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法制教育論文
時間:2022-10-17 03:27:11
導語:思想品德課法制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中小學法制教育,強化學校法制教育功能,既是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構建和諧校園的關系所在,也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舉措。如何尋找法制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點,切實提高中小學法制教育的實效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我們學校和思想品德課教師認真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一、有效利用思想品德課中的有關法制內容,開展法制教育
要真正發揮思品課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德育功能和法制作用,必須要有一批高素質的思想品德課教師,并能夠利用思想品德課當中有關法制內容做好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如:《身邊的誘惑》一課,介紹如何正確對待金錢,絕不能沾染法律禁止的“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等違法行為,更不能觸犯刑法。讓他們知道對待金錢,我們一定要取之有道,通過合法合理的途徑獲取。又如,《網絡上的人際交往》一課介紹網絡交往超越了空間,實現了古人“天涯若比鄰”的夢想;它超越了年齡、職業、地位、相貌和膚色,提供了平等交往,廣泛聯絡的自由平臺,改變了我們以往的交往方式,豐富了我們人生的經驗。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的兩面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揮網絡在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積極作用,加強校內網絡和計算機管理,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綠色網絡學習活動”,教育學生自覺抵制和遵守互聯網管理規定,不看、不傳播反動淫穢出版物,堅決抵制網絡上各種不良信息的侵害;拒絕黃賭毒和邪教的誘惑,指導他們只有不斷提高自己辨別是非和抵抗誘惑的能力,才能保護自己。
二、關愛“學困生”,規范教師行為
在學校,一些成績差的學生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青睞,久而久之會產生自卑心理,造成師生情緒對立,影響教學效果,甚至出現厭學、逃學和退學的現象。因為是“學困生”,他們自卑,有要求不能提,有問題不敢問,背著沉重的心理包袱,由于他們長久地生活在被忽視、被歧視的環境中,心理容易發生變化,人格容易扭曲,因此使一些原來學習不好的“一學困生”轉變為學習不好、品德不好的學生,他們逐漸對家庭和教師的教育產生抵觸和不滿,甚至有的會走向違法犯罪道路。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轉變教學理念,對學習不好的學生不拋棄、不放棄,不隨意開除學生,將他們推向社會。教師更應該尊重和激勵“學困生”,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善待“學困生”,讓“學困生”享受同等的教育,享受師生關懷。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給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特長的機會,讓他們知道學習不好的學生一樣可以展示自己的風采,也一樣可以在學校里健康成長。
三、面向全體師生開展法制教育,認識違紀違法犯罪的危害性
我們要繼續加強師生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強化學生自我保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規范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依法執教,預防師生之間的暴力沖突,增強學生的法制教育觀念,提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納入學校法制教育計劃,并廣泛利用校園廣播、黑板報等宣傳法制知識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常識,增強學生法制教育觀念和自我教育、自我保護能力,使法制教育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活動真正得到實效,預防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通過講授《法不可違》一課讓學生知道違法與犯罪的區別,違法是指違反法律法規禁止做及不允許做的或者是應當做的而不去做的行為;而犯罪是指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嚴重危害社會,依照刑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要讓他們知道違法不等于犯罪,但是犯罪必定違法。在課間組織同學們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監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八種不良行為。以上八個方面概括了容易引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八種不良行為。我們應該注意到,現實生活中有的同學就是在這八種行為上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在對學生開展法制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應該告知學生守法,還要告知學生如何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社會是復雜的,在現實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需要國家給予特殊的關注,為此,我國專門制定了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青少年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學會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總之,學生的成長與學校、社會、家庭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根源在于認識的不正確。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論是一個單位還是一個人,都要依法辦事。法律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國無法則不能立足,學校和社會要加強青少年法制意識的培養,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項學校、家庭、社會全面參與的系統工程,也是我們期待解決的一個新課題。
作者:婁仲安 單位:甘肅省臨夏縣橋寺中學
- 上一篇: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現狀與對策
- 下一篇:小學數學法制教育探討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