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思想精神特征

時間:2022-04-10 03:16:26

導語:高等教育思想精神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思想精神特征

一、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在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歷程中,楊德廣教授長期擔任校長,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深層次問題進行了獨立的思考,站在時代前列,想得遠,理論分析具有系統性,思想解放,見解獨到。他的學生曾經說過,楊德廣教授言論大膽,一度被中央領導高度關注,在有關材料中批注“楊德廣何許人也”。教育部一些領導還專門與他談話,就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問題,向他咨詢,聽取意見[1]。楊德廣教授在論述教育理念時,切合實際,分析教育現象時,善于運用辯證法,而不是簡單地就事論事。他依據時代變遷,分析教育問題,站在現實變化的高度上剖析教育現象,提出了許多獨特觀點。《楊德廣教育文選》體現了時代性、把握了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面對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熱點,楊德廣教授從實際出發,善于抓住難點問題,重點突破,與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對比,以事實材料為依據,觀點客觀辯證,把宏大的學術視野與微觀的具體分析結合起來。他的不少文章頗有前瞻性,也具尖銳性。正如我國一位資深教育家所說:“楊德廣教授是教育理論界知名的‘闖將’。他有豐富的教育行政管理實踐經驗,接觸過許多實際問題,并且親自處理過許多教育難題。他敏于思維,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2]2早在1979年楊德廣教授就提出“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教學領域中去”,1980年8月在《人民日報》撰文《高等學校的計劃管理應和合同管理相結合》,同年12月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高等學校培養拔尖學生的探討》一文,分析了如何培養和造就拔尖人才。在計劃經濟時代,楊德廣教授善于把握時展的趨勢,敢于提出一些大膽見解,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確需要一定的理論勇氣,實屬難得。可見,楊德廣教授思想解放,是一位富有改革勇氣的教育實踐家。楊德廣教授發表文章《對大學排行榜爭論的辨析》,反對盲目攀比,反對跟著“排名榜”跑,而主張高校要在質量、特點上下功夫,對促進學校健康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我國教育在發展改革的道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楊德廣教授在工作實踐中感受到,雖然農村改革與城市改革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迅速,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卻相對滯后。計劃經濟下的教育管理體制僵化,以及“統、包、管”“等、靠、要”的思維模式在教育領域很流行,阻礙了教育體制的改革,妨礙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楊德廣教授先后《高校畢業生分配改革的探討》《改革“統分統配”制度的必要性及實施建議》,發表見解。正是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一直驅動楊德廣教授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研究,為改革高等教育提供了新思維。他對鄧小平教育思想以及高校教學改革、教師隊伍建設、大學文化建設、大學生德育等也有較深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楊德廣教授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真抓實干。他的辦學理念與時俱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辦學效果,在上海師范大學的辦學定位上,注重依據時代變遷,不斷地調整培養目標。楊德廣強調大學生畢業后能夠就業稱職,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要求學生外語精、電腦通,基礎扎實,能力強,身心健康,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突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德、藝、語、技的特色教育為突破口,要求學生能說會道,能歌善舞,符合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做到就業能稱職,創業有能力,深造有基礎,發展有后勁,能夠較好地服務于社會。在學校發展上,楊德廣教授尤其強調面向市場辦學,動員社會力量,“找米下鍋”,大學校長既要會找市長要政策支持,又要善于找市場尋求社會力量的參與。在教學改革上,楊德廣教授推廣學分制,減少必修課的課時,適當增加選修課、實踐課、輔修課的課時。在學生培養上,楊德廣教授倡導充實教育,即擴充學習內容,豐富課余活動,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主張學生一專多能,擁有多張證書,增加實習時間,推行學生干部學年輪換制,讓更多學生參與管理。他還推行綜合測評制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社會實踐的積極性。楊德廣教授提倡文明修身活動,以清掃校園衛生為著眼點,讓學生樹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牢固觀念,實現了由學生清掃全部的學生宿舍、校內馬路,培養大學生強烈的責任意識、主動的勞動理念和積極的自主意識。由于這些改革措施的實施,上海師大逐漸成為應用型的本科院校,成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搖籃,畢業生較為容易就業,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

二、不斷反思的哲學精神

反思精神體是一種批判性思維,體現出認識主體對認識對象的辯證否定,是理性分析與非理性激情碰撞互動的創造性活動。馬克思指出:“批判不僅僅是頭腦的激情,而且是激情的頭腦。”[3]112反思精神具有很強的批判性,“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3]112。批判思維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因為沒有批判性精神,創新性的成果就難以獲得。馬克斯•霍克海默認為,前人的理論成果,無論科學概念還是現實生活方式,無論是流行的思維方式還是通行的原則,都不應該不加分析地盲目接受,更不能不加以批判地簡單性仿效[4]。楊德廣教授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做了系統的闡發,絲絲入扣而又入木三分。在對現實教育實踐問題根源的分析時,以反思的精神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楊德廣教授以反思的精神和與時俱進的品格,堅持、豐富和發展了中國高等教育學理論。楊德廣教授認為,中國可以說是教育大國,但稱不上教育強國,基礎教育薄弱,高等教育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有一定的差距。人才的培養落后于社會發展的廣泛性需要。在教育理論方面,缺少對中國國情的深刻把握,教科書、報刊宣傳的外國教育家,介紹最多的是他們的部分教育思想,從夸美紐斯到赫爾巴特,從杜威到凱洛夫等。實際上外國的國情與中國大相徑庭。當時,他反思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下決心探索中國教育發展的道路,努力創新教育理論,從中國的教育實踐出發,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不要老是跟在外國人后面轉,要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辦學之路[2]99-100。他《世界教育興邦與教育改革透視》,力求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教育發展道路。正是這種反思精神,造就楊德廣教授不同尋常的情懷、膽略、視野,產生了中國本土的高等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楊德廣教授具有深刻的反思精神,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楊德廣教授反思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程,探索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比較中西方教育存在的差距,大膽地進行科學預測,并且這些預測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不斷被證明是正確的教育理念,從而站在時代的前列,引導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他發表了論文《高校體制可采取多種的形式》《高等教育發展戰略探討》,得出的結論,一些被實踐證明具有前瞻性。回顧過去的30年,楊德廣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反思教育現狀,為教育工作做了一些事,沒有碌碌無為、虛度年華,因此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30年來,楊德廣教授爭分奪秒,反思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工作之余撰寫了不少文章。他始終堅持兩條原則:一是講真話,不講假話;二是講實話,不講空話。對的堅持,錯的就反省、改正。楊德廣教授的大多數文章和觀點體現了反思精神,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盡管當時有人不贊成,甚至受到批評。

三、勇于探索的實踐精神

楊德廣教授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往往切中中國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觀點獨特,直言不諱,具有一定的創新理論勇氣,是勇于探索的實踐精神體現,在高等教育實踐中,哲學精神貫穿始終,教學理念個性鮮明,教育理論風格迥異。楊德廣教授理論建樹頗豐,擅長高等教育研究,同時在高等學校管理實踐方面,成績斐然。楊德廣教授從事的研究課題,大多數來自社會現實和工作實際,是在工作中遇到的而且必須要解決和回答的問題。30余年來,楊德廣教授從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解放思想,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善于在教育實踐中運用理論研究成果,依據情況的變化,不斷豐富教育理論。楊德廣教授是一個實踐家,立足于我國教育的現狀,出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從事教育研究,立足于教育實踐,這不同于書齋式理論,而是為了從理論上回答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和工作實踐中的問題。歷史的前進、時代的變革、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對教育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教育事業遇到了許多新的挑戰和問題。楊德廣教授積極應對面臨的挑戰,堅持學習,深入研究,積極探索,不斷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楊德廣教授的文章一大特點,就是立足現實,注重調查研究。他是一個教育工作者,長期從事管理工作,對每一時期高等教育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改革發展問題,都參加討論,發表了文章或看法。他撰寫的論文、著作絕大部分是反映現狀的。楊德廣在原上海市高教局和高教研究所工作時,每年都要到一些高校和用人部門學習、考察、調查研究。由于工作之便,他訪問過數十所外國的大學,數百所國內的大學以及上海市所有的大學。楊德廣教授主管或分管過科研、教學、學生、研究所、人事、計劃、財務、后勤、辦公室、外事等方面的工作,這些經歷對他的研究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促使他主要從事應用性研究,兼顧理論研究。作為一名研究高等教育的學者,楊德廣教授常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一直立足現實,重視調查研究。當時,教育界的共識是,了解中國高教的動態和現狀,需要閱讀并研究楊德廣的論文。楊德廣教授學術活動的顯著特點就是,緊密結合中國的高等教育實踐,關懷高等教育的現實。對于當時高等教育所處的環境和背景,各個階段關注的重大事件和熱點問題,楊德廣教授都十分關注,為此他發表了論文《中國教育面臨的形勢》《中國教育面臨的挑戰》《經濟全球化與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非常幸運的是,他沐浴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陽光雨露,體驗到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艱難歷程。這部《楊德廣教育文選》正是他目睹和參與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佐證和經歷。

四、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

楊德廣教授把立志、勤奮、惜時,作為人生的座右銘。他認為,立志是成功的動力,勤奮是成功的源泉,惜時是成功的訣竅[2]4。而他的志向就是為人民服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他還認為,人要有一種精神,人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人要有抗干擾能力,并把這些作為他投身于祖國教育事業道路上的三大法寶。楊德廣發表了論文《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樹立“以學為中心”的教育觀》,體現出他的教育理念:人生的最大價值在于為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利益做出貢獻。楊德廣教授認為,無為何入世,入世有所為。人生在世,要立志、立業、立言、立德,最重要的是立德。德就是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要敬業盡責,要愛祖國、愛人民,勤奮工作,勇于進取,廉潔奉公[2]4。因此,他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立志為國家服務,為人民教育事業而努力奮斗。除了盡力搞好本職工作外,楊德廣教授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研究教育現狀,思考對策,發表文章,面對教育的發展,針對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具有創新性的觀點,提出一些寶貴的意見和針對性的措施,真正做到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終生。楊德廣教授對祖國、對人民、對教育無限熱愛。楊德廣教授出生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江蘇農村的一個貧農家庭。苦難的童年生活,艱難的青年生活,使他更加珍惜幸福、光明的新社會,珍惜來之不易的中學和大學生活。楊德廣教授于l954至l960年在南京市第九中學讀書,l960至l965年在華東師范大學讀書,這11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最關鍵的階段,受到了系統的、嚴格的、良好的教育,在德智體美能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全面發展。家庭的熏陶,教師的教導,黨團組織的培育,使他懂得了怎樣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懂得了怎樣求知成才,為什么要求知成才。在他成長的道路上,保爾•柯察金、吳運鐸、白求恩、張思德、愚公、雷鋒等都是他學習的榜樣,他立志像他們那樣為社會、為人民多做點事,多出點力,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一個高尚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楊德廣教授受到黨與人民培養多年,有很強的感恩意識,并把這種對黨與人民的感恩意識,化作為人民教育事業做貢獻的服務意識。他《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的思考》,關注農民工子女的教育。面對高等教育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楊德廣教授有很強的緊迫感與責任感,感到既有必要,也有責任去研究、去探索。雖然很辛苦,卻常常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覺得苦中有樂,苦盡甘來。楊德廣教授《科學發展觀與高等教育大眾化》,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時刻把學生的利益放在心上,工作作風平易近人,誠懇地為大學生服務,人格高尚,一身正氣,時刻牢記黨的教育宗旨,一切為了學生,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精神,為全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楊德廣教授教授勤奮學習、勤于思考、銳意進取。“楊德廣教授是我國知名的高等教育研究專家,在高等教育理論、教育管理、大學德育及教育改革等方面發表了許多論著、論文和新的觀點,引起了教育界的矚目。”[5]楊德廣教授思維敏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注重實踐,觀點獨特,對許多問題的思考很有深度。作為著名的優秀的高等教育研究專家,楊德廣教授既是理論家,也是實踐者,深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廣大師生的尊敬。這部文選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人員有很好的參考價值。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專家潘懋元教授稱贊楊德廣教授的著作:“從實際問題出發,進行理論探索,提出自己的理論觀點,回到實踐中檢驗。全書材料豐富,視野寬闊,行文質樸流暢,說理深入淺出。凝聚了一位高等教育學專家對高等教育事業的熱誠和毅力。”[6]這個評價實事求是,中肯貼切,恰到好處。楊德廣高等教育針對性強,觀點新穎、見解獨特、理念超前,引起了廣泛關注,產生了強烈反響,在學術界激起了千層浪。楊德廣教授的一些教育理念經得住實踐的檢驗,大多為社會所認同,有的為教育部門廣泛采納,有的顯示出實效,有的還在探索之中需要不斷深化。他對教育中存在問題的論述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平常論述中蘊涵著深刻的哲理。他的見解總是有理有據,有事實依據,有獨立的思考,客觀辯證,是哲學精神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季誠鈞.楊德廣的高等教育學術研究歷程[J].高等教育管理,2010(3):6.

[2]楊德廣.楊德廣教育文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4]霍克海默.批判理論[M].李小兵,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243.

[5]張艷輝.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辛勤耕耘者:楊德廣教授高等教育學術研究述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7):10.

[6]楊德廣.從農民兒子到大學校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432-437

作者:王偉 韓曦 單位:井岡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