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如何實施創新教育

時間:2022-04-09 02:55:41

導語:語文教學如何實施創新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如何實施創新教育

摘要:文章立足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主要疑惑和正確理解創新教育的核心要義上,提出了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策略。作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主要從五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學生主體性;創新思維;創新教育;教學環境

一、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主要疑惑

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各國都非常重視提高國民素質,大多在進行教育改革。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發實施,創新教育成了教育實踐中普遍關注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成了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十幾年過去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是否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否有了切實的提高?《素質教育緣何屢遭紅燈》一文,更直接顯現了教師在抓教學質量與實施創新教育過程中的矛盾。文章提到遼寧省沈陽市一位優秀的小學班主任,只因按照規定減輕孩子課業負擔,放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卻使班級的綜合成績下降到年級倒數第二,成為“差班”之一。在寒假前的家長會上,這位教師哭著向家長們鞠躬道歉,表示今后加大作業量。本來,這位老師在當地教育界小有名氣:她教的數學課多次在市區獲獎,她組織的《我給雞蛋當媽媽》活動課,被共青團遼寧省委評為“優秀創新獎”,她也被評為“區勞模”。看到家長焦慮的目光,這位教師疑惑了。她的疑惑,也是大多數教育工作者的疑惑。究其原因,是創新教育本身出了問題呢?還是我們在實施創新教育時出現了偏差?

二、正確理解創新教育的核心要義

我們認為創新教育是以發掘人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人的個性和諧發展為教育宗旨,通過對傳統教育的揚棄,摸索、貢獻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并且使之不斷豐富和完善的一種教育模式。這可以概括為“四不是”“四是”:創新教育不是一種單純訓練學生發明創造技巧的教育,而是一種全方位改造教育過程和學生成長過程的教育;創新教育不是一種培養少數尖子學生的英才教育,而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不是一種只重結果的創新特征的教育,而是一種既重結果、更重過程的創新特征的教育;創新教育不是一種以挖掘個體某項能力價值為目標的教育,而是一種要從個體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絕地誘導出一些提供最佳創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

1.正確認識創新與繼承的關系是實現語文創新教育的前提創新教育必須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摒棄陳舊經驗。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而逐步完善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脫離語言文字,離開課本搞創新,去搞些花架子,搞些形式主義,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科性質、語言特點,憑借教材和教學媒體,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開掘他們的創新潛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人格。高中階段,我們應使學生具備正確、熟練、有效的運用語文的能力,為今后進一步學習與工作打下比較扎實的基礎,同時幫助學生形成較為成熟的文化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中建議的誦讀篇目能夠熟讀成誦,對建議的課外閱讀讀物(如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都應有所涉獵,我們可以稱之為高中語文教學的“保底工程”。只有有了足夠的閱讀量,才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進而增長他們的見識。在《語文課程標準》前言里就要求:“要使全體高中學生都獲得必須具有的語文素養。”學生們頭腦里的語言材料增多后,他們的語文素養自然會得到提高,學生在習作時才會“文思泉涌,妙筆生花”。教師也就不會把作文課看成“頭疼課”。學生們積累了大量豐富精彩的語言,日后將終生受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學習語文的方法,則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這也是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必備的能力。2.利用教材中創新教育的因素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是實現語文創新教育的保證語文教學應利用教材中創新教育的因素,改進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大膽假設、異想天開、合理推斷、理性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教學,抓住討論藺相如形象的這個創新思維點,設計一連串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①藺相如出使秦國的使命是什么?②這個使命完成了嗎?③藺相如個人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④如果藺相如的出使并非秦趙避免戰爭的實質性因素,那他主動請纓出使秦國的動機何在?⑤如何評價他這個動機?對問題③和問題⑤學生們會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有的學生甚至用“一介莽夫”評價藺相如。對學生的不同看法我們應予以肯定,同時,再從藺相如所處的特殊時代、司馬遷眼中的藺相如以及歷史上一些名家眼中的藺相如進行對比、分析、思考,最后,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思辨,得出結論:藺相如是個有戰略眼光、有智謀、有情義、有原則的人。教學中,教師注意了教材中這些創新教育的因素,有目的地培養啟發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學質量就不會成為我們憂慮的問題。3.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是實現語文創新教育的得力推手教師要營造寬松自如、友好和諧、民主自由、生動活潑的良好教學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敢做。因為創新教育不是一種培養少數尖子學生的英才教育,而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我們應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有創造力,恥笑學生、打擊歧視“差生”的行為,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認為,要創造良好的環境,幫助兒童發展,發揮兒童的創造力,就要進行“六個解放”,即: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有動手的機會;解放兒童的嘴,有問題允許他們問,“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發揮他們的創造力;解放兒童的空間,讓兒童走出校園,走入大自然,走入社會;解放兒童的時間,學校不要占據學生的全部時間,讓學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這“六個解放”對高階段的教學也同樣適用。在教師盲目追求高分的狀況中,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例如四川省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四川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可是,她一連三周下來,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某省的狀元到大學求學的時候,離開爸媽的照顧,生活居然不能自理。這些學生,雖然以高分踏入國家的重點大學,但絕不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培養的時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目前,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是不爭的事實,教師講課時分析得過多,講得過碎,學生的活動場所限制在學校、家庭。這種學校到家庭的兩點一線式的生活,嚴重地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我曾聽過《廉頗藺相如列傳》一課,課堂上教師共提了33個問題。一個問題從提問到解答,我們給他算1.5分鐘,就需49.5分鐘,也就是說這整節課就是在問答中度過的。課堂中,教師沒有給學生留一點獨立思考的時間,而且他所提的問題大多沒有難度、沒有層次性,有些甚至是毫無意義的“假問題”。課堂氣氛看似生動活潑,而學生所獲無幾,談不上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特別是對藝術形象的感悟和對文本價值的理解,更談不上對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的培養和對學生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解讀的培養。4.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設計是實現語文創新教育的基礎有些教師經常會反思:“我的教學設計非常新穎,也花費了許多時間,為什么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呢?”主要原因是在設計、操作教學時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課程標準》從人的發展角度出發,把教學重心放在了人的能力發展和素質培養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來不斷地感受學習的樂趣,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例如《雷雨》一課的教學,教師首先讓學生通過對課文充分自主的理解,然后以表演的形式來展示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最后使很多學生通過努力把里面的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由此可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已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戲劇沖突和個性化的語言。再如在學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課中,我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分小組進行,朗讀形式不但多樣,而且很有感情。正是這種靈活多樣的形式,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教學效率。葉瀾教授說:“課堂中的老師和學生,不是教和學的關系,他們其實是在一起感受生命的涌動與成長,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把學習權真正交給了學生,我們的學生就一定會進入樂學的境界,又何愁實施創新教育時提不高教學質量呢?5.對學生充滿愛心是實現語文創新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霍懋征老師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應該主動地去接近學生,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要像母親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愛護學生。我們從事的教育工作,是為育人而教的,不是為教而育人。有些教師辱罵、體罰學生,把學生分成先進生、后進生,給學生劃三六九等。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為,也是沒有愛心的表現。學生為了當老師的好學生、先進生,只好看老師的眼色行事,努力去達到老師的先進生的標準。高中學生獨立思維能力非常強,他們會因為老師的偏見,直接厭學,這不是我們所愿意見到的。這也是教育幾十年來,比較失敗的一個方面,即重視學生的服從性、統一性,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性、差異性,忽視或壓制學生創新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教育可以塑造學生的未來,教育承載著培養全面發展的未來人才的重任。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創新教育與教學質量是沒有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創新教育不是培養學生某種特長的教育,它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觀念,它能夠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其關鍵是我們要徹底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唯有如此,創新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

參考文獻:

[1]李俊卿.創新教育與中學語文教學[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版),2007(9).

[2]姜正德.語文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特征[J].教學與管理,2007(12).

作者:曹旭 單位: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