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研究
時間:2022-09-08 09:13:48
導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學管理——教育質量發展的關鍵
我國中外合作辦學歷經20多年的發展,目前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目2500余個,從快速增長階段已進入穩步發展階段。“教學質量”是學校人才培養、學生就業、學校聲譽等方面的核心,而教學管理水平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提高我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管理水平就顯得愈發重要。
二、中外合作辦學主要教學管理模式比較
1.中外合作辦學主要教學管理模式與特點比較。第一,移植型教學管理模式。即將國外優秀的教學管理模式幾乎整體移植至國內,以快速實現國際化院校的發展和國際標準人才的培養。主要特點:一是吸收國外合作院校教學理念為本校教學理念,與國外合作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保持一致。二是與國外合作院校聯系高度緊密,外方支持力度極大,包括網絡、教學、社團資源等。三是課程設置于外方保持高度一致,比如教學方法、教學體系、語言和資源配置都嚴格按照外方要求進行。四是重視英語學習,創造全英環境。五是畢業證頒發外方學歷學位證書,無中方學歷學位證書,學位證書根據學生程度分等級。六是教學質量沿用外方質量保障體系并接受國際第三方機構的評估。不足之處:一是全盤接收就存在外方教育理念、教學模式與中國學生傳統學習習慣之間的銜接問題。二是全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適應度問題。第二,融合型教學管理模式。即將我國的教學管理模式和國外的教學管理模式融合在一起,以不出國門的形式培養出符合國情需要的國際化人才。主要特點:一是教學理念清晰,凝練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得以貫徹。二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和相關教學手段的充分融合,引進國外合作院校的優質資源,結合本國國情,培養國際化視野的人才。三是中外雙方互派教師,外方派教師進行授課,中方教師有機會去合作院校交流學習。四是教學方法更加注重啟發式教學,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多采用課堂討論、分組作業、實踐環節等方式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方式靈活。五是重視學生英語水平提升,大一著重英語教育,采取全英文教學,努力營造全英環境。六是學制多樣化,出國學習與國內學習相結合,有2+2模式(國內學習2年,出國學習2年)、3+1模式(國內學習3年,國外學1年)等供不同專業、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七是質量保證體系嚴格,引入第三方質量監督體系,多管齊下,確保辦學質量。不足之處:一是在全英的教學環境下,教學計劃的實施并不順利,教學效果難以保證。二是學生英語學習壓力大,專業知識和英語都要注重。三是教學資本投入會更大,這些高校對師資水平要求有留學背景或外籍教師或博士人才,高層次人才的獲取必然要付出更多薪酬。第三,嫁接型教學管理模式。合作雙方保持教學上的自主性,通過學分互認的方式獲得雙方院校頒發的畢業證和學位證書。主要特點:一是注重拓展學生知識面。創造中方和外方教師交互的課堂,使學生既感受到中方大學教育思想,又接收到西方教育理念。二是注重學習效果。大一通常都開設基礎課、公共課,幫助學生樹立起世界觀和人生觀,扎實基礎知識,大二開始進行專業選擇,并開設外方課程。三質量評估并未引入國外機構進行認證,但是接受本國辦學質量評估。不足之處:一是中西合璧的過程中,中方教學理念并不清晰。因此教學培養方案、計劃、教材選用等方面欠缺理念指導。二是合作雙方保持相對獨立性,按照各自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由于中西方教學理念的差異,往往存在教學計劃銜接問題。三是教學資源的共享方面,合作院校并未給予足夠的傾斜,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四是質量監督沒有第三方的認證,沒有建立完善的國內外評估體系,教學質量是否達到國際要求不得而知。
三、典型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教學管理模式比較分析表
四、我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發展思考
1.加強頂層設計與教學機制建設。第一,中央要加快出臺教學管理實施細則等文件,推進制度建設。我國雖有中外合作教育政策指導性文件,但教學要求相關細則缺失;合作辦學指導思想有,但大多數合作辦學教育理念模糊。因此教育部應加快出臺中外合作辦學教學實施、教學改革等細則文件。第二,合作院校要重視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理念的確立。教學理念應根據合作院校辦學層次(應用型/科研型/科研應用型)、生源類型(一本/二本)、教育資源等來確定,以教學理念引領教育培養過程,創新培養方式。第三,合作院校組織結構應能夠充分貫徹教育理念。在層級上及權責上注重“以學為中心”的教學部門的設計,比如“學習輔導中心”等類似部門,在績效考核方面向教學一線傾斜,突出教學部門及教學人員的重要性。第四,合作院校管理人員與管理制度應具有國際化標準。在教學管理人員的選聘上注重海外經歷,在培訓上注重引入國際教學管理相關課程;在教學管理制度上重視學生課堂參與度、課程嚴謹性與教學進度的管理。2.積極引進、建設在線教學資源。第一,注重合作院校的在線圖書館藏資源的利用。第二,積極引進在線教育資源,我國現已開始積極探所,但大部分思路都是開展校內在線課堂建設,合作高校還可以延伸這條思路,聯系校外相關行業協會,合作開展在線課堂建設,有選擇地引進和利用。3.重視中外師資隊伍選用、培訓與管理。第一,做好選用教師工作。很多中外合作高校是雙方共同選拔教師,教師多有海外留學背景,但現實是內地的一些高校,由于所處地理位置、辦學資金等方面的限制,擁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教師較難選聘。第二,加強現有教師隊伍的培訓。國家、地方層面應專門舉辦針對合作院校的教師培訓班,著重加強外語、國際知識、國際形勢、國際資源利用檢索等方面的培訓,打造出具有國際化視野、國際化交流技能的師資隊伍。三是多種培訓資源共舉。比如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相結合,制定考核管理規定、學習激勵制度等。4.改進與創新課堂教學。第一,注重學生英語基礎的學習,注意過渡階段。第二,選修課程注意多樣化設置,允許學生跨學科選擇學習,保證學生的學習自主權。第三,根據條件采用小班化教學,較好地開展師生互動。第四,在一定框架下充分給予教師教學自主權,引導教師將課程知識點與社會熱點結合。第五,注重以學為主過程的引導,將單向地知識灌輸轉變為雙向地互動引導,注重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學習。5.重視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與質量提升。根據我國《中外合作教育評估方案》,教育部對本科以上高等學歷教育的院校和項目進行評估。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評估體系包括9項一級指標,21項二級指標;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評估體系包括8項一級指標,22項二級指標。指標涵蓋范圍比較全面,但是這些指標基本都是定性指標,沒有定量指標,對于教學管理、培養質量方面的要求闡述也較模糊。因此建議:第一,加快修訂《中外合作評估方案》,對不同辦學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建立不同指標體系,并且考核指標要注重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特別是在教學管理中要科學制定一些核心指標的量化評估標準,比如教學中的學生參與度、重視教學度、學生繼續就讀率、就業與深造率等。第二,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以科學的評估體系更加專業地、不受外界干擾地對合作院校及項目進行評估,使評估更加公正、公平、公開。
五、結語
我國的國際化辦學要向世界一流標準看齊,通過對比找到差距,借鑒一流建設經驗,吸引高質量教師和學生,要從人員交往為主導更加注重實質性合作,由辦學資源為基礎到辦學理念的深度交匯,由學校主體到院系和師生為主體,推動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立生等.跨境教育及其質量保障的探究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3).
[2]葉敏等.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模式的探討與研究——以安徽中醫藥大學中韓合作辦學項目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6.5(20).
[3]向欣等.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問題及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7(2).
[4]劉紅.論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務管理[J].高教學刊,2017(18).
作者:李璐璐 單位:鄭州西亞斯學院
- 上一篇:傳統音樂在學前音樂教育的問題探析
- 下一篇:立德樹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