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對新農村建設智力支持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9 09:07:00
導語:高校對新農村建設智力支持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人才強農的途徑
1、培養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為了充分發揮高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必須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高校特別是農業高等學校,應根據新農村建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合理調整專業結構,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要以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目的,堅持知識、能力與素質的有機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敬業精神、吃苦精神、奉獻精神和實踐精神。注重學科交叉,合理構建課程體系,整合教學內容,充分吸收最新的農村適用的科技成果,切實加強課題建設,為農村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努力增強人才的適應性,以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科技、教育、管理、文化人才的多種需求。
2、培養優秀的基層干部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校具有人才及教育資源優勢,應主動與地方共同承擔培養任務,打造能適應現代農業管理的農村優秀黨政領導人才和農村企業管理人才隊伍。在實現載體上,高校要以強化主體班培訓質量為主,同時兼顧其他培訓班次,改進課程設置,讓學員增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在實現形式上,增加專題設置,注重案例教學,注重教學相長。“三農”問題長期以來都是一個紛繁復雜的問題,牽扯面廣、執行難度大、社會輿論對此又十分敏感。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進行新農村建設的理論宣傳,還必須引入大量案例教學,以帶動學員學習的熱情,促進學員進行深入的理性思考。
3、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新農村建設必須著力加強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一是圍繞現代農業建設,開展“短、平、快”的實用技術培訓,主要是針對農村脫貧、解決溫飽問題的初級培訓,開設一些如水產養殖、觀賞園藝、畜牧草業、林業資源等短期培訓班,以豐富農村業余科技活動,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二是要面向城鄉勞動力市場需求,圍繞農民轉崗就業的需求,對廣大農村勞動力進行轉移培訓。通過建立各種培訓基地,多層次、多形式、靈活多樣地開展培訓,使農民能夠掌握一技之長,增強其競爭力和轉移就業的能力,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整體素質。
二、科技興農的途徑
1、參與新農村建設戰略規劃的的編制。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涉及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編制出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是確保新農村建設穩步發展的前提。規劃涉及到水、電、道路等多方面生活設施,同時包括科、教、文衛等多項社會公共事業規劃及農業生產規劃。唯有多方面的專業人才通力合作,才能制定和諧的科學規劃。高等學校學科門類齊全,專家學者云集,完全有能力編制出新農村建設戰略規劃。
2、為農村提供創新科研成果并加以轉化。為與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相適應,高校應主動調整科研方向和結構,把在服務“三農”工作中遇到的難題作為研究課題,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克難攻堅,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拓寬農業發展領域、提高農產品競爭能力源泉,不斷地提供成果支持,使農業生產建立在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節約農業、綠色農業的理念和模式之上。
探索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在農村的轉化應用,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目前科技成果轉化是我國的一大難點,我國每年有6000項農業科研成果,其轉化率卻不足三分之一。高校支持新農村建設正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契機,地方高校應當在科研部門中下設“現代農村實用技術轉化推廣中心”,更加注重成果的推廣應用,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和產業化的有效機制,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解決農村和農民急需的技術。要以技術成果轉化為紐帶,促進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推動新農村建設和高校科研的健康發展。
3、鼓勵專家、教授深入基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組織選派科技能力和組織能力強、思想素質過硬的專家、學者深入到農業、農村和農民中間,面對面地解決一些實際的科技難題。以農林學科的院校牽頭聯合有關院校開展多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對口合作,實施“教授帶一村、村村有教授”計劃。通過設立農業科技特派員制、農業科技顧問等途徑,引導高校廣大教師特別是中青年科技人員,深入農村生產第一線,根據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在實踐中尋找切入點,廣泛開展合作攻關,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對科技問題需求。
4、建立農村科技示范基地。按照實現農業區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高校應聯合政府和社會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較完善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充分發揮科技興農的示范效應。其中包括農業技術區域性實驗;重大農業科技成果的試驗;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農業技術培訓、教學實習、科普教育、旅游觀光等。協調好教學、科研和推廣的關系,促進教學、科研和推廣的有機結合,發揮高校信息密集優勢和技術優勢,轉化最新技術成果和市場經濟信息,服務農戶,發展農戶經濟,帶動產業發展。同時還可以安排研究生到農村進行實驗,進行科研數據的收集,新產品的研發等,通過研究生把科學技術傳授給當地村民,培養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樣,既可以解決農村缺乏知識的實際問題,又能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農村實際經驗相結合,共同創造“雙贏”的局面。
5、發動學生深入基層,積極開展義務支教活動。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城鄉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然而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低下以及人才的缺乏,使農村發展困難重重、進展緩慢,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質人才尤其是高校畢業生加入到新農村建設的行列中,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城鄉共同繁榮。而我國農業的逐步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將為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提供廣闊的職業空間。要制定有效政策,引導和鼓勵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到農村發揮自己的專長、貢獻自己的才智。通過大學生村官、假期支教等形式,鼓勵優秀高校畢業生下基層,扎根農村,用自己所學的技術和知識幫助農民群眾移風易俗,掌握科學知識和先進技術,以推進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是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綜合工程,高校有良好的科技優勢及物質保障,應擔負起農村教育的文化使命,通過社會、政府及高校的通力合作,為新農村建設作貢獻。
參考文獻:
[1]高明國.高校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模式與途徑研究[J].全國商情,2008(3)
[2]傅強.高校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新農村,2008(1)
論文摘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高校應擔負起農村教育的文化使命,通過人才強農和科技興農這兩種途徑來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智力支持。
- 上一篇:金融危機下大學生就業探究論文
- 下一篇:市委關于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意見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