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法制素養培養路徑研究

時間:2022-06-12 04:56:51

導語:高校學生法制素養培養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學生法制素養培養路徑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視人才培養,以期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的畢業生。但是想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高校學生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技能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法制素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法制素養的培養和政治思想的樹立的主要途徑。本文基于法制素養的內涵和高校學生法制素養培養的現狀,從思政教育的角度對高校學生法制素養的培養策略進行探討,以期為高校學生法制素養的提升提供有效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學生;法制素養;培養策略

一引言

實現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需要每位公民的積極參與,而高校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更加需要掌握各項法律知識,積極承擔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為建設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做出重要貢獻。高校思政教育是幫助學生培養和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主要途徑,同時也為學生法制素養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本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探究高校學生法制素養的培養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法制素養的內涵

法制素養是指一個人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通常按照以下三種含義理解:第一,法律知識,指的是個人要理解和掌握法律的相關規定;第二,法律意識,指的是個人需要對法律具有敬畏和崇拜之心,當遇到問題時,能首先想到通過法律解決問題,能自覺遵守法律的判決結果;第三,法律信仰,即個人內心始終相信法律是全社會都遵從的至高無上的行為準則,具有該信仰的人屬于法律認識的頂級階段。一個人的法制素養往往通過以上幾個方面表現出來,所以,想要成為社會上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需要學習法律,提升法制素養。

三思政教育視角下高校學生法制素養培養現狀分析

根據我國依法治國方略要求,要將高校思政課堂作為傳播法律知識,提升法制素養的重要途徑。但是通過調查分析發現,現階段的高校思政課堂還存在一些不利于提升學生法制素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課程設置的不合理。思政課程改革后,《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修養》就被合并為一門課程,雖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讓高校學生在掌握法律知識的基礎上提高思想道德修養,但是這樣的課程設置大大減少了學生學習法律的時間,令學生難以掌握法律中的重點內容。而自2006年以來,《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修養》教材經過了幾次修訂,教材中的法理內容逐漸多于實體法律內容,這些理論性極強的部分對于高校非法律專業學生來說是晦澀難懂的,因此,教師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完全理解這部分內容是困難的,這就導致學生難以構成系統的法律體系,也就難以培養學生的法制素養;法律基礎是學生成長為合格公民的必要條件,通過相關調查分析發現:身處于和平年代,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掌握的法律知識相對薄弱,對于社會上一些現象級問題沒有合理的理解和辨別,引起學生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出現問題,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課程設置不合理是造成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和法律知識不足的基本原因,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需要具有合理的輔導書和教材,因此,在教授相關的課程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準備相應的教學材料,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彌補課程設置不合理對學生造成的影響。缺少實踐教學。目前,大多數高校思政課教師多為非法律專業或專業水平不強的教師。由于法律知識理論性較強,如果使用非專業的教師進行教學,教師難以將法律中的理論解釋清楚,學生就更加難以理解,這樣的情況也會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從而失去學習法律知識的主動性,實踐教學是提高增加法律常識提高法律經驗的有效途徑,通過實踐教學,學生可以在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的同時提高法律知識,對學生未來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益處,據此課程教師應合理設置相應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積極性并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應該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目的是讓學生充分理解教師講述的內容,但是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由于課時的減少,教師講述基礎理論的時間不夠,實踐教學只能流于形式,法律課程更是完全依賴于課堂中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時間幾乎為零,這就導致學生雖然掌握基礎的法律知識,但是當在生活中遇到相關法律問題的時候,仍然難以依靠所學知識順利地解決,從而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缺少實踐教學對于學生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常識沒有絲毫的益處,大學生在校期間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處于疲倦的狀態,教師采用講述理論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道德和法律素養是不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方式,因此教師應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并設置相應的實踐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學習過的知識分析問題,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隨著國家經濟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人們的生活也在逐漸的轉好,由于當代高校學生是伴隨著豐富的物質生活成長起來的,在面對金錢和外來文化的誘惑時,其價值觀和世界觀會受到影響,通常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功利心較強和心理承受能力低,這些都將嚴重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高校的思政課程雖然是為了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教材中的思政和法律理論難以改變學生的思想,令學生真正意識到思想道德修養對于每個人的重要性,據此高校教師在為學生講述相關的課程內容時應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令學生積極地參加課堂中的互動環節,使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掌握和理解學習過的知識,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另外,大多數學校將這兩門課程設置為必修課程,強制要求學生學習,雖然這樣做的初衷是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提升道德修養,但是由于教師的專業性差,教學內容枯燥,導致大部分學生難以接受課程內容,甚至出現了教師與學生將該課程視為一種負擔,在學習過程中敷衍了事,得過且過的問題,沒有達到提升學生的法制素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的目的。學生與教師對待本門課程沒有合適的態度,相應的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很難得到提升,為了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學校可定期舉行相應的講座,為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引導教師通過合適的教學手段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可通過學生喜愛的新聞和途徑設置教學環節,令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且確保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既能獲取相應的專業知識,又能喜愛本門課程的學習,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四思政教育視角下高校學生法制素養培養策略

(一)將培養學生法制素養作為思政課程教學主要目標之一。自課改以來,高校使用的《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素養》教材中法律知識部分的內容就出現了刪減,增加更多的理論知識,減少了更多實際分析,這就令原本理論難度極大的法律知識更難被理解。依據我國依法治國的方略,每個人都需要具有較強的法律觀念,為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貢獻力量。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法律觀念弱的人占據了多數,這就要求每個人在學生階段就打下堅實的法律基礎。因此,高校將《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素養》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這是一門集法律知識、傳統文化和政治思想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可以在加強學生法律基礎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法制素養作為思政課程的主要目標之一,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思政課程的指導思想,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法律觀,幫助高校學生成為德才兼備,適應社會的優秀人才。具體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設置具有趣味性和實踐性的教學環節,例如案例分析和場景重現的方法,增加學生的參與度,令學生感受到法律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法制素養。法律素養對于在校大學生的影響較大,學生在學校期間獲取足夠的法律知識和相應的道德觀念,未來在社會中生活才會順利的成長,據此高校教師在開展本門課程時將培養學生法制素養作為思政課程教學主要目標之一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二)加強教師課堂監測,強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價值觀念。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群體,因此,大學生的法制素養和道德修養決定著我國社會的進步程度。通過對多數高校的學生采訪可知:目前高校的“思修”課程主要以教材為主,教師根據教材中的內容講述理論知識,但是部分教師在進行該課程時采用要求學生自學的方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課程流于形式,既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又浪費了教學的資源。所以,高校應該重點檢查和控制任課教師在教學中的狀態,以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換句話說,高校思修課程設置的不合理,教師教學課程時的不認真態度會導致學生難以提升法律觀念和道德修養。對于大學生來說,時間和物質上的充裕會增加犯罪的風險,受到外來文化和各種觀念的侵襲,學生的思想會發生一定的轉變,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教育,將會發生難以挽回的事情。所以,思想政治視角下學生的法制素養的培養要注重強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法律價值觀念的堅定程度,例如,高校要定期開展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修養的講座,要求學生去參加并學習講座中表達的內容;高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去參加旁聽法庭審判等實踐活動,令學生感受到法治社會下人們生活的美好,從而堅定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律價值觀念。采用聽講座和積極參加實踐活動的方式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法律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指引正確的發展道路,促進學生未來的成長,充分說明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強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價值觀念的重要性。(三)多方式、多途徑培養和提升大學生法制素養。根據數據表明,大多數高校思修課程采用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教師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學生的接受程度極低,令該課程的開展變得毫無意義,所以,想要在思想政治視角下培養學生的法制素養,就要采用多方式、多途徑的教學方法,令學生感受到學習該課程的意義。例如,在講述教材中的法律知識時,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將教材的內容讀一遍,教師在進行講解,這樣的方法過于枯燥,不利于學生學習,因此,在講述該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需要講述的法律知識通過電影的形式展示出來,要求學生尋找和解決電影中出現的法律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令學生輕松的學習到法律知識,還能夠提升思想道德修養;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案件的情景重現,教師與學生利用現有的道具,最大程度的還原事件發生的過程,令學生在該過程分析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可以在教授學生基礎法律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法制素養,提升學生的法律觀念,為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水平的提升打下夯實的基礎。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培養高校學生法制素養的策略是必要的。法律對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每個人都具有較高的法制素養和道德修養,社會才會更快更健康地發展。通過對思政教育視角下高校學生法制素養培養現狀分析可知,現階段的高校在培養學生法制素養時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和缺少實踐教學等問題,所以,本文結合實際,提出將培養學生法制素養作為思政課程教學主要目標、注重強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法律價值觀念的堅定程度和多方式、多途徑培養大學生法制素養的策略,希望可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高校思政課管理者和教師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孫迎坤,李永平.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大學生法律意識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法制博覽,2017(21):292.

[2]顧丹穎.試論當代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培育——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視角[J].學理論,2014(12):268-269.

[3]徐敏,秦翔.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視角培育大學生法治意識[J].青年時代,2015(7):45-45.

[4]范雨超.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視角的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21):16-18.

[5]曾敏,梁浴文.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23):261-262.

[6]劉瀟,武岳.高校國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4(23):268-269.

作者:吳京京 楊旭 雷浩澤 單位:海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