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權利意識的實證剖析

時間:2022-12-22 08:33:00

導語:高校生權利意識的實證剖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生權利意識的實證剖析

作為公民意識的核心內涵,權利意識指的是社會主體對權利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等的總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主體對自身權利的知曉、理解和把握;二是社會主體對他人權利的知曉和尊重。權利意識具有物質制約性、時代性、階級性和獨立性等重要特征。大學生的權利意識狀況是公民意識的重要指示器,也是不斷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筆者以st學院為對象,調查其權利意識,并進行相關分析。

調查對象為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采用無記名問卷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878份。其中,文科類專業623份(2006級299份,2007級324份),理科類專業2007級255份,實際有效回收855份,其中文科類605份(2006級290份,2007級315份),理科類250份;小計2006級290份,2007級565份,總有效率達97%。

大學生整體權利意識不強,對自身應享受的權利了解不夠,但對事關切身利益的權利關注強烈。表1—表3反映,大學生整體對權利意識的認知程度不高,無論是自身的評價還是對同學的評價,無論是大一新生還是二年級學生,無論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均無顯著的區分度,完全了解的不到2%,而且2007級比例文理科相當,同時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生的權利意識在增強,從表3可看出2006級比2007級高l0個百分點。

2.個人和集體權利意識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計劃經濟時代那種政治高于一切,集體先于個人,“為集體而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的觀念正在改變。現在的大學生重視集體的權利,重視為集體服務,具有奉獻的意識,但也反對完全忽略個人的權利。

從表4可見,前兩項相加達90%,說明大學生非常重視集體利益,并能非常理性地對待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但不容忽視的是,完全看重個人利益的學生平均接近7個百分點,反映出當下社會中一些不良風氣對大學生也有不小的影響。

3.大學生關注的權利類型

大學生的權利意識涉及多方面,但在特定的時空段,大學生特別關注與自身利益攸關的權利,特別看重自身的主體權利。

按照強弱程度排序如下:2006級文科,B>A>D>H>G>F>E>C;2007級文科,B>A>F>D>H>G>E>C;2007級理科,B>A>D>F>G>H>E>C;文科比例,B>A>D>F>H>G>E>C:理科比例,B>A>D>F>G>H>E>C。由上看出:排在前兩位的完全一致,是隱私權和名譽權,排最后兩位的也是完全一致。有趣的是,文科生其后的排序如果把F去掉,則兩個年級排序出乎意料的完全一致,是D>H>G>E>C,理科生是D>G>H>E>C,總體上相吻合。

2007級學生剛進入大學,脫離了以前的高中生活模式,離開了父母和高中老師的直接管束,自由度增加,享受到現實自由的甜蜜,所以把F排至第3位或第4位,選F是生活的邏輯,而非理性的判斷,無論2006級還是2007級都看重自由發表見解的權利。

但值得注意的是,排在末尾的均是c,選舉與被選舉權,而且比例是最低的,文理科都不到40%。這一方面是大學生活里使用到的頻率不高,最多是學生干部的選舉等,這雖然和學生本人的利益有關系,但還不是最直接相關的,但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而言,這就顯得非常重要,讓他們懂得這是國家政治生活中一項重要的政治權利,意義不言而喻。

4.對待不同權利的態度

大學生對待不同權利顯示出明顯的態度差異,與自身權益的直接相關度成正比,相關程度越高,關注度越強。

比較表6-表8可以看出,因為人黨本身有較為嚴密的程序和具體的要求,并且注重黨員的群眾基礎,注重黨員平時為集體服務的情況,所以成績稍差同學依舊得到認可;但涉及到和本人切身利益攸關的獎學金則體現出強烈的權利意識,獎學金不僅涉及到榮譽還有直接的獎勵,也和自身今后的就業有一定的關聯,所以要求更正的均排在第一位,(AB)的比例超過50%。但對于具體的針對受傷害的情形看(表8),選擇無所謂的只有5%,超過50%的學生表示程度很高的不滿,哪怕是面對自己的老師。所以涉及學生自身的不管是什么形式的侵權,學生都很敏感,很關注。

5.權利救濟情況

調查問題是:你認為權利得到保護和救濟,應該采取的最重要的方式是什么(見表9)?表9反映出:權利如需得到很好的保護,途經依次是:自己一法規一領導一老師一其他,也就是說自己首先要有權利意識,這一點無論是文理科還是2006級2007級均這樣認為。

表10可見,大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前4位次序是自己、父母、同學、老師,一方面反映出學生自我獨立意識的加強,這和表9大學生權利保護的選擇相對應,和前面自己選擇生活方式排在前列相吻合;另一方面,血緣與感情關系起主導作用,老師被放在第四位,折射出老師的作用和地位。

從表11可見,凡涉及到自己學習生活的情況,大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前4位次序是老師、上級、父母、司法,和前面相比,父母地位依舊極為重要,老師被放到了第一位置,同時司法救濟被納人視線。

6.結語

影響大學生權利意識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個人因素。毋庸諱言,公民常常感到個人在權利主張、權利實現和權利救濟等各個方面的力量比較薄弱,反映在大學生身上,權利意識整體性不強,許多學生對有關權利實現與維護的問題是知之甚少,對法律途徑信任度不高。這與傳統意識的持續慣性作用存在著相當密切的關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和政治民主化進程的加快,個人作為利益主體的地位和意識肯定會逐步得到提高。事實上,從代際差別看,這一代大學生較之他們的前輩,權利意識要強很多。

綜觀當代大學生的權利意識狀況,在教育的主客體方面都存在著問題。

學校權利教育存在缺陷。中學和高等院校對學生的權利意識培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中學,長期應試教育使學生幾乎無暇思考權利意識,一旦升人大學,學生對權利概念模糊,是非不清,缺乏權利意識發展的良好基礎。雖然大學開設了法律類基礎課程,但更多的是注重法規知識的傳授,一般缺少有關權利的討論和實踐活動。

大學生自身成長過程存在局限。盡管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8歲以上,已經是成年人,但他們進入大學以前,基本是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生活在相對單一固定的空間,再加上父母的管束,心理和生理處于未完全成熟與定型階段,不少人是“戴著大學校徽的中學生”,社會閱歷淺,相關權利知識缺乏,缺乏權利要求意識和法規建設的責任感。

大學是連接家庭和社會的橋梁,大學生總是要進入社會的。大學教育應通過理論傳授和實踐鍛煉,使學生明白自己有哪些合法權利,懂得該怎樣去正當表達和合法維護自己的權利,形成健康的權利心態和科學理性的權利觀念。在對學生的權利意識培養中,目前應重視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增強管理者和教師的權利意識。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是學生日常活動中接觸到的重要人群,他們有關權利的言論、行為對學生起到重要的引導、示范作用。這需要學校管理者不但要重視學校硬件建設、學術水平和道德觀念的提高,還要注意社會規范的實踐。

其次,規范各類事務運行處理的程序。無論是學校日常的教學活動、內部條例的制定,還是對學生的表彰評優、違紀處理等,都應按照國家的法規程序進行,涉及學生利益的重大決定應充分聽取學生的反映,讓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中逐步明白自身的權利,在行動與思考中不斷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