學生都會產生較強的激勵效果,沒有得到獎勵的學生也不會產生負面情緒。所以,后一種方法省時、省力,而且效果也還不錯。

作者:殷振洋 單位:西南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