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質量屬性保證措施

時間:2022-04-28 09:16:47

導語:高等教育質量屬性保證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質量屬性保證措施

一、質量與教育質量內涵辨析

“質量的有無取決于客體本身的性狀和特定的主體需要”,質量的實質就是客體的屬性和主體的顯性及隱性需求之間和諧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教育大辭典》中認為教育質量是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并通過培養質量的對象體現出來,衡量教育質量的標準有兩個方面,分別是指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教育目的規定受教育者的一般質量要求,是教育的根本質量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規定受教育者的具體質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質量規格。但是,這只對教育質量現象和影響因素的羅列而非對教育本質內涵的揭示,只能算作實踐教育學中教育質量的內涵。還有人將教育質量理解成學生的學業成就水平和學生在學校中所獲知識技能及態度為其離開學校后的生活做準備的適切性,或指的是教育產品或教育質量的好壞高低,反映了人類美好的教育理想。在界定質量概念基礎上來界定教育質量的概念,首先要對教育的本質有所把握。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它由事物的內在矛盾所規定,是事物的比較深刻的、一貫的和穩定的方面。從1978年至今,關于教育本質的研究頗受關注,公開發表有數百篇專論和數部專著,主要包括:生產力說與上層建筑說,雙重屬性說、統一說與多重屬性說,社會實踐活動說與特殊范疇說,生產實踐說與精神生產說,生產部門說與非生產部門說等。上述各種觀點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都有一定的說服力和合理性。同時,也只有在深入研究教育同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以及其他社會因素之間的密切聯系,才能更深入、更準確地把握教育的本質。薛天祥認為,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促使受教育者社會化的過程,這是教育區別于其他社會現象的本質性。根據以上表述,教育質量可以界定為對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所固有的特性和參與這一活動的相關主體的顯性及隱性需求之間和諧程度的價值判斷。

二、高等教育質量的價值屬性

各種教育之間本質上的差別,對于教育本質來說是從屬性的,是同類事物之間的差異。但是,作為與其他教育有所區別的高等教育,其屬性必然又是有所不同的。有學者認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以培養專門人才為目標。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高等教育只有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需要生產技術、經濟管理以及上層建筑各部門比較專門的人才,同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逐步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并有了相當的發展的時候,才從一般的學校教育中分化獨立出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高等教育為:高等教育是由大學、文理學院、理工學院、師范學院等機構實施的各種類型的教育。《大英高等教育百科全書》認為高等教育是學術水平高于中等教育的第三級教育。高等教育質量的概念至今仍舊處于不斷的動態變化之中。需要分析高等教育的外延來認識高等教育質量的屬性。高等教育質量的外延是指,為教育所提供資源的質量、教育實踐過程的質量、結果的質量。這是因為,從高等質量的職能來看,具有三大職能,他們分別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因此,高等教育質量的外延也包括了三個方面,它們分別指的是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質量和社會服務質量。高等教育活動對人的培養過程可見到其質量的展開是在一個個不同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個過程是指高等教育投入、高等教育過程和高等教育產出三個階段。從教育對人的培養過程的視角來看,高等教育質量包括了高等教育投入、高等教育過程和高等教育產出三個階段。即包括內在相關的維度:為教育所提供的資源質量(投入);教育實踐過程的質量(過程);結果的質量(產出)。教育投入包括人力資本的投入,學習時間、內容投入,教育經費的投入,教育管理設施、環境的投入等;教育過程包括教學目標與計劃的制訂、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組織形式的采用、輔導、作業批改及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學手段的使用等;教育產出方面包括學生在校期間德、智、體諸方面的質量和畢業后在工作崗位上發揮的作用,以及高校直接面向社會所提供的服務。由此,可以發現高等教育的共同屬性:高水平的教師,完成完全中等教育的學生,接近科技前沿的教育內容,現代化的教育方法,先進的教育管理方式。這些屬性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培養完成中等教育后的人的社會活動,這些完成了中等教育后的人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變得社會化。因此,高等教育是培養完成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人,使他們成為具有高深知識的專門化的人才的社會活動。這就是高等教育最一般、最具普遍性、最基本的屬性。在對高等教育本質屬性和外延把握的基礎上,結合上文對”質量”和”教育質量”兩個概念的分析,從而可以將“高等教育質量”價值屬性表述為:高等教育質量是對作為培養完成中等教育后的人的社會活動所固有的特性和參與這一活動的相關主體的顯性及隱性需求之間和諧程度的價值判斷。

三、高等教育質量的保障策略

由于每所學校歷史和現實等各方面存在差異,導致每所學校的發展水平和質量也不同。部分學校由于自身和外界的原因導致了存在著嚴重的發展質量問題。有的學校重經營教育而忽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培養出的學生應試傾向嚴重,能力低下,如四、六級英語考試及計算機等級考試水平較高,但實際英語口語、計算機操作能力低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匱乏,學生的社會實踐重形式、輕效果,創新精神更是不夠等。這就要求我們針對存在的質量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第一,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質量觀。《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宣言》所提倡的高等教育質量內涵多元化主張,要求我們樹立多元化、多維度的質量觀。由于社會多元化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須科學定位,尋求高等教育更寬廣的發展空間是十分必要的,其發展思路也要做進一步的規劃和轉變。高等教育主題在不同時期有所差別,因此對于高等質量的評價標準也是隨著主題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提高辦學水平和內涵建設是大眾化教育階段的質量主題,因而需要建立以內涵建設和水平提高為目的發展的質量觀。第二,建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現代社會的高等質量保證體系,主要包括內部的和外部體系。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是學校自主質量保證,實現方式主要是通過質量管理、質量控制和自我評估。外部質量保證體系由校外獨立機構來保證,實現方式主要有政府保證、同行保證和社會評估。其中內部保證是主要的保證方面,這是由于事物的內因起主要作用,而外因起促進作用。學校辦學質量是由校長、教師、學生三級的共同努力來保證的。對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尊重和教育質量要靠校長、教師、管理人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在現實中最重要,同樣外部的保證體系的監督監控也是非常必要的。第三,構建高校自身質量監控機制。學校內部質量管理通過一系列保證制度建設,例如決策審議制度、專業論證制度、工作考核制度、教學評估制度等來加以保證;質量控制通過專業教育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工作考核機制等來實現;自我評估即設立校、院兩級教育教學評估委員會,校級的由教學副校長掛帥,院級的由教學副院長牽頭,這個評估委員會通過科學的運行機制較為客觀地對學校教育質量進行評估,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下一步教育教學政策和改進措施。第四,高校外部質量評估機構的監控。可分為政府設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委員會和民間社會評估機構,他們定期對學校進行評估。澳大利亞大學政府質量機構每五年評估一次,英國政府對高校學術審查,每六年一次。政府對學校評估出合格或不合格,社會評估機構對學校進行排名,這樣有利于學校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就我國的現狀來看,對高校教育質量劃分出等第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讓政府和社會參與監督和評估教育質量,有利于教育適應社會的需要。第五,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等教育質量認證制度。把有條件的學校建立成為國際品牌高校,保證我國高校的國際競爭力。推動學歷互認,拓展校際間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領域,爭取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的最大空間。在國際高等教育的平臺和空間中評估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可以從多角度保障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用國際化的標準來評估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促進高等教育評估體系的國際化標準的發展,有利于我國高教事業向國際化高水平發展。

作者:汪國好工作單位: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