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價值的討論

時間:2022-01-15 03:40:05

導語:感恩教育價值的討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感恩教育價值的討論

摘要:感恩教育在當今社會所體現出的價值還是遠遠不夠的。感恩教育的根本基石還是在家庭,感恩分為三個等級,“孝”“義”“忠”,這三個等級是逐漸遞升的,其中家庭就是起點也是核心,隨著人的成長活動范圍的增加感恩教育也在不斷升級。本文從家庭、學校、社會的角度分析討論了感恩教育的價值。

關鍵詞:感恩;家庭;教育;校園文化

一、感恩的內涵及意義

1.感恩教育價值內涵。教育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商品,具有“一人消費會妨礙他人消費”的特征。也就是說教育資源是有限的,某個人占去了學校的一個名額,那勢必會影響到另一個人。教育也有一定私用品的性質,如糧食、電力、用水、醫療服務、國家公園、交通工具、高速公路和航道等。教育也是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個人或私營機構提供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建設的,而政府也很可能不收費,但是學校也是有容量的,當一個學校的容量達到極限,別的學生就不能進入這個學校,就不能同時同地使用,所以受教育產生了競爭性,所以每一位受教育的學生都應該懷有一種感恩的心情。

2.感恩教育價值的意義。首先,感恩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當中每個人方方面面都會受到不同人的恩澤,比如領導干部的培養,父母的生育之恩,老師的教育指導等等。感恩教育是一種基礎教育,對于家庭、學校、社會而言,感恩教育的價值是無法量化的。感恩來自父母的教育,那就是孝心。感恩來自國家的教育,那就是愛國主義。感恩來自社會的教育,那就是文明。感恩對于一個學生在大學階段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式有著重要的意義。要成為一個人格完整的人,心理健康的人,就必須學會感恩。

二、感恩教育的內容

1.感恩學會愛的反饋。感恩是愛的反饋,在人類社會生活當中,無論是衣食還是住行,無不滲透著他人的關愛,如果不去反饋就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別人應當作的,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了認得自私自利的本性。而感恩又是一種教化,需要兩方面的,需要教育方和被教育方。教育方就是老師,被教育方就是學生。當今社會中總有那么一些人,總是費盡心思去找別人的問題,去抱怨社會以及自己遇到的種種事情,然而這又是一種惡性的循環。沒有一種從自身找問題的眼光和寬容處世的態度。只有感恩才可以使人周圍充滿愛,才可以讓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寬,成為一個完整的成功的人。

2.感恩的不斷升級。感恩分為三個等級,“孝”“義”“忠”,這三個等級是逐漸遞升的,其范圍也是在逐漸擴大。感恩之“孝”,“孝”對于每個人來說是最貼近的一種感恩形式。它是以血緣關系為依托的感恩形式。傳統教育中從小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孝敬長輩,是人生當中最有愛的反饋的時期,也是形成感恩狀態最重要的關鍵時期。“義”是以“孝”為基礎的。“義”就是孟子所推崇的“仁義說”。“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在一個家族當中一個人沒有“孝”,或者說不講孝道,那么他走入社會當中一定對“義”有所缺乏。說到這里,感恩的層次等級又進一步上升了。“忠”是感恩的一個最高的層次,通俗的說也就是現代社會的愛國主義。“忠”是一個人對國家的認可。如果一個人沒有對親人的“孝”。在社會當中沒有“義”字講,那直接對他談“忠”,談愛國那是沒有意義的,就如同房屋沒有根基,直接要蓋空中樓閣那是絕對不會實現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說感恩要從小抓起,從基礎培養,從頭教育,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

3.感恩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感恩的教育是具有普遍性的,其內容也包含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處在社會當中,感恩是無處不在的,愛的反饋也是無盡無止的。目前,感恩教育的重點不僅僅是在學校,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家庭當中學會感恩,把基礎打好,那接下來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與路徑

1.充分認識家庭對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學生形成感恩教育意識的必要環境條件。家庭是學生的第一生活環境,如果從法律意義上講的話,家長是第一監護人,父母對學生的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定要注重家庭對學生感恩意識形成的作用。父母與學生有著最親的血緣關系,是學生的首位老師。如果一個學生沒有養成一種感恩的心態,那首要責任是父母要負的。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父母自身的感恩意識比較差,總是要求別人做到什么什么事,而自己對別人的幫助從來不感恩。比如說有些學生家長看到了別人幫助自己孩子但卻沒有教育孩子去有一個反饋,去感謝別人,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不懂得感恩的心態。第三是缺少一種感恩的互動,感恩是相互的,不是單單一方面的事情。不僅是行動上有所表現,而更多地是用言傳的方式告訴孩子,自己對孩子的感恩,同樣也去要求孩子給予大人一種反饋。

2.加強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大學里面可以通過主題班會、閱讀,讀書筆記等多方面的活動進行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就學校來說,應當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真正意義上把學生培養成人,而不是像生產商品一樣去對待他們。要把學校建設成一個以家的文化為主體,多種文化共同發展,豐富多彩的大集體,而不是是學校機械化、工廠化。要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學校的一份子,學校的主體。這樣學生才能主動的去接受教育,去感恩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把感恩教育充分滲透到學校的各個角落,把感恩教育融入其中,讓學生感受到感恩就在身邊,從而體現感恩教育的巨大價值。

3.建立良好的感恩評價體系。只有建立一個良好的感恩教育價值評價體系,才能更有力的去實踐感恩教育。對正能量的英勇事跡要加以推崇,組織學生學習,對不懂感恩的反面典型要給予道德上的譴責和法律上的制裁。在建立評價制度的要實踐放到首位,既要有物質獎勵也要有精神鼓勵。充分利用好這一健全的評價體系并且要為感恩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運行環境。從而為感恩教育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門兆紅.淺談高校感恩教育[J].科技探索,2011(9).

[2]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8).

[3]張桂權.感恩意識與感恩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4(1).

[4]謝琴.大學生感恩教育探討[J].教育探索,2012(6).

作者:康兆凱 田美玲 單位:山西工商學院