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大學生就業論文

時間:2022-07-23 03:53:44

導語:商科大學生就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科大學生就業論文

摘要:目前我國高校畢業大學生就業難,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不對口現象十分普遍。而與此同時我國高校不斷擴招,導致就業崗位競爭越發激烈,大學生就業情況難,已成為無可爭議的事實。并且商科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競爭更加激烈。而各企業和單位用人數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然而大學生總體并沒有意識到此問題的嚴重性,就業緊迫感不強。鑒于此,以“商科大學生的就業環境分析”為研究內容,希望通過研究與探索,不僅能促進學校培養人才的動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學校的名譽與社會地位,促進學校的發展。

關鍵詞:商科大學生,就業環境,就業指導

一、商科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與問題

(一)社會環境。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被高新科技機器人所取代。因此各單位企業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職工人數,大學生就業形勢日漸嚴峻。而大學生只有具備目前社會所需核心能力才能在形式日漸嚴峻的求職市場中脫穎而出。然而目前高校教材內容落后,教育方法形式單一,缺少對目前社會就業缺口的深入研究與分析。在此環境下培養的高校大學生與現實社會存在脫節現象。(二)經濟環境。大學生更加傾向于選擇經濟水平高,經濟發展速度高的地區。因為這些地區就業行業廣泛,就業機會多,薪水高,對大學生或者其他就業人群接收能力更強,所以更容易受到當前大學生的就業選擇。而反之,經濟總體水平低,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的地域就業水平少,就業機會少,薪水低,對就業人群接收能力弱,對大學生的吸引力較低。在以上環境因素影響下,當前商科大學生存在著以下問題。1.所學專業與社會就業需求不對稱。目前我國高校培養機制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嚴重。社會上大學生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不符,大學生就業難情況十分嚴重。高校不能培養足夠社會所需人才,而社會不需要人才產能過剩。因此一方面用人單位難以找到滿意人選,另一方面有許多工作找不到合適的人來完成,。這極大地表明目前高校畢業生缺乏許多社會所需工作經驗與工作技能,同時加劇了大學生對求職就業的抵觸心理,不利于大學生進行就業選擇。2.高校就業指導與現實社會就業情況脫節。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就業政策和社會就業環境都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但課程內容與目前社會就業需求狀況存在脫節狀況,因此其課程對大學生就業指導意義較弱,指導性不強。3.就業觀不正確一些畢業生就業只選擇一些合資外企,國企,全球前500強企業,不愿意去中小型企業或者民辦企業從而導致錯失許多就業機會,未來就業道路狹窄。4.就業心理準備不足許多畢業生在求職面試時遇到失敗,便會一蹶不振,對自身失去信心,認為自己一事無成。同時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大學生活較為單一且有規律,這樣的大學生活與現實社會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當代大學生在邁入社會前,應積極努力調整心態,并做足充分的心理預期準備。

二、商科大學生畢業去向

當前大學生畢業后主要去向為:就業,讀研,自主創業,出國留學四大類。以某年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畢業生去向為例:該屆畢業生共有673人,在畢業后所有專業超過95.69%的學生都選擇直接就業,而省內就業率達到了69.84%,有29.27%的畢業生選擇出國留學,有4.75%的畢業生選擇讀研,有0.15%的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雖然有一部分同學選擇了其他去向,但從中也能看出來目前商科大學生的就業環境不容樂觀。

三、商科學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就業指導內容與形式單一。目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主要內容關注就業環境和就業形勢,而上課形式只集中于課堂授課一種形式,同時高校就業指導老師不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接受就業指導課程的同學課程參與度較低,得不到充分實踐,并不能將所學知識很好轉化。(二)就業指導隊伍參與度不高。社會上對就業指導行業的認識存在一定性的偏差導致目前專注于就業指導行業的老師較少,從事就業指導行業的老師專業性不強,熱情也較低。(三)就業指導理念創新不夠。當前的就業指導課程內容較為落后,且課程內容與現如今社會發展相脫節。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就業政策和社會就業環境都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但課程內容與目前社會就業需求狀況存在脫節狀況,即使課程內容調整,但與現實所需仍有落后情況。因此其課程對大學生就業指導意義較弱,指導性不強。

四、商科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模式探索

通過“互聯網+”搭建信息平臺,使社會需求與大學生所學專業相對接。作為國內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互聯網+”促進了經濟社會的變革,部分企業為探究更有效的發展道路,開始嘗試個性化的發展模式。在現代“互聯網+”大背景的影響下,隨著其不斷實踐與成熟,為現代大學生搭建了一個更為寬廣,自由,平等,的就業環境與創業平臺,從而為當代大學生畢業去向提供一條更為切實可行的康莊大道。學校就業指導課程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在未來在課程中可以根據目前社會就業形式與環境更新課程內容,增設模擬面試,與當地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應屆畢業生增加實習機會,帶領畢業生進入公司學習等環節,培養畢業生良好的就業觀與思想道德素質從而提高畢業生對就業指導課程的參與度,豐富教學形式同時增強就業指導課程對畢業生就業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高文兵,張堯學.大數據環境下大學生就業創業新前景[J].中國高等教育,2015(536):29-30

[2]陳俁杉.“互聯網+”背景下商科大學生的就業環境分析[J].青春歲月,2018(09):97

作者:慕承霖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