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歇根大學創新計劃及創新教育啟示

時間:2022-11-20 04:36:22

導語:密歇根大學創新計劃及創新教育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密歇根大學創新計劃及創新教育啟示

摘要:密歇根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教育,自開創以來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滿足社會需求的實踐創新型人才,該校也成功地履行了服務社會的宗旨。其成功的關鍵是全校開展的跨學科的,立體的,全方位的創新教育,為我國開展創新教育提供了諸啟示。

關鍵詞:創新人才培養;密歇根大學;創新藍色計劃

1.引言

創新素質是指一個人所具備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總和。在文件精神指導下,各地高校陸續將創新人才培養提上了議事日程,并嘗試摸索提出適合各高校專業設置特點的,符合地區經濟發展模式以及我國國情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如創新思想灌輸有余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不足;校內創新有余而與社會需求接軌不足。較之于中國,美國高校開展創新教育更早,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密歇根大學。其全方位,系統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高校開展創新教育提供了不少可借鑒的經驗。著名學者、密大終身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密歇根學院院長倪軍教授在談到中美創新教育的差異時說到:中國一流大學學生入校時,基本素質并不亞于美國一流大學的本科生,但四年本科教育結束兩國大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就會出現較大差距,問題在于中國式教育在課堂上只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學生只能死記硬背,欠缺解決問題的實際動手能力培養,而美國教育的開放性使得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楊路,2014)。因而了解美國高校創新教育的成功因素,并適當借鑒,對我們推動創新教育發展,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2.全方位的創新人才培養環境

2.1全校范圍的創新

擁有涵蓋不同專業的15個以上的創業項目和創業中心,以及30多個學生創業團體,密歇根大學正在成為美國高校創業的中心,在創業精神方面傳遞出最優質的、覆蓋面最廣的學習體驗。以2012年由密歇根大學官方啟動的創新藍色計劃為例,與國內很多高校的創新舉措不同,密大的創新計劃并非局限在工、商等部分專業展開,而是面向全校所有有創新精神的在校大學生。它覆蓋多個專業領域,如商業、工程、自由藝術、健康、信息,并試圖通過與社會資源的結合,全方位地為在校大學生感受并培養創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理論準備和寶貴的實踐機會。創新藍色計劃覆蓋了工程、醫學、商業、信息、法律等文理多個學院,每個學院都根據其專業特點,推出了相應的創新項目。比如,以動手能力擅長的工程學院,他們的“創業者中心”,鼓勵企業家的培養;而醫學院公共健康學部的“公共健康創新和社會企業家項目”,則在一個更宏觀層面培養扶持醫學的創業化和商業化進程。而國內創新教育的開展,重工科,其次理科。而文科類專業,發展則相對滯后,即便是倡導創新能力培養,也多半停留在虛擬和擬真項目,也未能真正與社會接軌。

2.2創新能力培養

目前我國高校也逐步將創新人才提上議事日程,校園內也不乏各種實習項目。可說是實習,卻重學習而輕實踐。與此相反,密歇根大學的創新項目,以創新藍色計劃為例,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非常靈活的跳板和豐富的資源,去接觸真實問題,了解社會對創新技能的真實需求。1)創新精神培養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創新精神的培養。密歇根創新藍色計劃的第一步就是通過與校內和校外各種創新創業機構的合作,培育大學生的創新精神,諸如密大校友創建的“巴格領導學院”和隸屬于工程學院的“創業中心”等。“巴格領導學院”旨在通過展開課堂介紹和社區項目浸透,對大學生進行提前、嚴格、廣泛的的領導人訓練,從而支持文科專業大學生創新教育;相比而言,工程學院的“創新中心”則更像是一個創新人才孵化器,顧名思義,這些項目或者提供啟發性的課堂,讓大學生知道如何將可實施的想法轉化為資本,對真實的緊迫的社會問題提出及時的“解決方案”。2)創新技能培養孵化出了合適的創新想法,下一步就是動手能力的培養。密歇根大學的創新項目,以創新藍色計劃為例,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非常靈活的跳板和豐富的資源,去接觸真實問題,了解社會對創新技能的真實需求。以信息學院的創新計劃為例,該計劃旨在激勵和支持密歇根大學信息學院的學生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富于激情的,自我導向的在校創新項目。該計劃開設由學生團隊為創業客戶服務的創業診所,鼓勵學生在導師引導下利用移動設備與網絡,與客戶建立工作關系網,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客戶解決問題。

2.3商業支持

為了讓大學生更真實地感受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與價值,也為了更深入地完成從知識到社會價值的轉換,密歇根大學利用其卓越的社會信譽,突出的學術成就吸引了大量的商業實體參與到包括創新藍色計劃的創新活動中,這些機構包括“商業參與中心”,“創新計劃團隊”,“風險投資和融資中心”,“醫療創新機構”以及“技術轉讓辦公室”等五大機構形成的覆蓋多個專業的完整的商業支持體系。這些商業機構的參與,架起了創新項目與真實社會需求的橋梁,讓大學生們可以將知識轉化為創新技能,并進一步投入到有需求的社會機構。這種“真實的”場景,比起其他任何形式,都更能刺激大學生的社會使命感,都更能刺激其完成從書本知識到創新技能的轉變;更進一步說,這些商業機構的參與,架起了創新人才與真實社會需求的橋梁,讓剛畢業的創新人才能被需要創新人才的機構委以重任。

3.專業的學科支持

密歇根大學創新項目的可觀成就,也必須歸因于其完善的配套教育體系。自1927羅斯商學院開設全美第一門中小企業管理課程以來,為學生成功創業做好準備已經成為密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那之后,關于創業的課程和合作課程在過去幾十年中呈爆炸性增長。伴隨全校范圍內的創業輔修科目在2015年1月的推出,創業教育逐步對密大所有學生開放。15個學分計劃吸引了來自各專業的學生,如今已有7個本科學院超過46多個專業的學生報名。相比較,國內的創新教育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缺乏專業的課程提供支持,缺乏系統的全方位的引導和實踐。以輔修課程設置為例,在國內很多高校,雖然也提供了大量的輔修課程,但多數只是作為專業必修科目的理論延伸,并且絕大多數都屬于學術類型,而非實踐型。就輔修課程的考核方式而言,以學術考核為主,缺乏實踐檢驗的機會。優勢是學生的學術認識可以進一步加強;問題是完全學術型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缺乏從學習到應用,從知識到技能,從個人到社會的橋梁。

4.啟示

在密歇根大學,經過充分鍛煉和磨練的優秀畢業生,已然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他們或是創立新的企業,或在現有企業中成為創新者。密歇根大學如同一個跳板———以它豐富的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在密歇根創業每一個階段所需的程序、工具和資源。密大的創新教育成功的關鍵在于它很好地履行了高等教育的教學,研究和服務功能,三者和諧的成為一個整體。不管是課堂里的講授,課下的實踐還是項目的參與,不管參與的是校—企聯合項目,校—商聯合項目,還是校—社區聯合項目,借助于學校的資源和橋梁,學生始終接觸的是真實的社會使命,而不是僅存在于書本里的典型案例。一方面,這些擬真或者是全真的項目讓學生了解社會需求,在真實的社會場景中打磨自己并不斷完善自己的創新想法與能力。另一方面,學生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了強烈的社會使命感。正如密歇根大學前任校長杜德斯(杜德斯1988年至1996年任密歇根大學校長)所說:“社會服務,從狹義的層面上說,是由服務社會需求的那些活動組成,是社會機構和其需求的要求,而不是大學本身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服務首先是回應性的活動,回應社會需求,而不是決定大學學術目標的先決條件”。

而很遺憾,在國內的大學課堂,我們過多地關注了高等教育的教育職能,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幫助其完成自我實現,而忽視了服務社會這一職能,讓學生缺失社會使命感,缺失學習的方向感。所以,在校園,我們總是會很遺憾地看到為數不少的學生學習沒有動力,沒有方向;畢業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抱怨學不能致用。若是談到教育的根本,一個基本的共識是,教育并非單純為了傳授知識而存在;高校作為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神圣的職能莫過于服務于社會。如何做到這一點?密歇根大學的創新思路和項目為我們提供了很有意義的借鑒。那就是,全方位地—涵蓋各個學科;涵蓋創新想法與創新技能培養;涵蓋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立體地推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讓我們的大學生不再是讀死書,漫無目的地讀書。而是懷抱中國夢,為服務于社會,為復興中國,有使命感地讀書。

參考文獻

[1]劉映池,張平.基于目標設置理論的大學生創新素質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屈瀟瀟.世界一流大學治理結構的有效性分析———以美國密歇根大學為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36.

[3]楊路.中美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培養比較———密歇根大學訪學感悟[J].中國高校科技,2014(7),53.

[4]楊潔,王建慧.密歇根大學千年計劃中的全球化發展戰略[J].世界教育信息,2013(10):23.

作者:陳燕琴 劉依萌 徐陽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