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高等教育價值取向考究
時間:2022-12-23 10:27:00
導語:當代高等教育價值取向考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主要從事高深學問的應用、創新和傳播,在現代社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當人類進入知識經濟社會以后,高等教育將由社會經濟的邊緣進入到社會經濟的中心,國家、社會、個人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高等教育價值主體的多元化,并導致在高等教育價值的取向上不斷涌現出矛盾沖突。
因此,思考高等教育價值取向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高等教育價值取向,是指高等教育主體對高等教育的價值判斷,以及在其基礎上根據自身需求來進行教育選擇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傾向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呈現出階段性特征,主要是因為高等教育要根據不同主體的要求來調整其價值取向,從而產生了矛盾與沖突。目前,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矛盾沖突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高等教育社會價值取向和個人價值取向在不斷地交替演變中前行。高等教育的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通過教育使人才的培養在數量上和質量上符合國家、社會的要求,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和進步。高等教育的個人價值,主要體現在教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重視人、尊重個人的價值和主體性,通過教育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實現個人的自身價值。以社會價值為取向的高等教育,強調高等教育要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人和教育被作為實現社會的政治、經濟的直接工具,忽視個人價值和人文精神的培養。以個人價值為取向的高等教育,個人為了獲得利益把社會、教育當成利用工具,而對全面素質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社會的整體利益視而不見。高等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和個人價值取向,兩者看似矛盾但并非截然對立,因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①。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社會的文明進步又終究是由社會主體的人來不斷地建設和發展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權衡與選擇,是隨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有所變化與側重的,不應該片面強調一方面而否定另一個方面,看不到兩者的辯證統一。
2.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在20世紀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矛盾沖突,表現在通過何種教育價值取向來滿足利益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科學價值主要體現在推崇理性至上,追求真理,它注重研究物質世界,注重獲取對人類生存、發展、享受的工具的合理性。高等教育的人文價值主要體現在強調人的價值和需要,關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義,它重視對人類處境的終極關懷,注重獲取人類生存、發展、享受的工具的及價值的合理性。在國家和社會主要致力于經濟發展的時代,人越來越被看作為單純的勞動者和消費者,生產和消費利益的最大化成為最高的價值追求目標。正是在這種急功近利思想的驅使下,忽視了對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價值追求,致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道德信仰、價值理念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作為當代高等教育的兩個重要價值取向,推進二者的融合,既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又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它無疑將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當代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矛盾沖突的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嬗變在客觀上推動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進程,體現了高等教育的時代性與進步性。同時,也涌現出了矛盾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即促進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實現。分析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矛盾沖突產生的原因,主要受以下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1.現代性價值危機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人類社會的現代轉型不僅使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使人們的道德信仰和價值理念也出現了重大改變,引發社會生產關系的異化和人自身的物化。現代人在追逐和獲得物質財富的同時,又被物質財富所物化,迷失了人生的價值方向,人類正經歷著現代性價值危機,這就產生了物質主義、科學主義、虛無主義等現代病癥。人類似乎擺脫了社會的約束力,享有了充分的自由,實際上,人類是面臨著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等方面所帶來的新危機。在這種現代性境遇下,就已經預示著高等教育出現了現代性價值危機問題。因為高等教育已經以現代化為目標導向,對學生進行無原則的知識灌輸,以形而下的技術塞滿頭腦,忽略了人的完整的精神生活,對知識和技術的重視遮蔽了教育的主動性,淪為政治和經濟的工具。因此說,高等教育的現代性價值危機是其價值取向產生矛盾沖突的一方面原因。
2.價值主體的多元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作為哲學范疇,價值是主體與客體之間客觀存在的特定關系,這種關系的突出特征是具有人的主體性。“所謂價值主體性是指價值本身的特點直接與人、主體的本性和特點相聯系,直接表現和反映人的目的、需要、能力。價值是以主體為尺度的,是依主體不同而不同、依主體的變化而變化的”。②高等教育價值取向是與特定主體相聯系的,具有明顯的主體差異性,這種主體差異與高等教育形成不同的價值關系,出現價值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主體的多元化將會與社會現實發生諸多矛盾和沖突。從形式上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是價值主體的自主選擇,但它不是純粹主觀的,因為價值主體的價值需要總是受到一定社會和歷史條件的制約。價值主體只能在社會歷史所提供的條件下考慮并提出自己對高等教育的價值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價值主體的多元化出現也是不可避免的現象,這就需要在多元化中協調和明確價值主體的共同目標,對價值取向進行整合思考。
三、整合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哲學思考
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如果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矛盾沖突不加以自覺協調,將會導致高等教育對人的培養趨于片面化,與其終極目標有所背離。因此,針對高等教育的現代性危機和價值主體的多元化問題,迫切需要從價值主體角度出發來整合高等教育價值取向,樹立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價值取向,從而解決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矛盾沖突。
1.以人為本——整合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立足于社會中感性現實的人的實踐,致力于人的全面本質和自由的實現,將“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和“自由人的聯合體”作為人與社會的終極價值目標,這也是人類為之奮斗的最崇高的理想。在這一崇高目標理想指導下,高等教育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人也是社會存在物,同時,人有理性、有意識,具有精神屬性。因此,“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是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辯證統一”③。具體說來,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價值觀就是促使“個體”的人的解放、發展和完善,在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基礎上使個體社會化,成為社會所要求的盡可能完善的人,以便實現人的自身價值和人的社會價值。所以,高等教育更要以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己任,將人從自然狀態中提升出來,將個人的全面發展同個性發展、科學精神同人文精神的培養統一起來,塑造成一個充滿主體意識和智慧力量的人,使之能夠在復雜、多元、多變的社會環境中正確地進行知識選擇和創新,能夠不斷地傳承人類社會文化和文明。
2.以人為本——整合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理念創新。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高等教育價值主體及其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導致高校的管理和教育理念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命運和前途。但是從價值追求的角度看,我國高等教育過多的立足于國家的發展目標,從而忽視了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理念。“‘教育不僅是為了給經濟界提供了人才’,‘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類有能力掌握自身的發展’,教育‘旨在促進人的發展’”④。由此可見,促進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高等教育理念,精確地表達了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及其理想追求。在不同的時代或階段,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有它的時代特征和目標。現階段,高等教育理念創新的目標應當是,在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價值觀指導下,深化教育改革并適應新世紀的政治、經濟、科技、綜合國力、意識形態領域的嚴峻挑戰,堅持以科學、人文、創新融合為一體的高等教育價值觀,努力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具有全面素質的一代新人,從而實現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3.以人為本——整合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時代精神。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基礎。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弘揚先進文化、塑造科學精神、增強創新能力等方面的使命。因此,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價值取向是時代精神的體現與要求。以人為本的重要意義就在于以時代的精神培育人的主體意識和創新能力,并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和社會。面對現代化中物質主義、科學主義、虛無主義及功利主義等價值危機,面對各種全球性問題的日益顯現,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在促進人類自身發展的同時,更要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這就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價值取向,不僅要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還要使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能夠形成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的美好局面。
- 上一篇:班主任素質教育交流材料
- 下一篇:駐村民警履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