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創新與創業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16 02:31:31

導語:高校創新與創業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創新與創業教育論文

一、國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國外高等院校在創業教育中形成了多種教育模式,典型的代表有:斯坦福大學的“系統思考”模式、哈佛大學的“注重經驗”模式和百森商學院的“強化意識”模式,它們各自形式和內涵不同,但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斯坦福大學的“系統思考”模式

斯坦福大學對于美國硅谷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該“系統思考”模式一向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通過優勢互補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良性循環。他們認為創業教育應該從創業者角度為其制定明確的創業計劃方案,并結合具體每個人的專業優勢、能力和外部環境,來選擇采取具體的創業行動。這種模式主要強調學生在擁有管理企業的實際經驗、充分熟悉經濟、金融、市場運轉等方面的情況下讓學生學會獨立評估創業機會,由此,來全面掌握系統的創業知識。這種“系統思考”模式的教育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1.培養學生獨立的創業意識和全面的創業技能;

2.以課程教育為基礎地位地開展課程教育與非課程教育,把非課程教育作為課程教育的重要補充;

3.互動式、多學科與多專業式創新創業教育。積極開展開放互動式的多學科、多專業之間、產學研之間的合作交流等良性機制,形成多層次的教育結構。

(二)哈佛大學的“注重經驗”模式

創業的精神內涵實質上是一種系統的、持續性的創新行為,而不應該是一種個別的、偶然的特質表現。哈佛大學這種注重經驗的模式主要是通過培養學生在資源有限和外部環境不確定條件下積極尋找創業機會的能力來培養實際的企業管理經驗,以此在創業管理中建立比較系統的成長跟蹤資料和案例庫。哈佛大學還是唯一一所能夠為創業管理和創業教育研究發行刊物的院校。

(三)百森商學院的“強化意識”模式

在創業學教研領域一直處于帶頭人的地位的百森商學院,在創新創業教育和研究領域以培養創業意識為主,它立足于培養學生創業式的思維方式,富于創造力、進取心和靈活性并敢于冒險,打造具有抽象思維能力以及發現市場商機的能力的合格創業者隊伍;百森模式主要以開展課外拓展訓練、學術研究和教學計劃設計的創新性來促進和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其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嚴格的師資選拔標準。在百森商學院從事創業教育和創業研究的教師在擁有在企業從業或親身參與創業的經歷的同時還要與社會企業保持著良好的業務溝通關系。這樣使學生提供充分的模擬創業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應對復雜事務的綜合判斷分析能力,并充分激發學生們的創新創業積極性。二是系統化的課程設計。該模式認為創業教育不要將學生拘泥于畢業后的眼前利益,應著眼于為美國大學生設定全面系統的創業“遺傳基因”,提供切實可行的創業教學計劃方案。三是實用化的課程內容體系。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百森商學院從整體創業的理念出發,把完整的創業過程納入到創新創業理論課程之中,并將自身經驗傳授給欲開展創業活動的學生。四是體驗式的課程教學方法。該體系通過安排一些實踐活動來實現學生的創業體現,如,在課堂之外的創新創業計劃大賽、模擬創業大賽和模擬企業等。學生的這種體驗不僅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還增強了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

二、我國當前高校創新與創新教育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其目標是逐步建立學生、學校和社會三者利益的統一和可持續發展并能夠相互吸收、相互包容的教育手段與教育模式。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有以下五種模式:第一,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模式,以中國人民大學為典型代表;第二,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培養與實踐教育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典型代表;第三,創新教育作為創業教育的基礎強調基本素質培養模式,以上海交大為典型代表;第四,科技園培養模式,以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為典型代表;第五,創業學院模式,以義烏工商學院為典型代表。縱觀前述,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存在以下問題:

(一)創新創業觀念落后,缺乏成熟的創新創業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一直影響深遠,在觀念上較重視課堂的學習與教授,即:希望書本知識的學習獲得優異的學習成績,從而得到不錯的工作機會,而對于實習實踐環節就不太重視,因此,學生們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對創新和創業的認知缺乏參與者的立場和態度。因此,在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上,也尚沒有認識到其作為國家戰略支撐的重要性。在平時的專業教學中,創新創業一直被忽視。導致創新創業教學的目標偏差,培養方案模糊,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有較強的功利性。更有甚者認為大部分學生并不需要這種教育,只有那些專業課成績不理想、能力不行的畢業生才需要被迫去創業。因此,正是教育者們在認識上的這些偏差,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創新創業積極性,阻礙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正常有序開展。

(二)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學科的建設不健全

創新創業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關于創業學領域的課程和教材大多是將既有內容進行簡單移植、再次拼湊以及綜合梳理,理論內容缺乏完整性和成熟性,對現實的指導意義不大,缺乏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有的系統性與嚴謹性,這就導致尤其是理工類的絕大多數高校開設一至兩門與創新創業相關的理論課程,舉辦幾場意義不大的創新創業講座的形式。對于學生來講,沒能全面了解和學習創業學的相關知識,甚至在指導創業計劃競賽和畢業生就業的層面上某些大學的創業教育還僅僅停留在表面,既沒有針對學生創業開設專門的系統課程,也沒有為學生提供后續的創業指導,從而很難對學生的創業素質有全面提高。

(三)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缺乏系統性,導致師資力量薄弱

當前,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實踐缺乏系統的創業理論指導,只依靠自學或者自身的創業經驗進行教學,而由于大部分教師恰恰缺乏創業經驗,因此,導致創業教育往往照本宣科,創新創業實踐環節的教學效果不佳,真正能勝任者較少,無法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系統的指導。由于對創新創業的指導不能從根本上滿足學生的需求,進而難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四)創新創業教育的資金投入不足

創業過程中風險和不確定性是未知的,因此,各高校的創業教育大多僅僅停留在一般的競賽指導層面,尚未能夠從根本上為學生創業給予實質性的資金支持,無法讓學生切身體會創業的過程,導致學生對創業望而卻步,缺乏開展創業活動的勇氣。參加創業競賽也僅僅是走過場,流于形式,對創業者創業所需具備的品質、領導能力、控制能力等相關的技能和素質要求知之甚少。

三、完善我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措施

(一)開設全新的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

全新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開設要圍繞培養成功的創業者或創新者進行設計,包括:創業者的特質教育、創業知識教育以及創業技能教育三個方面的內容,可以通過課堂教學、課外實踐與實習、參與各類競賽等手段來完成。可以通過為學生開設有關成長型企業管理、新企業創立和創業企業融資等方面的創業課程,具體可以包括開創新企業、創業營銷、創業管理、風險投資與個人股權、小企業的經營與成長等課程。

(二)搭建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平臺

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并不是僅僅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是著眼于使學生樹立全面的創新創業意識并掌握未來創業過程中的基本技能,因此,要將校內理論課程與校外企業實踐進行有機融合,搭建全新、全面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與高新園區等機構共同合作,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公司里按教學計劃的課程進行上課、實踐和體驗創業,還可以通過建立開放性的創新性實驗室等,讓大學生利用這一平臺進行科技創新項目的開發研究。

(三)開展創新創業類競賽活動

針對在校大學生舉辦各項創新創業類競賽。學生通過競賽來模擬練學生創業有效方式,它有利于學生通過實踐來了解創業。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數學建模、電子設計、軟件設計、網頁設計、等活動。學生通過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實現學校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通過參加創業類的比賽,有效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技能,而且對大學生積累創新創業經驗也十分有益。另外,通過競賽的開展還可以全面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等,為今后步入社會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建立創新創業者聯盟

創新創業者聯盟簡稱“創客聯盟”,它是通過一個互動的平臺把風險投資機構、企業、科技園、孵化器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等聯系在一起的社團組織,是創新創業愛好者、以及準備創業者之間進行學習交流的地方。通過創客聯盟,創新者能獲得創業靈感和創業激勵,準創業者和創業者可以獲得資金扶持,技術培訓等幫助。通過創客聯盟,學生可以學習、積累和檢驗自己的創新創業知識。當然,聯盟的組建和有效運作也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和聯動,從而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一個很好的生態環境。

(五)弘揚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

良好的文化氛圍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在國外有些國家,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硬件建設加大力度的同時,通過舉辦創業大賽、就業論壇等活動,可以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營造一份的優秀的校園文化和一個良好的軟環境。通過制定一系列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規章制度,如學分認定、獎勵、導師課時補貼、學生時間保證等,同時應在土地、稅收、資格審查等方面給予創業者以政策扶持,通過舉辦各種學術報告、學術沙龍、企業家走進校園等活動,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形成濃厚的創新學術氛圍;邀請有創業經驗的企業家、風險投資家等專業人士走進大學課堂,為學生傳授創業的成功經驗。這種社會參與式的創業論壇可以彌補學生社會經驗的不足和學校創業課堂的局限性。同時高校應對這種活動給予制度保證,讓學生認識到創業的重要意義。

(六)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政策平臺

在我國,創新創業教育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很大,因此,從宏觀創業的環境看,仍需要不斷增強創新創業的社會影響力以及政府在這方面的引導和制度創新的力度,積極傳播創業信息,樹立典型的創業模范,大力弘揚創業光榮的社會觀念,努力建立適合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建立可以通過構建相關獎勵機制,減少創業活動的制度障礙,給創業者構建一張穩定的社會安全網。同時制定一系列創新創業的政策機制。通過設立和扶持創業基金,為創業大學生提供支持條款、法律咨詢和稅收優惠政策,引導大學生走向自主創業,解決創新創業者的后顧之憂,讓富有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人,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創新創業中去。由此,使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逐漸走上常態化,積極響應我國新時期的經濟新引擎。

四、結束語

通過對中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分析比較,發現我國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方面存在的缺陷,建議構建一套系統完善、切實可行的大學生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的一體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大學生的創新活動帶動創業,以創業活動促進創新教育,形成創新活動與創業活動的良性互動。

作者:王蘊波孫影娟景宏軍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