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工學結合高校三生教育實踐
時間:2022-05-13 10:59:00
導語:建立工學結合高校三生教育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簡稱“三生教育”)在實施過程中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前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戰略主題中明確提出了“學會生存生活”、“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要求,《云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了深入推進“三生教育”的要求。全面推進“三生教育”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實施“三生教育”必須堅持實踐育人的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實踐性教學為主要方式,著眼于知、情、意、行的統一,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感悟、豐富體驗、學到知識、形成技能、掌握能力、樹立觀念。所以,“三生教育”能否取得實效,關鍵在于實踐,在于體驗。因此實踐模式的構建是把“三生教育”引向縱深發展的關鍵。
一、高職“三生教育”實踐模式的構建背景——工學結合
高職“三生教育”實踐不能脫離“工學結合”的大環境。工學結合是我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一種新嘗試,學生一邊在企業實踐,一邊在課堂學習,把學生的理論學習和生產性的實踐鍛煉合為一體,形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統一。[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給高職的“三生教育”實踐提供了優勢。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為“三生教育”提供了真實的情景,為學生提供了與社會、企業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在“工學結合”模式下,“三生教育”跟進企業,以企業和實訓基地作為載體開展實踐教學,使得高職院校的“三生教育”環境不同于以往校內環境,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社會實踐環境,而是過渡到了企業和社會,不但具有真實性而且內容豐富。實踐的教育內容模塊也具有了鮮明的職業性、應用性和崗位性。企業生動的生產經營活動所形成的現實的教育平臺、豐富的教育題材、生動的教育素材為拓展高職“三生教育”載體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但同時也給工學結合背景下,如何搞好高職“三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在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階段主要分為實訓前、實訓中和實訓后三種基本形態。實訓中和實訓后正是學生思想觀念波動大、心理困惑多、人生目標迷茫模糊、不良情緒集中、心理跨度大的階段,也正是“三生教育”的重點階段,而我們目前的實踐情況恰恰是忽視和遺漏了實訓中和實訓后的“三生教育”,出現了“校內滿堂灌、校外再不管、企業不過問”的局面,致使高職的“三生教育”脫節、斷裂,缺乏針對性和連續性,導致費了力卻效果不佳,大打折扣。因此,高職的“三生教育”不能照搬普通院校的實踐模式,而是應與專業教學同時跟進,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機制。筆者試圖從工學結合的角度,構建高職“三生教育”的實踐模式,以期從根本上解決“三生教育”實踐的日常實效性、連續持久性和科學發展性,實現高職“三生教育”實踐的常規化、科學化和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工學結合下“三生教育”實踐模式——四個“復合”
(一)三位一體——“實訓前、實訓中、實訓后”的復合
1.三位一體的內涵
在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階段主要分為實訓前、實訓中、實訓后三種基本形態。“三生教育”也可相配套的分三個階段進行:實訓前、實訓中和實訓后的三生教育。所謂“三位一體”即工學結合不同階段“三生教育”實踐的一體化。就是在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目標的指導下,結合工學結合全過程中的實訓前、實訓中、實訓后的具體要求,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實訓前、實訓中、實訓后三個階段“三生教育”的復合。所謂“復合”,不是簡單的對接和鏈接的結合,而是有機的疊加和重合的融合。實現實訓前、實訓中和實訓后三生教育的復合,可確保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三生教育”的連續持久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2.三位一體的內容
(1)“實訓前”三生教育
頂崗實習意味著學生到一個全新、陌生的環境中學習、工作和生活,新角色的扮演、管理方式和人際關系環境能否適應是學生面臨的第一挑戰。因此,“實訓前”的三生教育非常重要,應該圍繞如何快速適應企業進行,如開展安全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企業文化教育和實訓中高職學生的自身定位教育。
(2)“實訓中”三生教育
頂崗實習通過讓學生在社會、企業的真實環境中,對社會、企業及“社會人”、“企業人”所要求的信息有較真實的體驗,能自覺地按照社會和企業的要求進行自我發現、自我調整、自我磨煉和自我完善。但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不免因為心理跨度大而出現心理困惑多、不良情緒集中等問題。此時,要加強對學生實訓過程的跟蹤指導,特別有針對性地進行實習心態教育、人際關系教育和挫折教育,及時進行心理教育和疏導,有效保障工學結合的順利進行。
(3)“實訓后”三生教育
就學生個人而言,經過幾個月工作回到校園后,感觸頗多。“三生教育”要趁熱打鐵,積極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實習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反思與總結。
(二)見識、感悟、體驗三種實踐方式的復合
對學生進行“三生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形成學生個體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素質的過程。學生的素質主要由認知、情感和行為等要素組成,認知是基礎,情感是動力,行為是目的。通過見識實踐以實踐的方式實現認知上提高,在此基礎上,通過感悟實踐,實現情感上升華、理性上感悟,通過體驗實踐,實現行為上欲試,培養行為能力,建立正確的行為。從見識到感悟再到體驗的實踐方式遵循了學生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學生心理發展實際,符合其態度和觀念形成、行為養成發展的特殊規律。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與外部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學生在與情景的交互過程中由學習者自己建構的。建構主義在本質上真正恢復了教育視野中的學生主體性,體現了以學生的成長為本、發展為本的教育根本宗旨和價值追求。見識、感悟和體驗實踐方式的復合,以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成為真正的體驗者,關注體驗者的體驗過程,重視關系互動和情緒、情感的作用機制,強調“三生教育”的情景性、建構性、生產性和創造性。[2](P12)
1.見識實踐
見識實踐就是把大學生應知應會、必知必會的人生道理經過概括、提煉,用簡潔的文字、明了的圖片、典型的事例,制成可視、可聽的課件與圖片,讓學生一看便懂。通過展廳布置,以實物、課件、圖片等視聽類資料的形式創建見識實踐平臺,讓大學生在參觀平臺的過程中,通過平臺設置的場面和畫面感同身受,從而實現對三生教育實踐的感性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德育實踐觀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實踐不僅僅指做與行,更包括了主體的各種見識、體會、體驗。見識實踐的目的是解決學生對生命、生存、生活的認知問題,但又不同于傳統的認知教育,而是以實踐為主要手段和方式的認知教育。傳統的德育認知教育是一種單向傳輸式教育,以灌輸知識為中心,只注重認知、推理,重認知輕內化,重灌輸輕體驗,重理論輕實踐。現代學習理論指出,通過學生實際的做與行,使認知實現內化,形成一定的品質和能力,進而外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見識實踐揚棄了德育傳統教育模式的片面性,突出了德育教育的實踐性特征。見識實踐的教育方式不僅賦予了“三生教育”以知性品質,更強調了見識實踐是“三生教育”中一個特殊的實踐形式。[2](P3)
2.感悟實踐
感悟實踐就是在見識實踐的基礎上,利用所創設的特定場景進行活動訓練,通過精心設計的游戲活動、實踐訓練、素質拓展等活動項目,使學生的認知、情感、領悟和行為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讓學生感悟道理,從而確立正確的觀念和行為的一種實踐訓練活動。感悟實踐項目是實施感悟實踐教育的主體部分,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訓練、心理素質訓練和素質拓展訓練三個部分。對學生進行“三生教育”的目的是要引起學生對人生的思想觀念和外在行為方式的積極變化,而這種變化首先來源于學生對外界情景的感知。當這種感知在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上逐步深入時,他們就會在心理上逐漸認同,并開始用理性去指導行為,進行自我教育。在感悟實踐過程中,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和領悟做人處世的道理,增強他們良好的品質意識和行為能力。感悟實踐所創設的特定場景能為學生心理內部矛盾轉化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和余地,讓學生充分地表達思考的結果和做人的感悟,既能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又重視行為訓練,既進行了做人做事的教育,又訓練了學生的行為習慣,把理論與實踐,認識與行為統一起來。在此過程中,感悟實踐實現了活動訓練和人生感悟相結合;實現了理性認知和行為訓練相結合;實現了情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機結合。[2](P110)3.體驗實踐體驗實踐是指建立在以實踐訓練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感受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高尚情操、愛心、責任感、正義感、意志力和健全心智,樹立積極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為目標的“三生教育”實踐教育模式。體驗實踐包括校園體驗實踐和社會體驗實踐兩大方面。校園體驗實踐是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校內實踐活動,如校內工廠實習實踐、校內工作崗位實習實踐等;企業體驗實踐主要指在企業的頂崗實習。作為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頂崗實習的機會鍛煉學生,通過精心設計的體驗項目,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和經驗,從而達到學生個人能力的有效擴張,真正體會到人生的目的與價值,從而形成使自己終生受益的人生觀和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準則的教育目的。通過體驗實踐,把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論付諸于人生實踐,鍛煉能力、砥礪品格、健全心智、提升素質,把人生的感性認識實現理性的升華。見識、感悟、體驗三種實踐方式的復合整合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力量,實現了知、情、意、行的統一,可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目標。
(三)三師一友的復合
“三師一友”指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輔導員和企業實習指導師傅。[3]“三師一友”的復合指學校教師和企業實習指導師傅相復合,形成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的“三生教育”格局。在“三師一友”工作機制下,發揮企業的作用,創新教育主體,在實習單位建立“三生教育”實訓基地,把“三生教育”延伸到工廠。在“工學結合”模式下,我們根據學生專業實踐課多和實習時間長的特點,通過學校與實習單位的溝通,直接在實習單位建立“三生教育”實訓基地,邀請實習單位領導、負責人和實習帶隊教師一起組成學生“三生教育”實訓指導小組,共同指導學生“三生教育”實訓。在實習開始之前,由德育理論課教師和實習帶隊教師共同制定周密的“三生教育”實訓教學計劃。實習期間,由實習單位領導、實習指導師傅和實習帶隊教師負責實施,德育理論課教師也要經常到企業進行跟蹤指導,同時要求學生在實習期間同企業職工一樣參加所在實習單位的政治理論學習、黨團活動以及其他社會活動。“三師一友”工作機制使“三生教育”滲透到“工學結合”的全過程,在專業教學、校園文化活動和企業實習的各個環節,形成寬泛而多層次的教育主體,構建了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四)三覆蓋
在堅持“三生教育”三個復合方式的同時,還要努力做到三個覆蓋。即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實現“三生教育”育人環境的全覆蓋;加強學生社團活動建設,實現“三生教育”對教育時間的全覆蓋;加強學生黨團組織建設,實現“三生教育”對教育對象的全覆蓋。三個全覆蓋的教育方式,使“三生教育”達到無處不有、無時不在、無人不是的境界,大大提高了“三生教育”的日常時效性。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實現對教育環境的全覆蓋,要把“三生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把“三生教育”貫穿于各項主題活動中。當然,僅僅開展豐富多彩的各項主題活動還不夠,就高職院校來說,校園文化建設更應注重專業社團、專業活動以及工學結合辦學理念等方面的建設。在工學結合模式之下,校園文化建設要把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建設有機地結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引入企業文化,在校園內形成企業文化的良好氛圍,有利于深化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通過企業行為文化的滲透,加強學生職業行為的訓練,提高學生將來的生存和生活質量。校企之間實現“全程、全方位、全員”立體式文化融合是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三生教育”創新的有效載體。
通過加強學生社團活動建設,實現“三生教育”對學生學習生活時間的全覆蓋。社團活動是對大學生實施“三生教育”的有效載體和平臺。按照大學生“三生教育”的要求,圍繞高職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可以業緣和趣緣為主線,廣泛成立社團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有益的社團活動,把專業學習、素質提高、興趣培養和心靈拓展統一到活動之中。通過加強學生隊伍的黨團組織建設,實現黨團組織對整體學生的全覆蓋。要切實加強學生黨員的“三生教育”,使其在“三生教育”方面發揮模范作用,積極開展先進榜樣帶動活動。
- 上一篇:人防辦救災與防火情況匯報
- 下一篇:人防辦檔案檢查自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